未來10年,中國經濟需要完成戰略轉型,打造中國經濟的升級版
進入2013年以來,全球宏觀經濟形勢依然嚴峻,各大經濟體在走向復蘇的道路上繼續充滿不確定性。受發達國家影響,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也受到了明顯拖累,全球依然處于經濟調整周期。雖然從全球范圍來看,中國經濟的發展速度和發展前景仍然較為樂觀,但是中國經濟已經告別超高速增長的青春期,進入次高速增長的青壯年期,過去粗放式的發展方式所積累的問題也一一暴露出來。未來10年,中國經濟需要完成戰略轉型,打造中國經濟的升級版。
以“習李”為代表的中國新一代領導集體,此時提出“中國夢”這一概念具有深刻含義。不同的時期有不同的中國夢,不同的中國夢也有著不同的實現方式。20世紀70年代末,中國剛剛結束國內動亂,當時的中國亟需重新恢復國內秩序,發展國民經濟,重新回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發展軌道。1978年,中國開始實行對內改革和對外開放的政策,國內經濟體制逐漸由計劃經濟轉向市場經濟,中國也在對外開放的過程中重新被世界所了解和接受。在此之后,市場作為“看不見的手”開始在資源配置中發揮作用,中國經濟快速發展,人民生活得到改善。1992年,鄧小平在南巡講話中明確提出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建設小康社會的具體目標。隨著市場化改革的逐步加快,市場經濟在配置社會資源過程中的優勢逐漸體現出來。在此后的20年里,我國綜合國力迅速提高,成為全球發展最快的經濟體之一,年均GDP增幅近10%,人民的基本生存問題得到解決。
當前,中國已經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人均GDP達到6200美元,人均小康已經實現。但是,經過改革開放以來30多年的超高速發展,使得外貿紅利、人口紅利、資源紅利、環境紅利、制度紅利幾乎都走到盡頭,我國在發展過程中積累的許多問題逐漸顯現出來。其中較為突出的問題包括GDP質量不高、生態環境破壞嚴重、地區經濟結構失衡、城鄉差別過大、產業結構不合理、財富分配結構不合理、中產階級隊伍缺失、貧富差距過大等。此時的中國夢不再是恢復國內正常秩序和解決人民溫飽問題,而是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實現國家富強、民族復興、人民幸福。
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全面推進改革開放,我們稱之為“改革元年”,開始了“中國夢1.0版”;1992年鄧小平南方談話掀開了改革開放的新篇章,確立了中國市場經濟體制,我們稱之為“市場元年”,開始實現“中國夢2.0版”;2001年中國加入WTO,全面融入全球化,并成為全球化大家庭的重要成員,我們稱之為“全球化元年”; 2013年是我國經濟戰略轉型的關鍵之年,開啟了大國崛起 “中國夢3.0版”。 中國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機會,共同享有夢想成真的機會,共同享有同祖國和時代一起成長與進步的機會。
“中國夢3.0版”的根本要求在于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通過持續發展經濟,不斷改善民生和促進社會公正,推動中國經濟戰略轉型,把改革紅利、內需潛力、創新活力疊加起來,形成新動力,并且使質量和效益、就業和收入、環境保護和資源節約有新提升,打造中國經濟的升級版。這就要求我們必須要深化體制改革,加快經濟戰略轉型,進一步發揮市場機制在配置社會資源過程中的基礎作用。我們認為,打造中國經濟升級版的關鍵在于實現“五個替代”。
消費替代投資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
過去三十年,投資始終是拉動我國經濟持續增長的核心推動力,由此帶來的部分行業產能過剩和國內消費不足也成為阻礙我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實現可持續發展的主要因素之一。2011年,我國最終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55.5%,近6年來首次超過投資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第一動力,2012年最終消費對GDP的貢獻率為51.8%。雖然投資回落是出現上述情況的原因之一,但同時也是我國經濟結構調整取得初步成果的表現。從發達國家的歷史經驗中可以看出,消費替代投資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是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消費作為經濟發展的內生動力,可以有效促進國內實現充分就業,實現經濟發展的良性循環。通過改革收入分配制度和財稅體制,建立健全社會保障體系等措施增加居民收入、保障民生需要、改善居民消費結構,讓人民“有錢花、敢花錢、會花錢”,最終實現消費替代投資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推動中國經濟戰略轉型。
內需替代外需成為應對國際形勢變化的主要措施
