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總覺得自己有才干,狂一點兒,對人不好點兒,都是細枝末節的小事。古人說過,大丈夫成大事不拘小節。我既然有才,肯定能成大事,跟那些謙虛謹慎的人,理所應當有所區別,不然怎么體現我的與眾不同啊!你們跟隨我或者想重用我,就得忍受我的脾氣,遷就我,誰讓我有本事呢?
孔子的看法跟這種人恰恰相反。孔子說,你再有才能,再完美,只要自己驕傲,對別人吝嗇,也不值一看了。有才能卻驕傲,不足取;有才能卻吝嗇,也不足取。
想當年,項羽武藝何等了得,卻“驕且吝”,要給部下封官了,官印拿在手里,左摸右摸,都快把棱角摸禿了,還舍不得給部下。難怪打不過劉邦——人才都跑劉邦那里去了。為什么?劉邦大方!韓信要做“假齊王”,劉邦說:“大丈夫干嗎做假王,要做就做真的!”于是,封韓信為真齊王。當然,劉邦的大方也是別人提醒的。不過,劉邦知錯就改,說明他不那么驕傲。所以,楚漢相爭,最后是劉邦的“漢”勝利了。
曾子曾經說過:“自己才能高,卻向沒有才能的人請教;自己學識豐富,卻向學識不多的人請教。有才能,卻像沒有才能的樣子;學識很充實,卻像學識空虛的樣子。別人觸犯自己,自己并不與之對抗。從前,我的一位朋友就這樣做了。”正所謂“謙受益,滿招損”,做個謙虛的人,對自己來說,是有百利而無一害的。
三國人物當中,曹操最強的對手是劉備。從個人能力上來觀察,劉備確實是沒有多大能耐,但為什么最終劉備能成為曹操最強的對手與之抗衡多年呢?根本原因在于劉備擁有一種彌補個人能力不足的秘密武器——“謙德”。劉備聘請諸葛亮為軍師時,不惜三次親自到諸葛亮的茅屋去請他。
臨終前,劉備曾經留給幼主劉禪一封遺書來訓誡他,其中有“惟賢惟德,能服于人”的名句。如果在位者缺少賢德,便無法推動臣下。劉備又說:“你的父親是一個缺乏賢德的人,你千萬不要像我一樣。”劉備認為自己沒有德,實際上是自謙。
謙受益,滿招損。須知五岳之外,別有他山之尊。我們應該保持謙虛謹慎、戒驕戒躁的學習態度。只有這樣,人生之旅才能受益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