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駐英國、德國、韓國、日本特約記者 霍斯歐 青 木 王 剛 孫秀萍 ●本報記者 王 渠 ●甄 翔 柳玉鵬霧蒙蒙的城市、戴著口罩的行人、網絡上流傳的黑色幽默……隨著這些與中國霧霾有關的元素持續在世界媒體上傳播,中國這個經濟巨人在世界輿論場上變得灰頭土臉。英國獨立電視臺14日說,快速發展使中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但它又在多大程度上以環境為代價呢?有美國媒體則從中國“最新的污染危機”中找到優越感:中國能在經濟上與美國競爭,但有一點它比不上美國——空氣污染。在對中國空氣污染“爆表”或震驚或奚落的同時,也有西方媒體從中看到污染所激發起的“不尋常的透明度”,并預言中國政府必將面對越來越大的環保壓力。“發展還是環保?”這兩個選擇被一些人認為難住了中國。不過從中國的工業停產中,《洛杉磯時報》看到了兩者的統一。文章稱,此次空氣污染事件凸顯出中國的脆弱性,說明污染會給中國經濟增長的上行軌道踩下急剎車。 嚴重污染“激發起不尋常的透明度” “周一北京太陽升起,天空略現清朗,但污染連續第四天維持在‘危險程度。”英國天空電視臺14日報道說。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以“北京就‘危險污染啟動應急措施”為題稱,中國首都繼續籠罩在骯臟云霧下。本周三前,學校兒童將停止戶外活動,這是北京采取的一系列應急措施之一。美國駐華使館周一上午發布的污染程度為“危險”,當天凌晨3時PM2.5指數值為515。有北京市民表示,雖然政府說2008年奧運會以來空氣質量得到改善,但污染問題正在惡化。去年大霧導致北京機場近700架次航班取消。 “在北京出門須知第一條:別呼吸”,英國《衛報》用這樣的標題強調污染的嚴重。美國《洛杉磯時報》稱,中國大部分地區連日來被“空氣污染末日”籠罩,從北京到西南方向1100英里外的貴陽,“污染大濃湯”導致高速公路封閉,迫使航班和體育活動取消,許多人因呼吸道疾病走進醫院。北京則遭遇有記錄以來最嚴重的空氣污染,政府多次發布信息提醒人們避免戶外活動。英國廣播公司14日說,專家警告,中國大部分地區近來的嚴重空氣污染情況恐仍將持續,周三之前不會有明顯改善。過去幾天,中國中東部地區連續出現大面積霧霾天氣,北京、河北、山東等多地空氣質量達到嚴重污染程度,PM2.5指數直逼最大值。北京市民戲稱自己是“人肉吸塵器”,過去幾天紛紛在商店和網上搶購口罩以抵御空氣污染。據中國官方媒體公布的污染最嚴重城市名單,排在前三的都是河北省的城市:石家莊、邯鄲、保定。北京名列第四。 韓國YTN電視臺14日在報道中用了該臺記者的“現身說法”,該記者稱:“上周五曾經外出步行20分鐘,結果感覺空氣刺鼻,胸悶,體驗了一次嚴重的不快感。”報道稱,北京市政府已經首次就空氣污染下達緊急對策,包括北京現代汽車工廠在內的部分企業停產一天以減少污染物排放。《韓國經濟》14日稱,中國大城市的空氣質量“惡名遠揚”,不僅有建筑工地的塵土,還有工廠煙囪的粉塵和汽車尾氣。每到冬季,使用煤炭取暖的城市全體都被煤煙所籠罩,而北京的大氣質量可謂“差中之差”,“每年能見到星星的日子屈指可數”。北京市環保局14日表示,造成此次重污染的根本原因是污染物排放量大,包括燃煤、機動車、工業、揚塵等,另外氣象條件不利于污染擴散。 網民的反應受到不少外媒的關注。香港《南華早報》14日以“中國網民在最黑暗、最濃霧彌漫的日子里玩自嘲幽默”為題稱,面具、空氣凈化器、更多拯救城市的政策,這些是人們最需要的東西。