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是祖國的未來、父母的希望,他們的生活環境與其成長是密不可分的,父母的教育理念、教育方式將直接影響孩子的一生。教育孩子的問題上,家庭教育具有和學校教育不同和不能取代的作用。
一百個孩子,一百種脾性,怎么教育,也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沒有一個放之四海皆準的教條。但最了解孩子的是父母,教育孩子既是父母的責任,又是完善父母自己的過程。
我的兒子已18歲了,今年以全省前60名內、市區理科第一名的高考成績考入了清華大學。我的教子心得歸結為四句話:獨立不依賴,平等不溺愛,引導不強求,激勵不責怪。
獨立不依賴
我們對兒子采取的是“放養”式教育。給孩子自由成長的空間,放手讓他自己去生活、學習。我認為,這是培養孩子獨立性的關鍵所在。
獨立性是指一個人獨立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它是社會生存及進行創造性活動必備的心理品質。獨立性是孩子終身發展非常重要的素質,獨立性的培養必須從小抓起。
培養孩子的獨立性,包括獨立意識和獨立能力,重點培養生活自理能力和獨立思考能力。
培養生活自理能力是生存教育的基本內容。兒子很小的時候,飲食起居方面,自己能做到的盡量自己做,讓孩子學會自己做事。
從上幼兒園到高中畢業,兒子經常會自己一人在家做飯吃。有時我下班回家遲了,如遇兒子在家,他會問,爸爸吃飯了嗎?沒吃我來幫你弄飯。
孩子一天天長大,但無論怎樣長,他們在父母眼中永遠都是孩子。我們總覺得他們這也不會那也不行,處處都需要我們的幫助。其實孩子的能力經常是出乎我們想象的,關鍵是我們會不會放手讓他們去做。
可能有時候我們會覺得讓他們做還不如自己做來得輕松,但孩子一次做不好會有兩次、三次,總有一天會做好。如果不讓他去做,恐怕將永遠做不好。
而我們現在的獨生子女父母,處處包辦代替,很少給孩子獨立辦事的機會。他們認為,我什么都替孩子干了就是愛孩子,他們覺得孩子還小,等長大了自然就會了。他們本能地想去幫孩子做這做那,但這對于孩子并不是一種單純意義上的幫助,有時它對孩子的發展是不利的,因為它阻礙了孩子的自發行為。
家長們都知道“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的道理,但是現實生活中,卻有很多人會不由自主地選擇給自己的孩子“魚”,而不是“漁”,因為他們總是擔心孩子會累著、傷著、磕著、碰著。
凡事設法代勞的父母,總是害怕孩子吃苦受累,干預甚至搶著替孩子做事,孩子遇事束手束腳,不會獨立思考,更缺乏動手能力。父母的包辦代替無形中削弱了孩子正常的勞動能力和思維能力。
中國的小孩獨立性差是世界有名的,這是家長們“呵護”得太多太過之故。在這種教育觀的支配下,當然有些孩子也樂享其成,習慣了家長的呵護,甚至于希望永遠有這種呵護,于是我們看到了眾多的“小皇帝”“小公主”,而這些“小皇帝”“小公主”長大以后,要去擇業或者創業,從小就被包辦慣了的他們將如何去面對競爭,如何立足于社會?
不要做孩子的拐棍,如果孩子跌倒了,你給他的不是伸出去的手,而是站起來的鼓勵。一句話:你管得了一時,管得了一世嗎?
在培養孩子獨立生活能力的同時,更要注重培養孩子的獨立思考能力。
教育就是幫助孩子學會自己思考,作出獨立的判斷。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是孩子走向獨立的基礎。盡量做到凡是孩子自己能夠想的,就讓他們自己去思考。
兒子小時候經常會提出一些稀奇古怪的問題,我們一般不直接告訴他答案,而是鼓勵他自己去動腦筋,不只是提出“為什么”,還要自己去琢磨“是什么”“怎么做”,讓孩子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
如果孩子提出什么問題,家長馬上急于幫助解答,這樣恐怕就很難培養出孩子的自我鉆研意識。結果是孩子進步受阻,家長也累得夠嗆。
孩子有什么事的時候,鼓勵他自己去處理,不要管,不要出主意。保持一些距離其實也不是壞事,過分依賴,對孩子而言,就是少了很多人生的經歷。
學會放開依賴,這就是獨立。
平等不溺愛
對孩子少些溺愛,多些平等。既不做賈政,也不做賈母和王夫人。
法國思想家盧梭曾這樣說過:“我們似乎對孩子有一種天生的溺愛,但你可知道,現在給孩子幸福,將來就是給他痛苦;現在給他天堂,將來就是給他墳墓。”
我們把對兒子最深沉的愛埋在心底,不去處處呵護,處處保護,以免造成溺愛。如果過分地溺愛孩子,會在不知不覺中形成“眾星捧月”的家庭關系,使孩子成為家庭的核心,導致孩子變得自大、自私和任性。
