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企業有源創新與流創新的能力,那么創新便成為這企業成長的關鍵動力,而它的發展前景更是非常廣闊
創新可以分為兩類,一是科學創新,另一是商業創新。科學創新是指有關大自然的新發現,這包括新科學理論、新產品及新科技,美國斯坦福大學教授謝德蓀稱之為“始創新”。這也是很多西方學者所指的創新,或者中國許多人常提的“自主創新”。而商業創新是指創造新價值,謝教授把它分為“流創新”與“源創新”。
謝德蓀把這種創造新價值的創新活動分為兩大類。第一類商業創新活動是用始創新來改進現有產品,或者找出互補性產品、降低成本的新生產流程及進行更有效地供應鏈管理。謝教授把這一系列創新活動稱為“流創新”。
第二類商業創新活動是指通過一種新的理念來推動人們日常生活或工作有新價值的活動。這種新理念很多時候是被新產品或新科技(始創新)所觸動,但也可以基于生活上的欲望。通過新理念,組合現有資源來達到這欲望,我們稱之為“源創新”。這個“源”字是“開源節流”中“開源”一詞的延伸,寓意全新的開始,從無到有。
從企業的發展來看,源創新遠遠比始創新與流創新重要。一個企業只有始創新及流創新能力,它將會面臨阻滯而不能持續發展,但如果企業有源創新與流創新的能力,就可以把自己或他人的始創新成果都為己所用,觸發一連串的源創新與流創新互動,那么創新便成為這企業成長的關鍵動力,而它的發展前景更是非常廣闊。
源創新具兩面效應
源創新能力包括對人的欲望的理解力,建立關系網的能力、有創意模仿的能力及執行的能力,而這些都跟中國的傳統、文化結構及環境吻合,這就是說中國人有源創新的潛在能力。騰訊、百度、阿里巴巴、新浪等能以有創意的模仿成功地占有中國市場,便是以原創新取勝的最好的事實證明。
價值鏈商業模型是工業革命時代企業的商業模型,該模型注重產品,所以也使企業變得產品中心化。在這種模型下,企業對客戶的認識局限于客戶對企業出售產業和服務的需求。如果一個企業不只關注提供價值給客戶,同時也關注提供價值給商戶,這是企業便面對著兩面市場的客戶,謝教授把之稱為“兩面市場模型”。
“兩面市場模型”是源創新的基礎,而信息組織和傳播技術的水平決定了這模型令企業達到的規模,因此是信息革命時代企業的商業模型。該模型注重客戶,所以也使企業變的客戶中心化。
兩面市場從學術上講是一個很新的概念,兩位經濟學家羅歇與梯若爾于2003年研究網絡經濟時代時首先介紹這個模型。謝教授在2004年起研究兩面市場模型。他認為兩面市場不只是網絡經濟的基礎,還是所有源創新的基礎。
如果兩個競爭企業,一個是采用價值鏈商業模型來建立流創新戰略,而另一個是采取兩面市場商業模型來建立源創新戰略,那么勝利者必然是采用兩面市場商業模型的企業。
當住宅地產已是一片紅海,萬達集團轉而開發商業地產。萬達廣場是平臺,左面是政府,右面是商戶和消費者。建造和經營商業廣場,可以帶動該地區急劇升值和高額盈利,地方政府不僅有業績,而且也增加稅收。這有助于萬達得到好地段,也有助于萬達與國際知名品牌的合作談判,這便做成兩面的正向網絡效應。
在工業革命時代,因信息管理和傳播技術的水平低,企業采用兩面市場模型不能做大規模,即使以兩面市場模型做了源創新,在發展時也只能把注意力集中于一個成功的產品上,轉而采用價值鏈商業模型才能達到規模經濟。
中介產品和中介機構天生面對兩面市場,但很多中介機構僅僅把自己視為渠道,很多生產商僅僅把中介產品看作產品,這樣就阻礙了他們對自身真正價值的挖掘。
很多分銷商、商店、采購商都是被動中介,用的是價值鏈商業模型,但如果它們能把重點從現成的產品,轉移到了解兩面市場客戶之上,它們都可以很自然的轉為兩面市場商業模型。
