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耶魯全球化》在線雜志1月18日文章,原題:中國和土耳其能打通新絲綢之路嗎? 在位于伊斯坦布爾的托普卡帕故宮的一間幽暗房間,四尊兵馬俑直視著游客。墻上一幅大地圖描繪了歷史上的亞洲貿易通道——“絲綢之路”。另一面墻上的文字介紹說,“古絲綢之路是連接歐亞的黃金橋梁,中國是起點,土耳其是終點”。 此次展出是土耳其2012年中國文化年的內容,是一項大型計劃的一部分。該計劃就是重振古絲綢之路,使中土地緣戰略關系上升到新高度。 中國與土耳其(北約最東面的成員)于1971年開始改善關系。但直到近年,隨著中國經濟崛起以及土耳其地區影響力的上升,兩國關系才具備全球重要性。 兩國合作的首要目的是商貿。商貿往來大都可經過與古絲綢之路重疊的陸路。中國對土耳其的投資也在不斷增加。中土均警惕美國影響力。盡管土耳其與美國有安全關系,但該國民意視美國為橫行霸道的超級大國。另外,土耳其現在是上合組織的對話伙伴,并希望成為正式成員。上合組織可為土耳其提供連接資源豐富的中亞和俄羅斯的能源紐帶。 在理想狀態下,當代絲綢之路將把中土帶入一個繁榮的新時代。但障礙依然不少。首先是“新疆問題”,還有如何與美國打交道的問題。中國認為自己是美國的目標。而反美的土耳其仍屬北約。如果土耳其成為上合成員,這就意味它將陷入尷尬境地。另外,新絲綢之路能否吸引兩國人民還不一定。土耳其商販仍然更喜歡在中國東部沿海而非新疆做生意。2011年僅有9.7萬名中國游客抵達土耳其,而去法國的多達90萬。國家之間可以增加友誼和文化上的好感,但與最初的絲綢之路一樣,人員往來決定雙方關系。在安卡拉與北京之間開辟道路,需要的不僅是幾個兵馬俑。▲(作者安娜·貝斯·凱姆、蘇爾曼·汗,汪析譯)
環球時報2013-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