我們對兒子愛嚴相濟,通過良好的交流溝通,變孩子在家庭中的核心支配地位為受教育者和家庭普通成員的地位。這種平等健康的家庭關系,有利于孩子較快適應由個體家庭環境向集體環境的過渡。
平等對待孩子,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我們家長往往很難蹲下來與孩子進行平等意義上的對話。有些家長在孩子面前經常扮演“警察”或者“偵探”的角色,隨意翻看他們的書包、信件,設法查驗他們的QQ、郵箱,這樣不僅會增加孩子的逆反心理,還會傷及他們的自尊心。
引導不強求
愛因斯坦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是孩子學習的動力,濃厚的興趣是獲得成功的力量源泉。只有從興趣出發,才能讓孩子樂學。
孩子是最具有模仿能力的,所以言傳身教也很重要,尤其是身教。其實想要孩子怎么做,我們就先怎么做,久而久之,孩子也就會跟著做了。
現在社會上有種怪現象,那就是小小年紀,大多數孩子要學很多門知識,很多家長不去考慮孩子學習效果如何,總以為學的內容越多,孩子就離成功越近,完全不考慮孩子是否愿意去學,有沒有興趣,結果既浪費金錢又浪費精力,更浪費了孩子天真、快樂的童年時光。
所以說孩子不喜歡的我絕不強求,不把自己的興趣強加給孩子,而是在生活中發現他的興趣,加以引導,循序漸進地培養孩子的興趣。
兒子從小學習就比較自覺,經常深夜12點后房間的燈還亮著,一大早又得起床,讓我們心里真的有些不舍。孩子的天性是貪玩的,有時他也會上網玩玩游戲、聊聊QQ,與同學結伴跳跳街舞,我們一般不加干涉。兒子小時候先后也學過不少東西:電子琴、吉它、舞蹈、寫作等等,大都是“狗熊掰棒子”。但他一直堅持學習寫作沒丟,他小學二年級就上了課外寫作班,開始有些字還不會寫就用拼音字母代,文章不知道用標題,文中段落不分,句中“的”“地”“得”弄不清,標點符號用得最多的是感嘆號……
我把兒子小時候寫下的所有東西都原汁原味地輸入電腦,然后教他加標題、分段落、正確使用“的”“地”“得”和標點符號,并教會用電腦。小學到初中每學期編一集《千里習作選》,經常選一些優秀習作幫他投到報刊雜志發表。2009年我與兒子合著出版了父子集《心海濤聲》。
激勵不責怪
美國著名教育家戴森·費里曼說過:“激勵是孩子成長的重要外部條件。孩子需要激勵,就像植物生長需要水分。離開激勵,孩子就不能成長。”“聰明的父母,應當給孩子以信心。讓他們在生活中鍛煉自己并表現自己的能力;讓他們證明自己的智慧,這就是激勵,這種激勵將使孩子成為生活的強者和成功者。”
賞識教育被稱為世界著名的六種教育方法之一,其基本理念是:沒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會教的家長。
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需要父母給予充分的肯定和信任,激發他們不斷追求、勇于進取的堅定信念。沒有指責,只有鼓勵,這樣的教育方式沒有理由教不出出息的好孩子。多給孩子一些鼓勵,讓他們在成長的道路上多一些歡樂,少一些壓抑,這樣他們才能多一些成功,少一些失意。
激勵優于壓力、批評,孩子需要的是激勵而不是壓力。壓力是自上而下的重負,僅僅重視結果。而激勵則是向上向前的動力,重在努力、提高和進步。
“每個孩子都能成為天才”,而培養天才的最好方法就是激勵;每個孩子都有成才的潛能,而激勵往往能夠讓孩子的潛能發揮出來。
我們從不拿孩子跟班上的同學比、跟別人家的孩子比,以免給孩子造成很大的壓力;對成績分數也不提出任何要求,這樣,他學習就會感到輕松、快樂,每次考試都能輕裝上陣,讓孩子收獲健康快樂、學業有成的人生。
我們的傳統文化里有“當面教子、背后教妻”之說。意思是可以當著別人的面批評打罵自己的孩子,但不可在別人面前批評教育自己的妻子。應該說,這是封建文化思想中的糟粕。孩子無論大小,都是和自己一樣的人,都有自尊。如果當著別人的面斥責、教育孩子,孩子第一反應是失去了自尊,會感覺到沒有“面子”,從而排斥你的教育,甚至在內心種下仇恨你的種子。
當孩子犯了錯誤時,做父母的當然不能放任,但也要注意場合和方法,要尋找適當的時機和場合向他指出來。這樣,他就會從心底里接受。人非圣賢,孰能無過。更何況正在成長中的孩子呢。把孩子的一些失誤轉變成教育資源,不要隨意批評和責備他,而是通過表揚他的優點,來暗示他改正缺點,這樣可以有效地保護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從而有利于孩子健康地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