2001年,我國正式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從此中國制造遍布全球,中國也成為了名副其實的“世界工廠”。我國在這十年里充分享受了巨大的外貿紅利,外貿依存度基本上都在50%以上,2006年曾達到67%,推動我國經濟在新世紀的頭十年里快速增長。2008年爆發全球金融危機,各大經濟體均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沖擊,其中以歐美日為代表的發達經濟體所受影響最為嚴重。歐美日的經濟衰退使我國的外部環境在近幾年急劇惡化,外貿紅利走到盡頭,2012年我國外貿依存度下降到47%,靠出口拉動的經濟增長難以為繼。另一方面,我國國內巨大的消費潛力尚未挖掘,國內許多新興產業和新興市場也存在大量的投資機會。此時刺激內需增加,推動內需替代外需,有助于我國應對當前復雜多變的外部環境,減少外部需求變化對我國宏觀經濟帶來的沖擊,實現宏觀經濟的長期穩定發展。
服務業替代制造業成為推動產業升級的主要方向
長期以來,我國第二產業占GDP的比重始終保持在50%左右,且多數年份高于50%,第三產業對我國經濟發展的貢獻度明顯不足。從國際經驗來看,發達國家服務業占GDP的比率多在70%以上,個別國家甚至更高。在一國經濟發展的初期階段,制造業作為拉動經濟增長的主要產業是必要的。但是,依靠制造業拉動經濟增長會消耗大量自然資源,同時這種經濟發展方式往往要以廉價勞動力為基礎。當前我國已經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人口紅利和資源紅利已經基本消失,此時迫切需要發展服務業,尤其是以金融業、信息產業為代表的現代服務業,實現我國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此外,服務業替代制造業不僅能夠推動產業升級,還能改善我國的就業結構,緩解就業壓力。服務業尤其是現代服務業的快速發展可以吸收大批受過高等教育的勞動力,有效解決當前普遍存在的大學生就業難問題,為我國培育穩定的中產階級提供經濟基礎。
低碳替代高碳成為調整產業結構的主要目標
我國在扮演“世界工廠”這一角色的過程中雖然實現了經濟的高速發展,但過度依靠低端制造業和重化工業的發展模式給我國資源環境造成了巨大破壞。近幾年,環境惡化的信號頻頻出現,各類自然資源的儲量也已經逼近紅線。以鋼鐵產業為代表的“高能耗、高污染、低產出、低效益”的重化工業已經難以繼續作為我國的支柱產業。因此,面對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嚴峻形勢,我國必須盡快調整當前的產業結構,將實現低碳替代高碳作為調整產業結構的主要目標,發展低碳經濟和循環經濟,淘汰各類重化工業和落后產能,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
城鎮化替代工業化成為發展國民經濟的主要抓手
當前,中國經濟處在戰略轉型關鍵時期,面臨著居民消費不足、產能過剩、收入差距過大等一系列社會經濟問題,而加快城鎮化建設可以有效應對這些難題,幫助中國經濟實現可持續發展。目前,我國城鎮化率已達到52.6%,如果按每年城鎮化率增加1.2個百分點測算,十年后將有2億農民走進城市,加上現有2.5億農民工,未來十年城鎮新增人口將接近5億。推進城鎮化建設有助于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城鎮化建設不僅可以增加居民消費,改善居民投資結構,同時可以帶來巨大的公共服務需求,包括交通、建筑和醫療服務的智能化等諸多領域會涌現出大量的投資機會,起到消化過剩資本和過剩產能的作用。推進城鎮化建設有助于我國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縮小收入差距,實現社會公平。新市民的增加會增加中等收入群體,縮小當前巨大的收入差距,形成橢圓形的收入結構。穩定而龐大的中等收入群體不僅有助于社會穩定,更可以幫助中國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防止中國經濟出現“拉美病”。需要指出的是,城鎮化是農村人口轉化為城鎮人口的過程,并不是單純提高城鎮化率,城鎮化并不是單純提高城鎮化率,不是單純的讓農民離開平房、住上樓房,離開土地、走進工廠,成為所謂的“城鎮常住人口”。而是要實現沒有水分的城鎮化,讓未來的新市民“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城鎮化的最終目的在于促進公共服務均等化、社會保障統一化,能夠安居樂業,活的有尊嚴、有保障。這就需要推進包括戶籍制度、財政制度等多項與之相關的制度改革。總而言之,新四化是未來政府發展經濟的主要抓手,城鎮化則是抓手之抓手,主導中國經濟戰略轉型。
改革開放30多年、建國60多年,我們走的都是工業化路線。工業化必然依靠投資拉動,投資拉動的工業化必然產生巨大的產能,巨大的產能必然帶來強勁的出口,以外需滿足產能擴張的需要。當外需受阻,內需滯后的時候,巨大的產能就會形成過剩。我們需要改變傳統的工業化思維定勢,以城鎮化替代工業化。
城鎮化必然伴隨著工業化,城鎮化有助于縮小城鄉差別、貧富差距,城鎮化必然會產生集聚的消費力。城鎮化有助于一二三產業的結構調整,提高服務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因此,以城鎮化替代工業化可以降低經濟結構調整所帶來的社會成本,可以促進整體經濟協調平穩發展,實現中國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未來10年,中國經濟可以通過推進城鎮化建設帶動上述四個替代的發展和轉變,實現新一輪的持續增長,打造中國經濟的升級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