但在人們再次看到藍天之前,很多人只能先玩起幽默讓自己開心起來。《洛杉磯時報》稱,北京污染的空氣被人們比作各種東西,有棉花糖、菜湯、森林火災的烽煙乃至機場吸煙室等,還有網友編出“空氣污染末日”這個詞。 “中國對污染的憤怒蔓延到官方媒體”,法新社14日以此為題稱,周一,北京仍籠罩在霧霾之中,官方媒體也發表評論,質疑官方透明度和國家的高速發展。媒體跟網民一道,呼吁重新評估中國的現代化進程。中國在此進程中實現了快速城市化和經濟發展,但卻付出了環境的代價。美國《赫芬頓郵報》題為“北京濃霧反倒激發起不尋常的透明度”的報道稱,連日糟糕的空氣污染使得學校里的孩子無法室外活動,咳嗽的市民則往醫院跑。不過這次的渾濁濃霧與以往有所不同,那就是政府討論問題的透明度。雖然這種新的開放式態度得到居民和環保人士歡迎,但也對政府應對污染根本原因帶來更大壓力。 “中國的兩難:發展還是環保?”“這再次提醒人們關注到一個事實,雖然只要身在中國就幾乎無法忘記這個事實,但它卻往往被‘新中國世紀的夸夸其談掩蓋。這個事實就是,經濟增長是以環境災難為代價實現的,而環境災難則是中國體系所面臨的局限和危險中最緊迫嚴重的。”美國《大西洋》月刊網站14日在題為“中國最新的污染危機”的報道中如此表示。文章稱,所有國家的發展都經歷過瘋狂掠奪的階段,當然今天整個世界仍處在這么一個階段中,但中國轉型的規模和速度使其成為極其獨特的案例。“中國的兩難:發展還是環保?”印度和平與沖突研究所網站以此為題稱,中國經濟在過去30年飛速發展,增速一直接近或超過兩位數。但這是硬幣的一面。同時凸顯的還有,中國環境持續惡化,地方官員為政績不斷刷新增長數據,卻留下一系列污染問題。英國《金融時報》14日稱,中國制定了嚴格的環保排放法規,但與此同時,中國存在地球上最嚴重的環境污染問題。由于執法不嚴,環境關切往往敵不過官員們對經濟增長的迫切要求。近年來在中國財富增加的同時,人們特別是中產階層更加意識到環境污染的危險。污染和食品安全也是富裕中國人想移民境外的重要原因。 提到發展和環境,中國在有的外媒眼中簡直呈現兩幅截然不同的面孔。《紐約時報》曾報道稱,歷史上沒有一個國家成為工業大國而不遺留環境破壞問題的,這些問題要花幾十年和巨額公共財富去解決。就像中國作為經濟大國崛起的速度和規模在歷史上無與倫比一樣,中國的污染問題也突破了所有先例。環境惡化問題非常嚴重,造成嚴重的國內外影響。德國《新德意志報》14日在報道中國污染時也表示,歐洲給中國提供意見仍處于一個道德弱勢地位,因為歐洲人均排放仍比中國多,而且中國很多工廠生產的商品也出口到歐洲。 美國《華爾街日報》14日說,中國政府承受著改善環境的壓力,這是30年經濟大發展的“遺產”。中共新領導層去年11月上任時就表示,中國民眾期待更好的環境。最近幾個月,中國官方開始發布更多空氣質量數據。去年12月,環保部首次專門提出要降低PM2.5,稱2015年前大城市和工業區的PM2.5指標每年要降低5%。韓國《每日經濟》14日稱,專家們普遍認為,以此次超級污染大霧事件為契機,中國很可能強化對過度消費能源和過度排污企業的限制。“霧霾1月”的令人安慰之處 “中國沒有空間和能力學習西方的老路,必須盡快平衡環保和發展。”復旦大學環境經濟研究中心副主任李志清14日對《環球時報》表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體量讓中國在快速發展的同時,也承受著發展的副產品,暴露出中國的短板。而且現在環保主義在全球盛行,民眾對環境要求提高,中國必須在民眾的“挑刺”中前行。