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長沙的天氣一向隨性,不管不顧的隨機播放。于是,當春光乍泄,長沙街頭開始上演“羽絨服與短袖齊飛、雪地靴共人字拖一色”的奇觀。吃貨們又有了堂而皇之奔赴美食的理由:誰說這大好春光都拿來賣命減肥不是一種辜負?快去太陽底下補鈣,找一家食物和環境都有新意的美食店,才對得起這樣的好春光。
何處消磨好食光?在反季菜大行其道的時代,餐飲行業里摸爬滾打多年的羅亮開始追尋那份回歸自然的時令原則,他給每種食材都定下一個“鮮食期”,不時不食。蕨菜、春筍、香椿,春天的餐桌綠意盎然。坡子街這塊江湖中人力爭的“食林熱土”上多了一個“郭三瘋”,鮮辣、麻辣、香辣融成一股瘋辣之勢,打開春天的味蕾。從細就在坡子街長大的長沙伢子文賓,讓美食也追了一回vintage的風,在他的老長沙龍蝦館里,呷一碗豬油拌飯,點一份長沙蒸蝦。一點一點吃回那個洋菩薩和玻璃瓶子汽水齊飛,喇叭褲和橡皮筋共舞的80后童年。龍蝦館老房子的三樓,一面是老街,一面是新街,還有一面對著杜甫江閣看煙花。瀏陽河婚慶文化園可作為吃貨們踏春的新去處,窩在瑪麗蓮·夢露主題咖啡館的高背宮廷椅里,嘗一份果木熏香的美味牛扒,捧一杯香醇的咖啡,沐浴著明媚的春光,別提多愜意了。
所以,吃貨們端著一顆充實的胃,發布宣言:“好春光不可辜負好食光!”
午后,咖啡和夢露有約
文_王一辰 圖_羅智文
或許你常想象,置身浪漫的歐洲小鎮,躲進一間咖啡館,曬著日光喝杯咖啡開始慵懶的小憩。但忙碌的日子里,美好但不實際的幻想總能讓自己既滿心歡喜,又略顯神傷。而其實這樣的浪漫在長沙也可以找到:午后的陽光肆意地鋪灑,走過噴泉廣場,經過模紋花圃和哥特式建筑群,窩在瑪麗蓮·夢露主題咖啡館的露天軟椅上,目之所及,皆為風景:草坪、西式教堂、大鐘樓還有被薰衣草環繞的湖,這里本身足以解讀“浪漫”一詞。
安放在咖啡余香里的浪漫懷舊風情
瀏陽河婚慶園內的瑪麗蓮·夢露主題咖啡館就是以這樣帶點浪漫色彩的方式開場。走進這幢紅屋頂的兩層小洋樓內,輕微的復古懷舊風情開始彌漫,陳木色的屋頂架構、做舊的泛黃墻面、厚重的實木長桌、復古的鐵藝吊燈、皮質的美式高背宮廷椅,還有隨時可捕捉到的夢露倩影。咖啡的香本就有種特別的氣韻,讓人無止盡地迷惘。想想這位絕代的生平,時光仿佛鍍上了一層金色,思緒不知飛向哪里。上二樓,還有兩間獨立的包房,私密性極好。再到一樓時,廳內已零零散散坐了不少客人,靠近門口一隅,卵石砌成的烤爐內爐火正旺,拿著鐵架的大廚正細致地烤著牛排,飄出一陣陣烤肉的熏香。
咖啡館的主人劉婷是個極重細節的精致女人,不但在咖啡館的設計上要求精益求精,特意請來深圳的設計師做整體設計,在咖啡館的出品上更加重視細節,從廣州挖過來西餐大廚,牛排之類的食材直接從香港進貨,果木烤牛排還要根據季節不同選用當季的果木。更多的時候,她自己都覺得:“這是夢想,不是生意。”
果木烤牛扒,盡享原汁本味
