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初,香港對內地民眾醞釀已達三周之久的奶粉出口限制令開始正式實施。限制令規定,離境人士每天可攜帶不超過兩罐、總凈重不超過1.8公斤的奶粉,違例者若經定罪,最高可被罰款50萬元港幣及監禁兩年。
此限令在內地引起軒然大波,隨后招來了爭議。內地與香港網民在網絡上爆發論戰,許多大陸民眾在網上表達了對政策的不滿與不解,很多港民則力挺政策,認為他們的生活需要保障。也有香港本土學者指責行政手段干預市場,偏離香港自由貿易的原則。
香港未從商業化的角度來解決問題而出臺政策的行為,的確有待商榷。但是與其指責港府的政策,不如反思我們的食品安全標準與監管。中國如此多奶商,為什么我們的國民卻要紛紛為幼兒海外代溝,去香港、澳門甚至出國買奶粉,而不敢給兒童喝國產奶粉?這一行為看似是對國內奶粉的憂慮,背后則是對國內的奶粉甚至整個食品安全與監管體制信心的喪失。
為什么不買國產奶粉?國人是一步一步對國產奶粉喪失信心的。嬰幼兒身體抵抗力較為薄弱,倘若其喝的奶粉有問題,更容易在他們身上體現出來,家長也更加敏感。國人最早對奶粉的大規模關注,始于2004年的安徽阜陽“大頭娃娃事件”。其時百余名嬰幼兒因為劣質奶粉獲病甚至死亡,引發媒體與社會關注。之后斷斷續續的食品安全問題與奶粉問題都不曾間斷,直至2008年“三鹿奶粉事件”爆發,徹底摧毀了民眾對國產奶粉的信心并且引爆了對食品安全問題的關注。2008年針對“三鹿奶粉事件”的問責力度雖前所未有,卻并未根除奶業頑疾。2010年,寧夏等省份甚至仍有大規模的三聚氰胺奶粉出現,而國內知名品牌嬰幼兒奶粉“汞含量超標”、“黃曲霉毒素M1超標”等新聞時至今日仍不時見諸報端。
不僅是國產奶粉,進入國內市場的國外品牌也逐漸喪失了國內父母們的信任。國外的一些罕有問題發生的大品牌奶粉諸如雅培、雀巢、美贊臣,國產化或分裝進入國內后,經常被媒體報道出現質量問題;而荷蘭的美素奶粉更是多次被發現奶粉中有蟲子與異物。之所以眾多父母奔向香港去購買嬰幼兒奶粉,香港稅制簡單,價格相對低廉還是其次,關鍵是香港市場上銷售的奶粉執行的是歐盟乳制品檢測標準,而且港府對于奶粉有一套完整的檢驗體系,其監測與監管執行都非常嚴格。
反觀國內市場,奶粉之所以逐漸喪失民眾信任,主要問題有三。其一,乳制品監測標準較低。國內市場上銷售的奶粉,無論是國產奶粉還是進口奶粉,執行的都是內地的檢測標準,而部分指標被業界質疑遭受大奶商“綁架”而標準偏低。我國奶粉標準里對某些指標的要求比香港及歐美市場執行的標準低,或者是沒有硬性要求,一些外資品牌出于成本考慮會按照中國內地的標準來提供產品,還有很多外資品牌采取的是奶源進口、國內分裝的方式,而這些奶粉的國內工廠基本上都會參照國內標準。這也是為什么同樣品牌的奶粉,內地民眾要到香港去購買的原因。
其二,監管不嚴。2004年安徽阜陽的“大頭娃娃奶粉事件”,斥責劣質奶粉生產商的聲音不絕于耳,卻鮮有媒體質疑監管的報道:這樣的奶粉為什么能被生產出來,還能在三線城市與農村的市場上進行大規模銷售?從2008年到現在,問題奶粉始終能出現在市場上,政府的監管缺失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其三,處罰力度過輕,導致問題一再發生。在香港或是國外,倘若奶粉等食品出現問題,公司都是立刻召回產品查明原委并給出合理解釋。而在國內,倘若出現問題奶粉,中外公司都學會推諉扯皮,發表聲明撇開責任,等風頭一過,事件大都不了了之。2008年的“三鹿奶粉事件”看似處罰力度很大,實則奶農成為了最大的替罪羊。而被處罰的官員,近兩年早已紛紛復出,如此行為,很難給出民眾合理解釋。
“橘生淮南則為橘,生于淮北則為枳。”為什么在國外循規蹈矩的大品牌到了國內就頻現問題?個中原因值得深思。我們要重新建立起民眾對內地市場的信任,首當其沖是制定與國際接軌的行業標準;更重要的是在法律和制度的框架下保證監管與處罰的到位,這樣才能讓國人放心。此次新一屆政府機構改革,成立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整合原來分散的監管職能,已經邁出了解決問題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