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食品安全可謂亂象頻出、險象環生,從“瘦肉精”到“染色饅頭”,從“毒血旺”到“黑心烤鴨”,從“塑化劑”到“速成雞”……一系列的食物污染事件之后,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重視及關注國家相關標準、政策及監管。不只是食品本身存在安全問題,食品包裝的安全問題也不少。如酒中塑化劑可能就來自包裝和生產用具,月餅托、糕點盒、保鮮膜中含有大量塑化劑,用硫酸銅染色的粽葉,含致癌物熒光增白劑的紙碗,含苯油墨印刷的食品包裝等。
食品包裝作為食品的“貼身衣物”,不但起著保護、宣傳食品的作用,而且在很大程度上,食品包裝已經成為食品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對食品質量產生直接或間接的影響,食品安全離不開包裝安全。在食品安全事件頻發的今天,我們應該更加深刻地認識到食品包裝安全的重要性。包裝作為食品銷售的最后一道工序,如何把好最后一道安全關是我們應該思索的問題。目前我國食品包裝行業面臨的形勢不容樂觀。
食品包裝行業存在的主要問題
1.包裝材料使用不當問題嚴重
包裝材料從材質上分為紙質包裝、塑料包裝、金屬包裝、陶瓷包裝、玻璃包裝等。包裝材料的衛生級別分為工業級、食品級和藥品級。用于食品包裝的材料應達到食品級要求,但目前還有很多小企業因生產條件或經濟利益生產不合格產品,有的用工業級原料或回收廢料代替食品級原料,有的甚至違規使用有毒有害的增塑劑、穩定劑、染色劑和甲醛等有害物質,會對人體健康造成嚴重的影響。
2.印刷使用苯類溶劑問題
食品包裝發生衛生質量問題,印刷油墨是關鍵因素之一。油墨中苯類溶劑及重金屬殘留嚴重。
由于我國目前大多數使用的油墨系統中油墨本身就是含苯的,所以工業上常用苯類溶劑加到油墨中以達到稀釋的目的,且甲苯價格低廉,不少企業都把它作為調配混合溶劑的主要原料。苯的殘留量如果超標,對人體危害極大。同時,苯具有蓄積性,人一旦吸入很難排出,日積月累會引發癌癥等疾病。現在,歐美國家已不允許在食品包裝中使用含苯及重金屬的原料,日本政府在幾年前也規定食品包裝材料中不得含有苯。我國也在推廣環保的水性油墨,用于解決含苯油墨對包裝及食品造成的危害。
3.違規添加助劑,禁用、亂用問題嚴重
以一次性塑料快餐盒為例,許多不法廠家為了降低成本,在產品中大量添加工業級的碳酸鈣、滑石粉、石蠟等禁止用于食品包裝生產的添加劑。更有些黑心企業將主要原料和添加劑的比例對調,工業碳酸鈣、石蠟等添加劑的使用量超過了50%,有的高達80%。食品溫度較高或微波爐加熱時,有害物質就會溶解在食物中。
再以目前方便面碗的外層紙包裝為例,最外層與嘴直接接觸的光油部分,具體成分包括樹脂和溶劑或樹脂、油和溶劑,涂于方便面碗表面后,形成具有保護、裝飾和特殊性能的涂膜,因為與嘴和食物會直接接觸,因此應認定為食品包裝。但光油是一種成分復雜的混合物,內含多種不同成分的化學物質多達3 0余種,如五氧化二砷、二氯化鈷、重鉻酸鉀、二甲苯麝香、三丁基氧化錫、砷酸氫鉛、三乙基砷酸酯等。而在目前我國允許用于食品包裝的1 2 6 3種添加劑中,只有極少數是在其中的,絕大部分都沒有獲得許可。這種情況下,消費者在用方便面碗喝湯、吃面的時候,有害物質可能就在光油中析出溶解到食物中,對人體造成安全隱患。
4.使用后廢棄,對環境造成嚴重污染
除了食品包裝本身存在的安全問題,使用后廢棄對環境也會造成嚴重污染。食品包裝使用廢棄后,大部分被混入生活垃圾進行處理,只有極少部分因回收價值高(如透明礦泉水瓶等)在處理前被收集并再次利用。
日常生活中常見的一些包裝制品因不便于從生活垃圾中分揀,因此多用填埋的處理方式。但包裝制品中的有毒有害物質,被填埋到土壤中,將會對土壤、水質造成嚴重危害。
5.塑料桶裝白酒析出塑化劑,增塑劑不檢測或難檢測
并不是所有塑料都含有塑化劑,如用途十分廣泛的聚氯乙烯(PVC)就含有較高的塑化劑。因此,最好不要用塑料來裝酒和油,非要裝最好選擇聚對苯二甲酸類塑料(PET),也就是在瓶底或者瓶身上有個三角標志,里面有數字“1”的塑料桶。不過,即使是PET塑料桶包裝的白酒也最好是存放在陰涼通風處,打開后盡快食用,避免酒的成分變得不穩定和其他成分發生反應。
塑化劑在水、酒、油和醋等不同的介質里,會有一定的溶解度。所以我國特定的遷移量要求,允許溶解一部分,但是有量的限制。白酒中塑化劑的來源大多來自酒瓶蓋里面的橡膠墊,如果墊子是采用國家已禁用的聚氯乙烯,就會出現塑化劑溶入酒中的現象。我國規定,塑化劑禁止添加到食品中,但可以使用在食品容器、包裝材料中,以增加材料的彈性、塑性、透明度、改變其性能。但不排除企業人為因素,因為添加塑化劑可增加白酒的黏稠度,讓酒顯得更有品質。此外,自來水管道、瓶蓋等包裝也可能是白酒含塑化劑的原因。