當兩面市場的規模超過一定的水平,它的兩面網絡效應便會隨著規模增加而減少,直至兩面網絡效應完全消失,而且有可能轉為負向。在兩面市場停滯時,以已建立的特殊資源或能力為支點,創造另一個兩面市場來推動另一個源創新的理念,以此取得突破。
如果一個企業的發展完全是以源創新與流創新的互動作為它的推動力,那它就是謝教授所認為的真正意義上的創新企業。
如果過分關注一個行業便看不出源創新的價值。傳統的智慧所倡導的“專心發揮個人專長”可能是源創新的障礙。
很多中國很多城市的發展計劃,大家都想進軍高科技制造業,而且都從事生產,這可以促進短期發展,但當大家一窩蜂進入這些高科技制造業后,歷史將會重演,使他們將來面臨與現在同樣的困境。現在某些新能源產業,已有些產能過剩的跡象,而且制造這些高科技產品,通常都需要消耗大量能源,并且會產生大量廢料,破壞當地環境,加之它們位于產品價值鏈的生產環節,得到的價值分配比較低,因而沒有投資能力更新及推進科技前沿,最后只能以低價維持市場地位。
中國地區及企業要徹底轉型,務必跳出價值鏈中的生產環節。這不是從現在價值鏈的生產環節向上游或下游發展,也不是跳到另一價值鏈的生產環節,而是以當地企業現有的資源為杠桿,創造新理念推動源創新來提供新價值,以此來開拓市場。對選擇產業鏈的問題,謝教授常常給出的回答是:“從地區轉型的角度,選擇產業鏈不是一個關鍵問題,關鍵的問題是如何創造新價值,基于地方現有的資源,如何通過源創新來推動創造與他人不同,而且難以效法的新價值。”也就是說,中國轉型的焦點問題不是產業鏈的選擇,而是創造什么新價值的選擇。
要促成中國轉型,政府、企業、投資者及工作人員需要把精力集中在“為中國制造”(Made for China),即從事對中國人日常生活或工作有價值的創新活動。尤其是以下4個領域:1.農村與城市共同發展。2.養生、保健、醫療服務。3.應用物聯網幫助中國轉型。4.低碳社區。
因為每個地方的資源及產業結構都不同,所以每個地方都可以推動不同的源創理念,每個地方都可以打造不同的新產業鏈,這也避免了地區之間的惡性競爭。
自主創新為的是要減少于與世界最先進科技的距離,但這需要很長時間。在這一時段,中國可先從外國引進新科技,再加以改良以適應中國的環境,利用這種新科技來幫助現在的傳統企業進行源創新,以此幫助中國企業建立開拓新市場的能力。同時,中國在多個地區創造好的創新環境。建立機制鼓勵有質量的源創新風投群體成立。那么多年后,中國便將具備相應的條件,從而使科技創新及自主創新能不斷提供新機會來推動源創新。在這期間,中國的經濟也將慢慢從生產經濟轉變為創新經濟。這種轉變不是一個企業的轉變,而是多個地區、整個國家的轉變。這不僅徹底解決了現在中國制造業面臨的問題,而且也使中國開拓出一條可持續發展的途徑。
原創新服務并非普適
大企業如海爾、聯想、TCL等做了許多嘗試以求突破他們的停滯狀態,他們常用的方法包括重組、收購、開發新產品線、多元化,但都不成功。中國現在不應與西方國家比拼始創新,而應通過組合舊產品及他人的始創成果來推動源創新,開拓中國的內銷市場。與此同時,中國也應繼續建立始創新能力,這可能需要很長時間,但這不會阻礙我們以源創新為中國創新經濟的引擎。等我們的源創新能力強大時,便能更好的發揮自主創新的精神為世界創造價值。要促成中國轉型,應把精力集中在“為中國制造”上。
筆者認為:目前,中國還處于發展中國家地位,很多地方政府和企業對獨辟蹊徑缺乏經驗和信心,喜歡跟風。對于扎堆進軍高科技的盲目發展,源創新是一劑良藥。而源創新一旦成風,又可能導致扎堆兩面市場。兩面市場模型比價值鏈模型的雷同率低,但都采用時也會撞車。
