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田間小區試驗結果表明:在水稻移栽后7 d,每666.7m2施用金稻龍藥肥10 kg,對稻田雜草防效達90%以上,明顯優于尿素+丁草胺的防效;對水稻生長表現出前控后促的生物效應,增產9%以上,且能減少水稻中后期病蟲害的發生,提高抗逆性。
關鍵詞:金稻龍藥肥;水稻;除草效果;生物效應
中圖分類號:S451.21文獻標識號:A文章編號:1001-4942(2013)03-0104-03
長期以來,施用大量化學氮肥一直是作為穩定和提高水稻產量的重要措施。目前,我國單季稻田氮肥施用量平均為180 kg/hm2,比世界平均用量高75%左右,是日本水稻氮肥用量的2倍以上。過高的氮肥投入不僅使得氮肥利用率過低,而且直接和間接地導致了一系列不良的環境反應,還會造成水稻倒伏、后期貪青晚熟、加重病蟲害發生和稻米品質下降等一系列問題[1],控制氮肥用量、提高氮肥利用率是當前水稻生產上亟需解決的問題,最先進的做法就是推廣平衡施肥技術。
近年由于大力推廣生育期長的優質粳稻品種,同時移栽水稻推廣擴行距、縮株距和小苗移栽,使雜草出草時間長,生長空間擴大,總出草量增加[2]。雖然稻田雜草綜合防治的研究取得很大進展,但化學防治仍是生產上最為經濟有效和普遍采用的一種防治手段。長期連續單一使用丁草胺等除草劑,稗草發生數量得到控制,但野慈姑及多年生雜草水莎草數量上升[2],對稻田雜草進行綜合防治須用除草機理不同的復配除草劑品種。
而除草藥肥正是集平衡施肥和化學除草于一體的物化產品,除草藥肥的優越性在于一次田間作業,便能收到施肥和除草雙重效果;并且由于除草劑對土壤中硝化細菌的抑制作用,使之與化學肥料的結合往往表現出互作增效效應[3]。因此,進行除草藥肥的試驗與推廣,對水稻生產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重大意義。
金稻龍藥肥是中國農業大學與廣西樂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根據水稻需肥規律和雜草發生特性,將平衡施肥與化學除草技術相結合,經特定的工藝,將水稻生長所需氮、磷、鉀等大量營養元素及硼、鉬、鋅等微量元素合理配伍,并與廣譜、高效、安全、經濟的稻田除草劑(丁·芐)相結合,精制加工而成的除草型水稻專用追肥,為國家級星火計劃項目。為探求其在水稻上的應用前景,我們進行了此項試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