當果木烤牛排端上桌時,一陣陣果木枝燃燒后散發的清香味淡淡縈繞于鼻間,嗅覺上就先“美味”了一把;當然,味蕾對美味的“報道”更為精準與實在,入口軟脆之際又帶點咬勁,里面肉質柔嫩,肉汁充盈,混合著果木的清香。為了使牛排的口感更為細膩,你可以在品嘗過原味后,再佐辣椒粉,體驗兩種不同的風味。大廚介紹,現在店內的果木牛排用到的是棗木烤制。牛排通過棗木在特制的窯爐里充分燃燒,六面同時加溫受熱,高溫牢牢鎖住牛肉表面,又將棗木的清香滲透到肉汁中,吊出了鮮香味。
法式煎鵝肝,入口細膩滑潤,濃腴之感與土司中和,又不嫌肥膩。松餅是一定要嘗嘗的,即使這是一道再平常不過的小吃,但這里的味道試過之后也絕不會讓你失望。松餅一定要趁熱吃,外皮香酥,內里軟糯,吃后滿口留香。
端著一顆充實的胃,捧著一杯香醇的咖啡,沐浴在午后的陽光下,格外的愜意。
最推薦:
果木牛小扒 138元/180g(會員價) 158元/180g(非會員價)
法式煎鵝肝 138元/150g(會員價) 168元/150g(非會員價)
夢露雞翅 38元/4個(會員價) 45元/4個(非會員價)
夢露松餅 35元/份(會員價) 45元/份(非會員價)
夢露精品手沖咖啡(2人份) 128元/道(會員價) 168元/道(非會員價)
瘋辣勢力骨熬江湖新煮意
文_王一辰 圖_張寅宇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長沙好呷鬼的美食江湖里沒有沖哥,也沒有獨孤九劍和吸星大法。在坡子街這塊江湖中人力爭的“食林熱土”,一位叫“郭三瘋”的大俠出世,在餐桌上“練就”手抓骨的奇功,在好呷鬼的嘴里一片又一片的攻城略地,鮮辣、麻辣、香辣融成一股瘋辣之勢,激情蕩漾、暄囂翻騰。
創意民間菜,味蕾的fusion體驗
“郭三瘋”這個名字取得張揚但不跋扈,充滿江湖味的招牌很容易吸引食客的眼球。走進店內,一股江湖骨子里的潮流后現代氣息撲面而來,精致與豪氣也能收放自如。一樓小桌為主,還有一間寬敞的等位區,上二樓,Loft式架構的頂,水晶質感的吊燈,深色木紋餐桌,細致而疏密相間的布置,寬敞的就餐區,適合朋友或家人聚餐。淺灰色封面的線裝書式菜譜頗為搶眼,拿在手上很像一本“武功秘籍”,于是翻菜單點菜的過程也突然間多了一份大俠的氣勢。
菜單上的菜品跨度很大,走的是fusion路線,比如有嘎巴雞翅、有機6+1等在傳統菜式基礎上嘗試的口味更新,又比如咖喱牛腩、冬蔭功煮魚雜、金不換炒豆角米這樣的東南亞風味也被囊括其中。店長歐陽樂介紹:“來我們這里就餐的以時尚的年輕人居多,因此我們也在菜品里融入很多新的元素,嘗試結合不同的民間菜品改良,打造適合長沙人口味的創意新菜式。”
手抓骨、姜辣牛蛙,辣煮快意江湖
瘋氏手抓骨是這里主打的招牌菜,大盆上桌,六七根大骨躺在香辣四溢的湯汁里,霸氣十足。這個時候你哪里還敢讓自己吃喝的情緒小家子氣?手抓骨要的就是這種快意豪爽的享受,先拿一根吸管插入大骨里吸啜骨汁,然后轉戰吃肉,左右開弓,吃得不亦樂乎。大骨上的貼骨肉香而不膩,讓人欲罷不能。
瘋嫩牛蛙鍋結合了岳陽的姜辣做法,現殺現做,15分鐘出鍋。紅椒、姜片下料很足,牛蛙鼓著飽滿細嫩的肉質,入口的第一感覺是燙,吸兩口冷氣嚼嚼,辣味浮上來,侵占著所有的味蕾,味道入得剛剛好,香嫩多汁。
