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海峽時報》1月14日文章,原題:美國應該把重點放在減輕中國焦慮上 2011年10月,美國國務卿希拉里高調宣布重返亞太,在中國自信姿態日益彰顯的背景下,亞洲國家自然歡迎美國此舉。但不久,重返亞太成了美國的“一杯毒酒”,特別是在地區穩定問題上。 美國的舉動讓中國官員和分析人士近乎惶恐,他們懷疑華盛頓的舊式遏制戰略卷土重來。哈佛大學教授格雷厄姆·艾利遜用“修昔底德陷阱”進行解讀?!靶尬舻椎孪葳濉敝傅氖?,新崛起的大國必然要挑戰現存大國,而現存大國也必然回應這種威脅。 國際關系專家給出3種解決方案。一個方案是,美國承認中國在亞太的勢力范圍。這理論上聽起來不錯,尤其是美國當前處于財政緊縮困境。但若如此,地區混亂并非難以想象。其二,美國阻止或遏制中國日益上升的影響力。不過,鑒于兩國間的依存度,這個方案無異于讓山姆大叔做害人害己的蠢事。此外就是美國和中國共享權力。 澳大利亞學者休·懷特曾在自己的著作中建議美中進行“大國協調”,各自劃定在亞洲的勢力范圍。他的分析不無問題。如果印度支那被劃入中國的勢力范圍,越南怎么辦?同時,亞洲國家必須在美中之間選邊站,它們當中很多國家不會樂意。 值得表揚的是,美國已開始同中國分享權力。在有美國和中國參加的東亞峰會上,中國被給予在地區問題上的話語權。問題是,中國是否對此滿意。答案是“不”。中國一名軍事專家曾表示,中美現在都有冷戰思維,兩國應坐下來深入進行交談,以維護關系穩定。 美中不應分裂亞太,而是共同接受一種循序漸進的方式。長遠來看,美國應該停止對臺軍售以及部署導彈防御體系。華盛頓應強調自己不會在釣魚島問題上持不公正立場,同時對釣魚島問題是否適用于《日美安保條約》持模糊態度。在南海問題上,美國應避免扮演直接調停角色。傳統觀點認為,亞洲對中國崛起的恐懼促使美國重返亞太。但哈佛大學教授羅斯的觀點是,中國的對外自信是由內部引發的。面對國內矛盾,北京必須安撫一批民族主義者。羅斯說,“正確的對華政策是在保護美國利益的同時,緩和而不是利用中國的焦慮。”▲(作者William Choong,傳文譯)
環球時報2013-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