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新君
在醫院常規治療與搶救急救中,輸血均是重要救治措施,安全、及時輸血可為患者健康與生命安全發揮必不可少的支持作用。在進行輸血治療前,必須做好采集血液標本、血型鑒定與交叉配血工作,促使所輸血液中成分可有效成活,不會造成受血人員RBC破壞,從而為臨床輸血安全性提供有力保證。而這一系列工作的開展,離不開加強血型實驗室質量管理與控制,對輸血檢驗流程實施有力質量控制工作。
雖然輸血屬于臨床治療和搶救工作的重要手段,但血液制品存在特殊性,很容易有一些可經血液傳播的疾病隱藏其中,如HIV病毒等。若將含有感染性病毒的血液輸入到患者體內,不僅無法實現治療效果,反而還會給患者造成難以治愈的損害。因此,在用血前應對患者進行HIV、HCV、HBV等病毒檢測,避免在后期出現醫療糾紛[1]。同時,目前所用血液很多來自血站,供血單位會對獻血者予以嚴格篩查。除此之外,在輸血時,醫生應對受血者展開相關檢測,保證輸血安全性,同時促使一些無臨床癥狀表現的病毒攜帶患者得到有效診斷與及時治療。同時,潛在傳染源的發現可為醫務人員開展診斷與護理工作時提供操作隔離保護依據,避免出現自身感染問題,同時應對醫療器械展開嚴格消毒,防治交叉感染等問題發生。
輸血即刻在臨床治療與急救中發揮重大作用,然而同時也會引發一些并發癥及患者不良反應。因為檢測方法具有一定局限性,有時血液檢測結果為陰性,但因為部分疾病還屬于“窗口期”,很難準確檢測出來,因此有時血液檢查也不能將疾病感染完全排除。因此,應根據患者實際情況,對可以不輸血患者堅決不輸,當患者必須輸血時,則應遵循最小限度輸血原則,對于擇期手術患者盡量使用自身輸血方法,同時對成分輸血加以有效利用,以便將輸血傳播疾病的風險最大限度降低。
在采集血標本與運輸過程中,應嚴格按照《臨床輸血技術規范》相關要求進行[2]。采集血標本前,應嚴格核對輸血申請單、患者姓名和患者實際情況,保證輸血申請及患者情況相符,保證輸血申請單資料齊全,血標本可對患者當前免疫情況準確代表。在對配血試驗所用血標本進行采集時,應保證采集時間在3 d以內,抽血完成后對試管進行準確標記,避免血標本出現溶血或稀釋現象。同時,接收血標本人員同樣要認真核對,做好接收登記工作,在2~6℃冰箱中保存血標本,并對貯血并向溫度加以記錄,做好相應消毒工作。在展開血型鑒定與交叉配血時,應對輸血申請單予以認真查看,保證無誤。取血人應在認真核對血標本情況后簽字取血,在2~6℃下保溫并展開及時輸注。
4.1 ABO血型鑒定 在輸血前常規檢驗中,對ABO血型展開準確鑒定是重要內容之一,同時也是展開交叉配血工作的前提。在ABO血型檢驗工作中所用標準血清需要具備國家批準的生產文號與購回后自我檢定記錄,同時需保證在血清有效期內[3]。在試驗中應嚴格根據相應操作規程展開檢驗,特別應對血球和血清比例加以注意。對于具有特殊疾病患者如蛋白異常或肝病患者,在血型鑒定時以洗滌紅細胞最佳。同時,在進行血型鑒定時應展開正反定型,發揮質控與相互驗證作用。在ABO血型正反定型中,正反定型不合包括4種類型:正定型不合、反定型不合、血漿或蛋白質異常、其他原因所致不合等。若有正反定型不符現象,則需對全部血液展開重復試驗,保證標本準確、所用試管無污染。同時應對血型抗體抗原減弱或缺失、ABO亞型存在與否加以注意。
4.2 Rh血型鑒定 Rh血型是人類血型中較為復雜的血型系統,具有多態性特征,可能會引發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貧血、新生兒溶血病和溶血性輸血反應等。正常人體血液中無Rh天然抗體,有再次輸血、輸血史或妊娠史患者有可能出現免疫性抗Rh體,因此應加強Rh血型的常規檢測,同時在定型時應嚴格根據試劑說明書展開操作,確保血型鑒定工作安全可靠。
在實驗室中進行交叉配血時,需嚴格根據《臨床輸血技術規范》展開操作。“嚴格交叉配血”指的是所用方法可成功檢出具有臨床意義、與ABO不相容、ABO系統之外的抗體。在實驗室展開交叉配血實驗,是患者輸血安全性加以保證的必要試驗措施,可將血型降低中可能存在的所有錯誤及時發現,可以確定不規則抗體的有無。現階段,凝聚胺技術[3]在諸多醫院血庫中獲得常規應用。
凝聚胺技術屬于多價陽離子溴化己二甲胺多聚物,可對肝索予以中和,溶解后可形成諸多正電荷,對紅細胞表層的唾液酸中所帶負電荷予以有效中和,促使紅細胞Zeta電位有效降低,促使紅細胞易于彼此接近,同時在離心力作用下誘導紅細胞出現可逆非特異性凝聚。在反應體系內,地理子介質可對抗原與抗體間反應發揮促進作用,如果反應時有IgG分子和紅細胞形成直接大橋,待非特異性紅細胞凝聚消除后,抗原與抗體反應下所致特異性凝聚單獨存在。因此,在展開交叉配血過程中,應在對獻血者與患者血型準確鑒定基礎上,將凝聚胺和鹽水法有機聯合,如有必要補充應用其他方法,將交叉配血結果相互印證,保證交叉配血工作的高度準確性。
[1] 朱純剛.血型實驗室的輸血檢驗的質量控制與輸血安全探究.中國醫藥指南,2013,11(3):373-374.
[2] 高樂俊,王樹誠.凝聚胺技術在臨床輸血檢驗中的優勢及應用研究.中國中醫藥咨訊,2012,4(2):48-49.
[3] 陳德生.輸血檢驗流程的質量控制.哈爾濱醫藥,2010,30(4):4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