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加強信息披露,這樣既能減少發展帶來的環境危害,又能減少因環境問題帶來的社會對抗,使環保問題在透明的爭論和論證中盡量減少危害性,最終讓經濟發展的“毒性”降到最低。 即使下定決心,要改善空氣也并非易事。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14日說,北京遭遇惡劣的空氣污染,有專家表示,在此方面北京跟洛杉磯很像。世界資源研究院的顧問塞利松說:“北京和洛杉磯的氣象條件都不好,還有大量污染源,應對污染是一項長期困難的工作。”洛杉磯自上世紀50年代就同空氣污染作戰,先于美國國內法規很早時間。不過到20年后的70年代,洛杉磯仍以煙霧聞名。德國柏林自由大學環境和政策研究學者弗萊里克斯14日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要克服“經濟奇跡”的后遺癥,中國必須走可持續發展之路,嚴格落實環保執法。另外,中國民眾也應參與到環保事業中,從各種小事做起,比如少開車,少開空調等。英國《經濟學家》14日以“最黑暗的一天”為題稱,去年1月12日,《經濟學家》刊文報道了公眾對北京惡劣空氣質量的不滿。今年1月12日,北京居民遭遇驚人的惡劣空氣。在中國戰勝空氣污染問題前,估計還有很多類似的“霧霾1月”要來。事實上,正如我們去年1月12日文章所說的那樣,經過近60年努力和大幅度發展,洛杉磯仍沒有達到美國聯邦空氣質量標準要求。如果說北京今年1月的遭遇有什么令人安慰之處的話,那就是這加劇了公眾呼吁的緊迫性,也有助于推動局面加快向正確的方向發展。▲
● 本報駐英國、德國、韓國、日本特約記者 霍斯歐 青 木 王 剛 孫秀萍 ●本報記者 王 渠 ●甄 翔 柳玉鵬霧蒙蒙的城市、戴著口罩的行人、網絡上流傳的黑色幽默……隨著這些與中國霧霾有關的元素持續在世界媒體上傳播,中國這個經濟巨人在世界輿論場上變得灰頭土臉。英國獨立電視臺14日說,快速發展使中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但它又在多大程度上以環境為代價呢?有美國媒體則從中國“最新的污染危機”中找到優越感:中國能在經濟上與美國競爭,但有一點它比不上美國——空氣污染。在對中國空氣污染“爆表”或震驚或奚落的同時,也有西方媒體從中看到污染所激發起的“不尋常的透明度”,并預言中國政府必將面對越來越大的環保壓力。“發展還是環保?”這兩個選擇被一些人認為難住了中國。不過從中國的工業停產中,《洛杉磯時報》看到了兩者的統一。文章稱,此次空氣污染事件凸顯出中國的脆弱性,說明污染會給中國經濟增長的上行軌道踩下急剎車。 嚴重污染“激發起不尋常的透明度” “周一北京太陽升起,天空略現清朗,但污染連續第四天維持在‘危險程度。”英國天空電視臺14日報道說。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以“北京就‘危險污染啟動應急措施”為題稱,中國首都繼續籠罩在骯臟云霧下。本周三前,學校兒童將停止戶外活動,這是北京采取的一系列應急措施之一。美國駐華使館周一上午發布的污染程度為“危險”,當天凌晨3時PM2.5指數值為515。有北京市民表示,雖然政府說2008年奧運會以來空氣質量得到改善,但污染問題正在惡化。去年大霧導致北京機場近700架次航班取消。 “在北京出門須知第一條:別呼吸”,英國《衛報》用這樣的標題強調污染的嚴重。