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共中央宣傳部、教育部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意見》實施以來,如何在思想政治理論課中有效地開展實踐教學成了授課教師研究和探索的重點。文章從教學方法創新模式的視角,探索了項目教學法在《概論》課程教學中的運用,著重介紹了活動項目內容的具體設置,并對教學中應注意的問題進行反思。
[關鍵詞]項目教學法 《概論》課 運用
[中圖分類號] G43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3437(2013)04-0122-03
自從《中共中央宣傳部、教育部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意見》(教社政〔2005〕5號)(以下簡稱“05課改方案”)實施以來,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以下簡稱“概論”)課作為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四門課程中的核心課程,其教改研究和教學方法創新研究一直被學界高度重視。筆者在教學探索中,特別強化實踐性教學,嘗試性地運用項目教學法,取得了較好的成效。
一、項目教學法概述
“項目教學法”最早見于美國教育家凱茲和加拿大教育家查德合著的《項目教學法》。它是在老師的指導下,將一個相對獨立的項目交由學生自己動手處理完成。從信息的收集、方案的設計、項目實施到最終評價,全部都由學生自己完成。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通過對該項目全過程的實施,把理論與實踐有機地結合起來,獨立解決在處理項目中遇到的困難,了解并把握整個過程中每一個環節的基本要求,不僅提高了理論水平和實操技能,而且又在教師有目的的引導下,培養了合作、解決問題等綜合能力,同時,還能極大地提高學生的興趣,充分調動學習的積極性。因此,項目教學法最顯著的特點是“以項目為主線、教師為引導、學生為主體”,改變了以往“教師講、學生聽”的被動教學模式,創造了學生主動參與、自主協作、探索創新的以學生為本的新型活動教學模式。[1]
從20世紀80年代起,項目教學法因其獨特的優勢在職業教育和高等教育中被廣泛運用,但大多是應用于實踐性和操作性較強的專業課中,在思想政治理論課中運用該教學方法則是少之又少,非常值得我們探索研究。
二、在“概論”課中實施項目教學法的必要性
(一)深入貫徹落實“05課改方案”的需要
2005年2月頒發的《中共中央宣傳部、教育部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意見》中明確規定:“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所有課程都要加強實踐環節。要建立和完善實踐教學保障機制,探索實踐育人的長效機制。圍繞教學目標,制定大綱,規定學時,提供必要經費。加強組織和管理,把實踐教學與社會調查、志愿服務、公益活動、專業課實習等結合起來,引導大學生走出校門,到基層去,到工農群眾中去。要通過形式多樣的實踐教學活動,提高學生思想政治素質和觀察分析社會現象的能力,深化教育教學的效果。”[2]由此可見,“05課改方案”高度重視實踐教學環節,目標是實現教學方式方法多樣化、實踐教學規范化和教學手段現代化。項目教學法是開展實踐教學最有效的方法之一,作為學習主體的學生通過獨立完成項目把理論與實踐有機地結合起來,不僅提高了理論水平和實操技能,還能培養團隊合作、解決問題等綜合能力。
(二)“概論”課程教學特點的需要
“概論”課程主要講述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包括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等理論體系,這些理論都是“從實踐中來,到實踐中去”,[3]是對中國幾十年來革命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實踐的經驗總結,所以,實踐性是該課程最顯著的特點之一。通過項目教學法,讓學生完全獨立地完成一個項目的全過程,這就要求學生從原理或理論入手,結合原理分析項目、制定流程、合理分工,引導學生如何在實踐中發現新知識,掌握新內容,讓學生更好地領會相應的理論,可以培養學生適應社會能力和增強動手能力。
(三)項目教學法更適合當今大學生的特點
當今大學生都是“90后”一代,他們成長在經濟全球化的網絡信息盛行時代,集朝氣、潮流與智慧于一身,樂于接受外來思潮與新生事物,樂于嘗試,創新意識與自我意識很強,知識更新更快,時代性更強,追求實用性與實效性,喜歡DIY。現有的教材和傳統的課堂教學顯然不能滿足他們的求知需求。項目教學法非常適合當代大學生的個性特征——追求新奇、勇于嘗試、喜歡自己動手、展示自我。只要項目甄選得當,就能極大地吸引學生的興趣,增強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創造性,真正達到“因材施教”的效果。
三、在“概論”課中實施項目教學法的基本思路
(一)項目篩選設計應遵循的原則
