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年底以來,我國多地出現持續霧霾天氣,部分地區PM2.5監測數據甚至“爆表”。不同于以往的環境問題,由于此次霧霾天氣涉及范圍甚廣,且呼吸問題每個普通民眾都可切身體會,因此引發全社會的持續關注。
早在今年一月中旬,時任國務院副總理的李克強在談及空氣污染治理問題時表態,“解決環境問題需要一個長期過程,但是我們必須有所作為。” 十八大報告中,強調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首次把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作為獨立的一部分。新領導班子的執政理念表明,政府將更加注重社會的持續發展,而非單一的追求經濟速度。國家政策將繼續加大對環保行業的支持力度,推動環保產業的快速成長。治理環境與更加注重環境的經濟發展將成為政府重點工作之一。
兩會期間,環保概念同樣引來熱議。未來或許有更多關于環境保護的政策、法例將加速出臺。從股市情況來看,2013年以來,環保概念股雖曾有小幅震蕩,但是總體上漲速率跑贏大盤。隨著新領導班子持續發展執政理念的貫徹及國家對環保的逐漸重視,與環保相關的上市公司,值得長期關注并投入。
從很多發達國家經濟發展史來看,都有過 “先污染后治理”的經歷。 我國的經濟經過數十年不重視環境的粗放式發展,加上國際污染向中國轉移等因素,導致國內環境持續惡化。近年來頻頻被曝光的環境污染問題,也越來越引起從底層到高層的重視。治理環境將是一個長期且持續投入的過程。
對于我國目前環境保護而言,存量和新增污染,以及因環保標準提高所帶來的環境保護問題等為環保產業發展提供了巨大的發展空間。環境改善既要“還舊賬”,綠色發展的過程中也需要新投入,政府未來對環保的投資增速或將高于GDP增速。環境保護也將是地方政府政績考核指標之一,因此有可能會帶動全新的商業模式。
“美麗中國”與“城鎮化”兩個發展主題也將助推我國環保事業的持續發展。十八大報告中關于“美麗中國”內容提出,“面對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嚴峻形勢,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體現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理念。”而未來經濟主要推動點“城鎮化”走的也是 “新型城鎮化道路”,將更注重人居環境的改善及發展模式的轉型。
而目前最受公眾關注的無疑是水污染、空氣污染問題,解決這些問題也十分迫切。3月1日,環保部要求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等重點區域的19個省市47個地級市以上城市更加嚴格得控制大氣污染物排放。其他相應的利好政策也有望隨之出臺,涉及治理水污染、空氣污染的上市公司將從相應政策中獲得實質性利好,投資者可重點關注相關脫硫脫銷、除塵減排、水處理等板塊。另外,在大盤隨時可能出現調整的情況下,環保概念股的投資者需警惕短線投資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