美國《洛杉磯時報》稱,中國大部分地區連日來被“空氣污染末日”籠罩,從北京到西南方向1100英里外的貴陽,“污染大濃湯”導致高速公路封閉,迫使航班和體育活動取消,許多人因呼吸道疾病走進醫院。北京則遭遇有記錄以來最嚴重的空氣污染,政府多次發布信息提醒人們避免戶外活動。英國廣播公司14日說,專家警告,中國大部分地區近來的嚴重空氣污染情況恐仍將持續,周三之前不會有明顯改善。過去幾天,中國中東部地區連續出現大面積霧霾天氣,北京、河北、山東等多地空氣質量達到嚴重污染程度,PM2.5指數直逼最大值。北京市民戲稱自己是“人肉吸塵器”,過去幾天紛紛在商店和網上搶購口罩以抵御空氣污染。據中國官方媒體公布的污染最嚴重城市名單,排在前三的都是河北省的城市:石家莊、邯鄲、保定。北京名列第四。 韓國YTN電視臺14日在報道中用了該臺記者的“現身說法”,該記者稱:“上周五曾經外出步行20分鐘,結果感覺空氣刺鼻,胸悶,體驗了一次嚴重的不快感。”報道稱,北京市政府已經首次就空氣污染下達緊急對策,包括北京現代汽車工廠在內的部分企業停產一天以減少污染物排放。《韓國經濟》14日稱,中國大城市的空氣質量“惡名遠揚”,不僅有建筑工地的塵土,還有工廠煙囪的粉塵和汽車尾氣。每到冬季,使用煤炭取暖的城市全體都被煤煙所籠罩,而北京的大氣質量可謂“差中之差”,“每年能見到星星的日子屈指可數”。北京市環保局14日表示,造成此次重污染的根本原因是污染物排放量大,包括燃煤、機動車、工業、揚塵等,另外氣象條件不利于污染擴散。 網民的反應受到不少外媒的關注。香港《南華早報》14日以“中國網民在最黑暗、最濃霧彌漫的日子里玩自嘲幽默”為題稱,面具、空氣凈化器、更多拯救城市的政策,這些是人們最需要的東西。但在人們再次看到藍天之前,很多人只能先玩起幽默讓自己開心起來。《洛杉磯時報》稱,北京污染的空氣被人們比作各種東西,有棉花糖、菜湯、森林火災的烽煙乃至機場吸煙室等,還有網友編出“空氣污染末日”這個詞。 “中國對污染的憤怒蔓延到官方媒體”,法新社14日以此為題稱,周一,北京仍籠罩在霧霾之中,官方媒體也發表評論,質疑官方透明度和國家的高速發展。媒體跟網民一道,呼吁重新評估中國的現代化進程。中國在此進程中實現了快速城市化和經濟發展,但卻付出了環境的代價。美國《赫芬頓郵報》題為“北京濃霧反倒激發起不尋常的透明度”的報道稱,連日糟糕的空氣污染使得學校里的孩子無法室外活動,咳嗽的市民則往醫院跑。不過這次的渾濁濃霧與以往有所不同,那就是政府討論問題的透明度。雖然這種新的開放式態度得到居民和環保人士歡迎,但也對政府應對污染根本原因帶來更大壓力。 “中國的兩難:發展還是環保?”“這再次提醒人們關注到一個事實,雖然只要身在中國就幾乎無法忘記這個事實,但它卻往往被‘新中國世紀的夸夸其談掩蓋。這個事實就是,經濟增長是以環境災難為代價實現的,而環境災難則是中國體系所面臨的局限和危險中最緊迫嚴重的。”美國《大西洋》月刊網站14日在題為“中國最新的污染危機”的報道中如此表示。文章稱,所有國家的發展都經歷過瘋狂掠奪的階段,當然今天整個世界仍處在這么一個階段中,但中國轉型的規模和速度使其成為極其獨特的案例。“中國的兩難:發展還是環保?”印度和平與沖突研究所網站以此為題稱,中國經濟在過去30年飛速發展,增速一直接近或超過兩位數。但這是硬幣的一面。同時凸顯的還有,中國環境持續惡化,地方官員為政績不斷刷新增長數據,卻留下一系列污染問題。英國《金融時報》14日稱,中國制定了嚴格的環保排放法規,但與此同時,中國存在地球上最嚴重的環境污染問題。由于執法不嚴,環境關切往往敵不過官員們對經濟增長的迫切要求。