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衛列近日中國中東部地區的霧霾天氣導致的嚴重污染,把中國的城市尤其是北京推到了風口浪尖。國內外輿論普遍認為,高速增長的中國經濟所帶來的城市化和工業化引發了環境與發展的矛盾,這種觀念在中國可謂根深蒂固。上至政府高官、知識界精英,下至普通百姓,一直以來把環境與發展當作一對不可調和的矛盾來對待。這種缺乏生態文明倫理價值取向的唯工業經濟行為支配下的觀念,是導致今天的環境災難和生態危機的深層原因。在實際工作中,經濟部門視環保部門為發展的絆腳石,環保部門視經濟部門為造成環境污染的“元兇”。地方政府為追求GDP的絕對增長,對國家的環境政策陽奉陰違,地方環保主管部門的執法效果大打折扣,綠色GDP只不過是一道“彩虹”。20世紀80年代中期,“生態文明”一詞出現,90年代中期“生態文明理論”基本建立,2007年黨的第十七大首次提出建設生態文明,2012年黨的十八大報告設專門部分論述生態文明建設,在國家意義乃至全球意義上實現了將生態文明哲學命題向社會實踐的轉折。這就超越了傳統工業文明觀,確立了人類新的生存與發展意識的生態文明觀。從當前實際情況看,盡管加快生態文明建設成為中國發展的一種時尚,但對生態文明建設的真正內涵理解十分片面,更有甚者,把“生態文明”當作一種政治口號,成為部門行業間爭奪地盤、個別投機分子圈錢的工具。如果地方政府把生態文明視為形象工程,仍延續工業文明時代的思維來建設生態文明,這不能不說是莫大的悲哀!倫敦煙霧事件、洛杉磯光化學污染事件與中國中東部地區的“霧霾事件”同屬工業文明生產活動的產物。盡管中國聲稱決不走西方“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但實際上仍是沿著西方工業文明路子繼續挺進,如此發展,建設美麗中國就成為一句空話,生態文明建設就成為空中樓閣。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是生態文明建設不可分割的內容,兩者是統一而不是對立排斥的。“發展還是環?!笔且环N仍然停留在工業文明思維下的陳舊觀念,就如用幼兒的思維去看大人的行為。中國的現代化不僅僅是工業化問題,而是在一定的工業化基礎上跨越工業文明階段而進入生態文明階段的問題,我們的目標是把以人類為中心的發展調整到以人類與自然協調發展為中心的道路上來。只有從根本上確保當代人類的發展及其后代可持續發展的權利,進而建設經濟穩步增長、政治民主昌明、文化繁榮昌盛、社會和諧進步、環境優美宜人的生態文明社會。▲(作者是北京生態文明工程研究院副院長)
環球時報2013-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