1.時效性原則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深入,各種深層次矛盾日益顯露,各種思潮涌入國內,人們的價值取向日趨多元化。這些變化必然會反映到青年人集中的高校中來,也會反映到概論課上來。[4]因此,在設計項目時要反映社會現實的發展變化,體現時代特征。如揭示社會現實問題,反映最新發展態勢,討論網絡熱門話題等。
2.針對性原則
教學項目的選擇,一是要針對學生的實際,選擇學生感興趣的項目,更好地激發他們的主動性和創造性,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二是要針對理論教學內容,講求實效性,絕不能脫離教學內容來開展項目教學,嘩眾取寵,大搞形式主義,本末倒置。
3.可操作性原則
項目教學要求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獨立完成項目的全過程,因此,所選項目應是學生比較熟悉的、可操作性強的、難易程度與所費時間適度的、方便分工合作的項目。
(二)項目的具體內容設計
作為一門思想政治理論課,“概論”課的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與專業課有著很大的不同之處,其理論性較強,可操作性較弱;其教學目標在于提髙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是一種無形的精神產品,而一般項目教學法往往以生產一種有形的產品為主。[5]因此,項目的甄選設計是項目教學法成功與否的關鍵。根據“概論”課程的特點,教學中所選的項目應有別于專業課的生產制造工藝項目,它要體現精神產品的抽象性和具有實際應用價值性,所以,更多的是通過具體、形象、生動的項目來讓學生感悟和體驗所學理論,因此,所選項目應著重突出感悟性和體驗性,即通過學生的所見、所聞、所為、所感來體會和領悟理論。這些教學實踐活動項目包括課堂活動項目、校園活動項目和社會活動項目。筆者根據多年的教學探索和實踐體會,甄選和構建出“概論”課十大教學項目,項目具體內容如下表所示。
四、在“概論”課中實施項目教學法應注意的問題
(一)運用項目的數量要適當
在上述“概論”課教學項目活動內容設置表中構建了十大項目,每一大項目中又有若干項活動內容,因課時量的限制,所有這些項目全部運用是不可能的,只能根據學校的現實條件、學生的專業及能力狀況從中篩選部分項目開展教學活動。現在大多數本科院校“概論”課的計劃課時是96—108節,專科是68—80節,按實踐教學課時占總課時的30%左右計算,本科層次的實踐教學課時為30節左右,專科為20節左右;按平均每個項目需6節課時計,“概論”課教學甄選4—5個項目是比較合適的。
(二)每個學生在項目中的分工要合理
在項目教學法的實施過程中,學生要分成若干小組,以小組為單位參與項目的實施,學生在項目的全過程中要分工協作。因此,要根據項目各道程序和流程的特點,結合學生的能力結構狀況,進行合理分工,要既能發揮學生的特長,保證項目順利完成,又能讓每個學生都從中得到磨礪和鍛煉,實現教學目標。
(三)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項目教學法中,學生是主體,教師是引導者。在項目中,教師是總設計師、策劃師和指導師,是至關重要的一環。因此,對教師的知識和能力都提出了更高要求。
1.要求教師的知識面更廣泛。“概論”課涉及政治、經濟、社會、民族、哲學、法學、歷史、中文等多種學科,其內容極其廣泛,教學項目的內容也具有髙度綜合性,這就要求授課教師必須具備非常廣泛的知識面。而傳統上,“概論”課的授課教師大多是思想政治專業,他們對某些領域只能是局限于“知其然”的宣傳,而無法做到 “知其所以然”的解讀。[6]解決該問題的辦法有兩個:一是強化教師的學習和培訓,努力拓寬知識面;二是建立多專業的教師團隊,實行專題化教學。
2.要求教師有更豐富的實踐經驗和更強的實踐能力,而這正是目前“概論”課授課教師最缺乏的,是最普遍的短板。一方面,教師自身要積極參與實踐活動,提高實踐能力;另一方面,高校要高度重視“雙師型”教師的培養,建立產學研合作機制,努力加大經費投入,拓寬教師的實踐渠道。
[ 參 考 文 獻 ]
[1] 李萍.淺談項目教學法[J].企業導報,2011,(10).
[2] 中共中央宣傳部教育部.中共中央宣傳部教育部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意見[EB/OL].http://fagui.eol.cn/html/200909/1631_2.shtml,2005-02-07/2012-06-20
[3] 湯洪俊.高職院校《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課程實踐教學探究——以常州機電職業技術學院為例[J].黑龍江生態工程職業學院學報,2011,24(6).
[4] 王江英.高職院校“概論課”教學模式改革研究[J].烏魯木齊職業大學學報,2011,(4).
[5] 朱西括. 淺談項目教學法在《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教學中的運用[J].高等職業教育,2011,(11).
[6] 陳希.關于建設“概論”課多專業教師團隊的探討[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1,(34).
[責任編輯:雷 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