嘎巴雞翅這名字聽上去有些陌生。廚師長介紹,這種雞翅其實是源自山西嘎巴鍋“燜面”的做法,把調味好的手搟面條放入有大量油的高壓鍋中壓制,出鍋后香氣四溢。而他們的研發團隊在這個做法的基礎上根據長沙人的口味進行改良,研發了這道特色的嘎巴雞翅。他們給雞翅找了一個新搭檔:鹵藕,于是雞翅的酥香加上鹵藕的清香綿軟,有著別一番韻味。
最推薦:
瘋氏手抓骨鍋 55元/小鍋,68元/中鍋,98元/大鍋
一品鮮肉棗鍋 58元/份
嘎巴雞翅 39元/份
瘋嫩牛蛙鍋 28元/斤
翹嘴魚頭 58元/份
有長沙回憶的老味道也有不一樣的新滋味
文_王一辰 圖_張寅宇
人民西路的老長沙龍蝦館突然就火起來了,飯點上,食客們蜂擁而至,擠進這棟磚紅色的小樓里,玻璃瓶裝的豆奶、小缽子的豬油拌飯、“噴香滴”蒸蝦和蝦尾,就連喝水的霸缸都成了頂禮膜拜的對象,這些“細時候的味道”是食界的Vintage,夾雜著回憶的滋味在嘴巴里翻卷,不經意間就讓人陷入童年的爛牙回憶中。
小時候的記憶被一點點吃回來
“我們小時候的長沙,還記得嗎?”從小在坡子街長大的文賓把這句話寫在了老長沙龍蝦館的墻上,另外的幾面墻,他貼上了長沙的老照片、小時候玩的“洋菩薩”。來餐廳吃飯的80后們興奮地拍照發微博,說在這里吃出了“童年的感覺”。 同樣是80后的文賓笑笑,說:“對于現在的都市人來說,‘舊’反而成了另一層意義上的‘新’,我現在做的就是把這些舊東西做出新意思。”辭掉汽車銷售公司的大客戶經理職位,推車子上街賣油炸,曾經的他成了大人們眼中的“另類”,但現在文賓和他的伙伴楊干一起做了兩家以老長沙為主題的餐飲店,一家是老長沙油炸社,還有一家就是老長沙龍蝦館。
“我們的菜都是家常口味,有可能你在這里吃到的某道菜就是小時候在外婆家、舅舅家或者姨媽家吃過的味道。”文賓向我們展示店內的菜單,菜單只有一面,除了蝦尾和蒸蝦以外,葷菜一律20元/份,素菜和湯則是每份10元。熱拌牛肉、桂圓紅棗煨肚子、辣椒炒臘肉、醋熘土豆絲……這些常見的家里菜,都是文賓從會做菜的鄰居伯伯、阿姨手里學過來的拿手菜。坐在老長沙龍蝦館的老式椅子上,埋頭在飯菜的氤氳中,小時候的記憶被一點點吃回來。
口味蝦太out,傳統的吃法也要來點顛覆
老長沙龍蝦館的蝦有兩種吃法,一種是去頭的油燜蝦尾,一種是整只蒸出來的蒸蝦。“我們的老長沙蝦尾做法上與岳陽蝦尾不同,岳陽蝦尾是過油后直接燜,加蔥和辣椒,我們除了燜以外,會多一道煸香的程序,另外在調味上更注重突出蝦尾的嫩。”文賓說。
“小龍蝦的吃法在長沙興起得比較早,但是在繼四娭毑、楊眼鏡這批人的口味蝦之后,蝦的口味和做法上并沒有太大的改進。我們就是想突破一下。”開店前文賓他們每天都會買蝦子到家里,嘗試N種做法,有一次,蝦子實在買得多了,不知怎么就突發奇想,決定蒸一下試試。沒想到蝦子蒸出來不但沒有想象中的腥味,而且還特別鮮嫩,再蘸上自己調的醬汁,別有一番風味。于是,再幾經改進,蒸龍蝦被寫進了老長沙龍蝦館的菜單。
紅撲撲的蒸蝦一上桌就極具誘惑力,剝開蝦殼取出雪白的蝦肉,蘸醬,送入口中,微微的酸辣引出蝦肉飽滿的鮮甜,若遇到頭上有蝦黃的蝦,就更有“獲得額外贈品”的驚喜了。吃完蝦,再來一碗豬油拌飯,兩個字“韻味”。