近年來在中國財富增加的同時,人們特別是中產階層更加意識到環境污染的危險。污染和食品安全也是富裕中國人想移民境外的重要原因。 提到發展和環境,中國在有的外媒眼中簡直呈現兩幅截然不同的面孔。《紐約時報》曾報道稱,歷史上沒有一個國家成為工業大國而不遺留環境破壞問題的,這些問題要花幾十年和巨額公共財富去解決。就像中國作為經濟大國崛起的速度和規模在歷史上無與倫比一樣,中國的污染問題也突破了所有先例。環境惡化問題非常嚴重,造成嚴重的國內外影響。德國《新德意志報》14日在報道中國污染時也表示,歐洲給中國提供意見仍處于一個道德弱勢地位,因為歐洲人均排放仍比中國多,而且中國很多工廠生產的商品也出口到歐洲。 美國《華爾街日報》14日說,中國政府承受著改善環境的壓力,這是30年經濟大發展的“遺產”。中共新領導層去年11月上任時就表示,中國民眾期待更好的環境。最近幾個月,中國官方開始發布更多空氣質量數據。去年12月,環保部首次專門提出要降低PM2.5,稱2015年前大城市和工業區的PM2.5指標每年要降低5%。韓國《每日經濟》14日稱,專家們普遍認為,以此次超級污染大霧事件為契機,中國很可能強化對過度消費能源和過度排污企業的限制。“霧霾1月”的令人安慰之處 “中國沒有空間和能力學習西方的老路,必須盡快平衡環保和發展。”復旦大學環境經濟研究中心副主任李志清14日對《環球時報》表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體量讓中國在快速發展的同時,也承受著發展的副產品,暴露出中國的短板。而且現在環保主義在全球盛行,民眾對環境要求提高,中國必須在民眾的“挑刺”中前行。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加強信息披露,這樣既能減少發展帶來的環境危害,又能減少因環境問題帶來的社會對抗,使環保問題在透明的爭論和論證中盡量減少危害性,最終讓經濟發展的“毒性”降到最低。 即使下定決心,要改善空氣也并非易事。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14日說,北京遭遇惡劣的空氣污染,有專家表示,在此方面北京跟洛杉磯很像。世界資源研究院的顧問塞利松說:“北京和洛杉磯的氣象條件都不好,還有大量污染源,應對污染是一項長期困難的工作。”洛杉磯自上世紀50年代就同空氣污染作戰,先于美國國內法規很早時間。不過到20年后的70年代,洛杉磯仍以煙霧聞名。德國柏林自由大學環境和政策研究學者弗萊里克斯14日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要克服“經濟奇跡”的后遺癥,中國必須走可持續發展之路,嚴格落實環保執法。另外,中國民眾也應參與到環保事業中,從各種小事做起,比如少開車,少開空調等。英國《經濟學家》14日以“最黑暗的一天”為題稱,去年1月12日,《經濟學家》刊文報道了公眾對北京惡劣空氣質量的不滿。今年1月12日,北京居民遭遇驚人的惡劣空氣。在中國戰勝空氣污染問題前,估計還有很多類似的“霧霾1月”要來。事實上,正如我們去年1月12日文章所說的那樣,經過近60年努力和大幅度發展,洛杉磯仍沒有達到美國聯邦空氣質量標準要求。如果說北京今年1月的遭遇有什么令人安慰之處的話,那就是這加劇了公眾呼吁的緊迫性,也有助于推動局面加快向正確的方向發展。▲
環球時報2013-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