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升級牢房條件,可以,90美元一晚;要找一位印度代孕母親,可以,8000美元一位;想要獵殺瀕臨滅絕的黑犀牛,可以,25萬美元一頭;想要移民美國,可以,投資50萬美元……我們生活在一個幾乎所有東西都可以拿來交易的時代。
花錢雇人排隊有錯嗎
剛從紐約大學畢業的王璞博士,2008年曾在《紐約的免費夏天》一文中提到,紐約公共劇院在中央公園免費演出莎士比亞的戲劇,每天中午發票。人們為了領票,一大早帶著毯子、躺椅、睡袋等裝備去排隊。如果要去吃早餐、上廁所而不知會管理員,還會被無情地發配到隊尾去。
哈佛大學教授邁克爾·桑德爾因網上公開課“公正”而被中國人熟知,他在2012年出版的新書《錢買不到的東西:市場機制的道德局限》中,也提到了中央公園的免費莎士比亞劇演出。關于排隊領票一事,桑德爾的描述卻是我們從表面看不到的另一種情形。
“2010年,阿爾·帕西諾飾演《威尼斯商人》中的夏洛克,中央公園的演出票越發一票難求。很多紐約客觀劇心切,但沒有時間排隊?!睋都~約時報》報道,這種困境催生了代排隊領票的行當?!皩τ谀切┰敢饣ㄥX買便利的人,有人可以提供代排隊領票的服務?!贝抨犝咴谕蔷W站克雷格列表網及其他網站上大做廣告,作為排隊和忍受等待煎熬的交換,他們可以向那些“忙碌的客戶”收取每張票125美元的酬勞。
正如王璞所言,“免費”的演出恰恰是全球資本之都——紐約文化氣質的體現。紐約公共劇院試圖阻止這種代排隊現象,“這與‘公園中的莎士比亞’精神相?!薄T摶顒佑晒矂≡航M織、資助,是一項非營利的事業,目的是讓更廣泛的、來自各行各業的觀眾更容易走進劇院,享受藝術。紐約州總檢察長安德魯· 科默還向克雷格列表網施壓,要求他們停止為代排隊的人提供廣告服務。“銷售原本免費的門票,剝奪了紐約人應當享受的福利?!?/p>
雇人排隊或者轉讓門票有錯嗎?至少很多經濟學家不這么認為?!八麄兒苌僬J同排隊所蘊含的道德倫理。如果我愿意雇一個流浪漢代我排隊,這有什么好抱怨的?或者我要把票轉賣掉,我不能這么干嗎?”
桑德爾解釋說,關于排隊的爭議中有兩種主要觀點。一是尊重個人自由,“這是自由論的觀點,認為只要沒有妨害到其他人的權利,人們買賣什么是他們的自由。”另一種觀點是社會功利,“市場交換對買賣雙方都有利,改善了大家共同的福祉。花125美元,不用排隊看了莎士比亞劇,這對我是好事;花幾個小時排隊賺125美元,對代排隊的人也值啊。通過交換我們各得其所。”
是這樣的嗎?一切事物都待價而沽
支持自由市場理論的人認為:“通過許可人們進行相互有利的交易,市場將商品分配到那些最珍視它們的人手中,評判的標準就是人們付錢的意愿。”
“公園中的莎士比亞”活動一位發言人指責,黃牛黨和代排隊者“從那些期望在公園看莎士比亞劇的人手中奪走了位置和門票,我們想讓人們有免費的體驗”。
盡管黃牛黨和代排隊者并未減少觀劇的人數,而且花錢的人同樣也很期望觀劇,但桑德爾認為,爭議的重點在于,這種行為“對付不起125美元的人不公平,置普通街坊于不利地位,讓他們更難領到票”。道理很簡單,代排隊的人拿到了票,那么就自然減少了隊伍后面的人拿到票的幾率。
市場按付費的能力和意愿分配商品,排隊按等待的能力和意愿分配商品。暫且不提付費意愿是否就優于等待意愿,糾纏于此可能不會有什么結論,因為桑德爾在這點上的辯論缺少強大的說服力。
但他接下來的論辯卻擊中了要害。公共劇院免費的消夏演出,“想要人們有免費的體驗”,花錢雇人排隊的行為則損害了這一活動的公共屬性。