最推薦:
長沙蝦尾 88元/份
長沙蒸蝦 98元/份
辣椒炒臘肉 20元/份
豬油拌飯 2元/碗
時令、本味、新鮮,舌尖換季試春款
文_王一辰 圖_張寅宇
早在兩千多年前孔老夫子就道出了“不時不食”的道理。只不過,在現代人的餐桌上四季的劃分早已不那么明顯了。于是,在反季菜大行其道的時代里,有人開始追尋那份回歸自然的時令原則。小石磨鮮味館的餐桌上,菜品開始返璞歸真的浪潮,蕨菜、香椿、春筍讓春天的味道撲面而來,還有新鮮黃豆磨豆漿、做豆腐,做足鮮功夫。老板羅亮將其濃縮為“鮮本時”這三字真經。
豆漿和豆腐,挑“豆”也要看籍貫
正如小石磨這個名字帶給人的質樸印象一般,餐廳在原木桌椅、竹席卷簾、葫蘆吊燈、青石磚墻等元素裝點下,處處流露出質樸的鄉野風情,就連端著豆漿露出憨笑的老伯也讓人倍感親切。一落座,熱騰騰的原味豆漿立馬上桌。盛豆漿的器皿是一個竹筒,頗有特色。店長介紹:“這竹筒是我們親自去山里選好竹子、找木匠鋸成的,在市場上都買不到。”
用來打豆漿的黃豆和黑豆在選擇上更是講究,挑選顆粒飽滿的東北產豆子,“雖然漿少渣多,但所產豆漿香味濃郁。”而黑豆又是在黑皮綠瓤和黑皮黃瓤兩種中選擇品質更好的綠瓤黑豆,保證了豆漿醇香的口感,難怪有不少食客在這里喝完豆漿還要再點上幾份打包帶回家。
除了豆漿以外,豆腐幾乎是桌桌必點的招牌菜式。說到豆腐的制作,廚師長陳志光頗有心得,他說:“做豆腐要選湖北黃豆和安徽黃豆,因為這兩種豆子的出漿率比東北黃豆高。要想豆腐做得好,泡豆、磨漿、壓制定型三個環節一定得講究:泡豆、磨漿決定出漿率;磨漿時的添水量直接影響豆香味;壓制所用的物體重量決定脫水量,我們的原則是‘壓得實、不注水’,豆腐質地更實在。”
聽完陳廚的介紹,我們更是迫不及待要將筷子伸向桌上的兩道豆腐了。用菜籽油炸的油豆腐,色澤金黃、香氣撲鼻,咬一口,汁水飽滿,口感嫩中帶著彈性。石磨煎豆腐吃起來更加滑嫩,雖然沒法用最古老的石磨,卻保留了最原始的風味。濃郁的豆香和柔韌的口感,是它“天然去雕飾”的資質。
給每種食材定一個“鮮食期”
時尚潮物總是按季來劃分,就連電視劇也玩起了季播,,美食的饗宴當然也得講究季節性。四季變化,時令、本味、新鮮的理念在小石磨鮮味館體現得十分明顯,這里的菜單會按照時令斟選當季食材制作,遵循“不時不食”的原則。不僅如此,小石磨鮮味館還給每種食材都規定了“鮮食期”,夏秋、冬春的保質期各不同,為此他們專門制作了“食材鮮食期一覽表”,刊印在菜譜上,并承諾超出鮮食期的食材堅決棄之不用。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為保證上菜速度,小石磨還做出上菜限時承諾:1-6人桌,20分鐘內上齊所點菜品,7人以上的多人桌,25分鐘內上齊。規定之內未上齊的菜品,將免費贈送。
最推薦:
石磨煎豆腐 16元/份
石磨油豆腐 29元/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