目前我國對白酒中增塑劑含量的檢測,一直沒有納入必須檢測的項目;雖然標準有了,但不是強制性的檢測項目,所以也導致了很多制品生產企業在送檢的過程中不檢這一項,導致了一些企業鉆了漏洞。
食品包裝要健康發展,就離不開政策標準,只有食品包裝政策法規及相關標準健全、嚴格,才能對規范和推進食品包裝行業起到作用。
食品安全現行法律法規執行情況
1.《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
隨著食品包裝安全等同食品安全的觀念不斷深入人心,2009年6月1日起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中明確說明:食品添加劑的生產經營;用于食品的包裝材料、容器、洗滌劑、消毒劑和用于食品生產經營的工具、設備(簡稱食品相關產品)的生產經營;食品生產經營者使用食品添加劑、食品相關產品;對食品、食品添加劑和食品相關產品的安全管理必須遵守該法。
《食品安全法》共10章104條,可以歸納為以下八大特點:
①國務院設立食品安全委員會, 協調、指導食品安全監管工作。
②明確食品安全風險評估的法律地位。
③規范食品安全標準的制定,保障監管工作的統一性。
④規范食品檢驗行為,保證食品檢驗數據和結論的客觀、公正。
⑤注重食品生產經營的管理,維護消費者的權益。
⑥加大了對進口食品的監管力度,確保進口食品的安全。
⑦規范食品安全監管部門的權力和責任,監管制度更加合理。
⑧強化了公民權益保障的有效措施,加大了對違法行為的處罰力度。
2.《食品用包裝、容器、工具等制品市場準入制度》
為了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食品安全工作的決定》,加強對食品安全的監督管理,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令第79號,即《食品生產加工企業質量安全監督管理實施細則(試行)》,自2005年9月1日起施行后,食品安全質量有了明顯提高,但是許多問題仍然存在,所以國家質檢總局從2006年開始,加強了對食品包裝產品的認證認可工作,從2006年開始對食品包裝產品實施強制性市場準入(QS)管理制度,逐步加強對食品包裝、食品包裝用原輔材料、添加劑以及相關設備實施的監管力度,以確保食品包裝的健康安全。
實施食品及食品包裝質量安全市場準入制度6年來,產品的質量比實施準入制度前有了很大提高,市場準入制度的實施確實起到了規范行業企業、保障人民身體健康的重要作用。
食品安全了并不等于流通到餐桌上和進入人們口中的食物就一定是安全的。食品安全危害除了來自于食品本身和食品鏈全過程之外,還來自于食品包裝容器及材料的危害。在與食品接觸的過程中,食品包裝容器及材料中的有毒有害物質(如鉛、鎘、鉻等重金屬,甲醛、苯、多氯聯苯等)會遷移并滲入食品中,造成食品污染。世界各國尤其是發達國家,對食品包裝制定了高標準,對食品實行嚴格的市場準入制度,不斷提高食品包裝容器及材料安全指標,加大了發展中國家食品出口的難度。食品包裝容器及材料的安全問題已嚴重制約了我國食品的出口和食品包裝行業的發展。
2007年8月23日,國家質檢總局下發《關于開展食品用塑料包裝容器工具等制品生產許可證無證查處工作的公告》(〔2007年〕第123號公告),主要內容是:為保證食品用塑料包裝容器工具等制品生產許可制度實施效果,維護企業和消費者合法權益,保障食品安全,國家質檢總局決定自2008年1月1日起,在全國范圍內查處未獲食品用塑料包裝容器工具等制品生產許可證的生產銷售行為。
2007年7月30日,國家質檢總局開始實施《食品用紙包裝、容器等制品生產許可實施細》,對外正式公布第一批實施市場準入制度管理的食品用紙包裝、容器等制品產品包括兩類、21個產品。
為了加快市場準入制度的實施,國家質檢總局于2009年5月17日發布公告,要求自2009年9月1日起,未取得生產許可證的企業,不得生產食品用紙包裝制品;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銷售或者在經營活動中使用未獲得生產許可證的產品。違反規定者將按照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予以查處。
目前食品用塑料制品和紙制品在食品包裝中的比例,市場準入制度(QS)依然是檢驗企業是否有能力提供合格產品的重要依據。
3.《食品容器、包裝材料用添加劑使用衛生標準》
