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開始把娛樂的方向往思故,溫舊,想靜,脫塵的方面發(fā)展,華僑新村終于再次被許多有識之士瞄上。
過西二環(huán)的象山隧道,從軍區(qū)總院大門往前走幾百米,就到了華僑新村入口。沿入口處蜿蜓的山道一路上行,總能看到許多車輛擠擠挨挨的停放在道路一旁,間或還能見到各種路標和招牌,向路人展示著那些高墻背后的一棟棟別墅如今是怎樣的所在。
“雖然這里的工作室、茶館、會所也不算少,但最吸引人的還是這里的私房菜。”老賴是一位積年的老饕,也是華僑新村眾多會所、餐館的常客。在他看來,華僑新村應該算是福州高品質(zhì)私房菜館最為集中的地方了。據(jù)老賴介紹,因此這些餐館都是用老別墅改的,幽靜私密而又有家的氣息,本身就很符合私房菜的概念,加上大多數(shù)餐館都很注重菜品質(zhì)量,所以每到傍晚,就吸引了大批文人騷客前來。
“你也看到,這里每天都停了好多車,尤其是到了晚上,車位更是緊張,來晚了就很難找到。”老賴說,這里不僅車位難找,而且諸如宣和苑和24號私房菜這樣的熱門餐館晚間的桌位同樣也是十分緊張,如果沒有提前預定的話,一般是難得有閑置的。
如果你并非是一個老福州的話,恐怕在見識了如今的華僑新村后,很難想象在十多年前,這里還是十分荒涼冷清的地方。
說起華僑新村的歷史,得追溯到上世紀60年代。
當時受印尼排華的影響,許多華僑們從南洋返回內(nèi)地定居,于是沿海的許多城市都出現(xiàn)了華僑聚居的“新村”。福州也是一樣,當時的市政府專門劃出一塊地,給華僑們自己出資興建別墅用,于是就有了華僑新村的出現(xiàn)。
不過沒等幾年,就碰上了1966年文革開始,新村里的許多房子只打了地基就停工了,直到文革結(jié)束才又接著蓋。所以,現(xiàn)在華僑新村的房子有些是紅頂有些是灰頂,就在于建成的年代有所不同。早年的時候,就有許多華僑因為新村的地點偏僻、不便出行,而另租房住在市內(nèi),空置的別墅甚至還得掏錢請人看。到了1980年代,留在新村里住戶也大都相繼出國了,人去樓空后雜草叢生,茂密的樹木把樓房遮蔽得嚴嚴實實,華僑新村漸漸遠離了人們的視線,甚至消失在許多福州人的記憶中。
直到1990年代,華僑新村才開始迎來了一批“新移民”。玫瑰園的主人,中國美院老師王鴻,應該算是最早一個“新移民”,1997年的時候,他先是在華僑新村租了棟別墅開起了公司,卻并未入住。后來因房子不理想而幾經(jīng)搬遷,終于選定了如今玫瑰園的所在。這棟別墅位置高、光線好、結(jié)構(gòu)有趣,于是王鴻自己也住了進來。
在王鴻之后半年,明清園也入駐了華僑新村,此后日子里,華僑新村開始稀稀落落的迎來或是送走各種“新移民”,這時的新村還是以開設個人工作室、畫室、小收藏館者居多。
近年來,人們開始把娛樂的方向往思故,溫舊,想靜,脫塵的方面發(fā)展,于是這個被人們淡忘、荒廢多年的華僑新村,終于再次被許多有識之士瞄上。各種私人會所、茶館、私房菜甚至咖啡館都紛紛來到此處安營扎寨,這時的華僑新村才算是日漸火熱起來。
據(jù)華僑新村的管委會的數(shù)據(jù),整個新村共有別墅70棟,其中廢棄了很多棟。記者大略估算了一下,時至今日,僅是出租做餐館使用的別墅就有十三、四棟,至于其他作為工作室和會所、展館的別墅也不在少數(shù)。因此,這里的租金如今也抬到了極高的價格,一套實際使用面積五六百平方米的別墅,現(xiàn)在報出的月租金已是高達2萬多元甚至接近3萬。
說到華僑新村究竟是因何火了起來?新村里的諸多經(jīng)營者看法不盡相同,但大多都強調(diào)了一點。那就是2004年以來的二環(huán)路改造提速工程,特別是西二環(huán)的改造提速,不僅徹底改變了華僑新村門前的交通狀況,也使得華僑新村不再只是以往人們印象中的偏僻的郊區(qū),而是日漸成為了車水馬龍的鬧市區(qū)中一處難得的靜謐領地。也許正是如此,才會有眾多高品質(zhì)私房菜館扎堆于華僑新村。因為在如今福州城的黃金地域里,幾乎再難找到一個如華僑新村這般集交通便利和環(huán)境清幽于一體的所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