“當免費的公共劇場變成了商品市場,一些東西就消失了,不只是公平?!惫矂≡阂暶赓M的戶外演出為一種市民節慶,是這座城市給市民的一份禮物,“收費,或者容許黃牛黨從中漁利,讓節日禮物變成了私人營利的工具”,這無異于讓人們交費觀看美國獨立紀念日的焰火表演。
“排隊等待,別插隊”是全人類共同認可的一項道德準則,然而在市場機制下,我們從小被教育的這條準則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沖擊。
在《錢買不到的東西》這本書中,作者桑德爾列舉了大量花錢就可以搞定的例子:
熱門餐館額外付費就可以優先入座;頭等艙和商務艙的旅客可以走快速通道,一些機場甚至提供付費就可以插到安檢隊伍最前頭的服務;好萊塢環球影城等主題公園也提供額外付費可插隊的便利;帝國大廈的觀光電梯也有價格更為昂貴的“通向極致景觀”的快速電梯;為減少擁堵而出臺的拼車車道,也成為美國多個城市的營利渠道——高峰期,一些單獨駕駛者可以付費走拼車車道;華盛頓各種立法聽證會、議會會議和最高法院審理現場等,只要有公眾可以出席的,都成為排隊公司營利的商機;與中國醫院外掛號黃牛黨的猖獗情形相比,美國只是通過私人護理醫生收取高額年費,把插隊現象隱藏了起來而已。
“這個一切事物都待價而沽的世界是否出了什么問題?”桑德爾問。
把蒙蔽了的良知找回來
市場機制和經濟理論讓多數國家發展、發達,而2008年的金融危機讓金融產業帶動的增長和房產的增值成為過去式。茶黨在美國再度復興,占領華爾街運動從美國蓬勃而起并擴展至全球范圍,他們要求工作,要求對富人和大公司征收更多的稅。
英國《金融時報》首席經濟撰稿人馬丁·桑德布認為,盡管茶黨和占領者聲稱他們被騙走了應得的部分,但他們仍希望維護并保留資本主義為所有人創造繁榮這一承諾。
到底是市場機制沒能創造出人們所期待的更公平的結果,還是市場機制給出的承諾本身就有問題?
桑德布認為,兩者發出了同一個警告——“放任市場分配有形的商品,人們付出的代價是放棄一部分靈魂。”
哈佛大學桑德爾教授認為,人類社會正“利用市場經濟變成一個市場社會”?!抖嗌俨艍颍好篮蒙罱洕鷮W》一書的作者斯基德爾斯基的觀點是,“無止境地尋求更高的收入、更快的增長,奪走了我們的好生活?!眱扇硕贾赋觯瑢κ袌龅男湃吻那膿p害了我們在意或者應當在意的事物,麻痹了我們對好生活的理解。
不久前,桑德爾領銜在倫敦展開了一場關于金錢與道德的辯論。當天在現場的倫敦政治經濟學院心理學博士、貝德福德郡大學組織行為講師于艾敏銳地發現,其他教授在辯論結束后仍留在原地與聽眾交流,卻惟獨不見了桑德爾,原來他已經開始在一旁忙著簽名售書了。
專欄作家約翰·蘭徹斯特說,桑德爾本人并不是社會主義者,并不反對市場機制,桑德爾在意的是人們集體道德的更深層的、更間接的損失。
于艾說:“金錢多寡和道德高下沒有必然聯系。但是有些過分強調市場機制的人,希望用市場的手段解決一切問題,這本身是有問題的。這就好像人的嘴有很多功能,如果只片面強調嘴就是用來吃飯的,就走偏了?!?/p>
為了挽救市場機制對道德的侵蝕,斯基德爾斯基建議設立普遍的基本收入制度、征收消費稅、限制廣告;桑德爾的建議則更柔和,他呼吁更多的人參與到對價值判斷的討論當中。
從事教育工作的于艾說:“王陽明說‘致良知’,就是說每個人都要參與道德實踐,時常反觀內心,把蒙蔽了的良知找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