由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中國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發布并與《食品安全法》同日正式實施的《食品容器、包裝材料用添加劑使用衛生標準》(GB9685-2008)對食品容器、包裝材料使用要求明確強調“未在列表中規定的物質不得用于加工食品用容器、包裝材料”。該標準適用于所有食品容器、包裝材料用添加劑的生產、經營和使用者,特別是食品接觸用塑料、紙制品、橡膠等材料中用到的增塑劑、增韌劑、固化劑、引發劑、促進劑、防老劑、阻燃劑及有關膠黏劑、油墨、顏料等都作出了明確的規定。
截至2012年7月,衛生部已經公布了硼酸等304種食品包裝材料用添加劑名單,即使加上新修訂的《食品容器、包裝材料用添加劑使用衛生標準》GB 9685-2008中的959種,目前可用于食品包裝的添加劑種類已經達到1263種。但與實際相比,仍顯不足(國外允許使用的食品包裝用添加劑有2000多種)。
4.北京市食品安全條例
醞釀多時的《北京市食品安全條例》經北京市人大常委會表決通過。其中規定,食品生產經營者生產經營有毒、有害食品,對人體健康造成嚴重后果、構成犯罪的,終身不得從事食品生產經營活動。為保障首都食品安全,北京市將實行食品安全和食用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制度。同時,把食品安全監督管理工作納入政府績效管理評價考核體系。對于“地溝油”,《北京市食品安全條例》提出要加強源頭防控,不得隨意處置。這個條例將從2013年4月1日起實施。面對當前的食品安全問題,這個條例無疑具有積極的意義和示范效應,但制度有了,能否落實、如何落實才是接下來真正的考驗。
我國現在已經設有食品安全委員會,包括15個部委級的領導部門。北京市也有食品安全辦公室,包括工商、質監等農業部門。但是這些部門是協調機構,不是真正的權力機構或者執法機構,在這里協調完以后還是到執法部門去執法,執法過程當中就出現一些問題,比如各部門參考的標準是不是統一、執法依據是不是一致、量刑是否一致。這些問題導致了一些企業鉆部門之間的漏洞,甚至找熟人、拖關系,把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導致了執法部門在老百姓心目中的形象大打折扣。權力的統一、標準的統一、量刑的統一,才能對解決食品安全問題起到關鍵作用。
食品包裝行業應該注意的幾點
1.安全化:由于材料不同,使用環境不同,盛裝的食品不同,食品包裝中的有害物質可能會滲入食品中,因此,生產企業在提高產品質量的同時(與食品實現雙QS),還要注重標識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正確指導消費者使用食品包裝制品。
2.標準化:在滿足國家強制性標準的基礎上,制定嚴于國標并適合產品特性的企業標準。
3.功能化:開發更多新型包裝,展現保護食品、生產工藝的適應性、促進銷售、衛生安全、包裝的經濟性、節約資源等功能。
4.減量化:通過對包裝的設計改進,在達到同等要求的基礎上,盡量減少包裝制品的使用量。
5.資源化:對所有有較高價值的包裝制品進行回收和利用;企業是第一責任人,必須延伸生產者責任,實現“資源-產品-再生資源,生產-消費-再循環”這一循環經濟新理念。有望在今年出臺的《包裝物回收利用管理辦法》將會對生產者的責任作出詳細的規定。
6.無害化:對于確難回收的廢棄物如塑料袋等進行無害化處理;鼓勵使用更環保的可重復使用的布袋,減少浪費。
7.產業化:回收利用是各種食品包裝生產企業、經營者以及消費者共同的責任,只有把各種包裝物納入循環經濟的鏈條中并進行產業化的回收利用,才能解決食品包裝行業的持續發展問題。
8.國際化:學習其他國家的研究成果,減少重復投入和貿易摩擦,盡可能減少因各國標準不統一而給企業經營和政府監管帶來的混亂,促進企業國際化發展。
食品安全離不開包裝安全,安全放心的食品企業一定要使用優質合格的食品包裝材料。食品包裝的發展總結為:國家標準是對產品技術指標、衛生指標等所規定的技術要求,生產企業要嚴格按照標準要求進行生產,是規范企業自我約束的準繩。但是,對于為了謀取暴利而故意不執行國家標準生產劣質產品的不法企業,需要依據國家相關法律法規(如《食品安全法》、《標準化法》、《產品質量法》等)對其進行處罰和制裁。筆者認為,整個食品包裝行業要想得到長遠發展,離不開企業的自律意識、職業意識和道德意識。但是,政府的監督管理更是不可或缺。對國家標準、法律法規進行完善,對企業進行嚴格的監督管理是政府部門的責任。對于不法企業,政府監管部門應進行嚴厲的處罰和打擊。同時,合格的食品包裝生產企業應有自我保護意識,對國家標準、行業標準中沒有規定的產品,應制定企業標準并到當地衛生部門進行備案,對于國家標準中沒有的新物質,要及時向衛生部申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