源創新戰略是不是普適的?這是一個需要明示的問題。源創新所舉平臺案例,包括信息網絡業 、商業金融服務業、娛樂餐飲業、房地產業等能夠建立兩面市場平臺的行業,但未見中國制造所涉及的家電業、服裝業、玩具業、日用品業等。這并不奇怪。試想,海爾以冰箱起家,冰箱一旦交付消費者,能像手機那樣與眾多增值商溝通嗎?如果一種產品不適于作為兩面市場的平臺,又何必因為——價值鏈是工業時代商業模型,兩面市場是信息時代商業模型——而左右為難?即使服裝等產品以流創新加入其他兩面市場生態系統,也仍然要以自主創新為其核心競爭力。
應該說:價值鏈是工業時代的商業模型,也是信息時代不適于作為兩面市場平臺產品的商業模型。
金融風暴以來,美國的國力下降,除了金融投機過度的原因外,美國制造業因勞動力成本過高,競爭力下降,是要因之一。就連Iphone手機的硬件,也是由臺商在深圳制造。而當今中國的實力,正是中國制造。中國制造需要轉型,既要轉向“為中國制造”,也要轉向高標準化制造,不可偏廢。
自主創新對個別企業的商業價值可能不大,而風險不小。但是,中國現在已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即使“為中國制造”,自主創新對整個行業和民生質量的效益也極大。中國政治的特點是民主集中制。以此為基礎,中國體制的優點是集中資源的能力強。在航天、體育領域,舉國體制使中國的金牌數與第二大經濟體已經相符。在企業發展領域,中國應區分國家隊和地方隊。在全國市場處于主導地位的產品,仍應堅守陣地,加大自主創新的投入。產學研的模式并不過時。國家應拿出大手筆,加大對這一模式的支持力度;企業和研究者應對這一模式積極疏導,破解大企業停滯的僵局。“有利的情況和主動的恢復,往往產生于再堅持一下的努力之中”。在這一方面,我們應當向韓國學習。韓國能有現代、三星,中國就不能趕超韓國嗎?
當然,國家隊在頑強堅守自主創新陣地的同時,也應當盡可能兼顧源創新發展戰略。堤內損失堤外補。東方不亮西方亮。
交叉創新
筆者建議,可用含義較單純的“縱創新”、“橫創新”,代替流創新、源創新。取價值鏈模型的縱向和兩面市場模型的橫向之意。
對于橫創新,可明確定義為不包含科技創新,僅指基于生活上的欲望,通過新理念,組合現有資源來達到這欲望的創新活動。
一個企業在同一個商業模型中,同時采用縱創新和橫創新(例如,在Win8商業模型中,既有可觸摸功能的縱創新,又有承載其他增值軟件的橫創新),可稱為“交叉創新”。
謝教授認為,后來者與市場領先者競爭而取得成功,除了用反向思維找出領先者的弱點,尚未見到正面進攻能夠取勝的案例。
將交叉創新與橫創新區分后,可以更清楚地把握科技創新的價值,并可揭示:兩個企業競爭時,一個采用橫創新商業模型(即使他是領先者),另一個采用交叉創新商業模型,后者的競爭力更強。
例如,Iphone“隨時享受網上生活”的橫創新領先優勢,正在受到三星手機交叉創新的壓力。如果三星手機僅采用橫創新競爭,就很難正面沖擊Iphone在橫創新方面的領先者地位。但由于三星在手機科技研發方面基礎雄厚,而Iphone的橫創新并不具有壟斷地位,因此三星手機現在處于上升勢頭。目前, Iphone一是軟件應用平臺和分成模式,吸引大量軟件開發者;二是追求外觀簡約;三是選擇優質環保材料。Iphone5的攝像頭采用耐磨水晶面。應該說,在科技方面并無突破。Iphone要想鞏固陣地,就要在科技研發方面加大投入。
交叉創新的優勢說明,在兩面市場平臺的競爭中,包含縱創新的一方,既有資源寬度,又有技術高度,更有競爭力。
一個企業在兩個或多個商業模型中,分別采用縱創新模型、橫創新模型(例如蘋果公司的Macintosh電腦價值鏈,以及蘋果店、Iphone、Ipad平臺),或交叉創新模型,可稱為“混合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