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月英
醫師為患者所開的臨床處方和藥物就是中藥調劑。它的主要內容有配制藥劑的操作方法,通常有計價、審方、調配、包裝、發藥和復核這六個程序[1]。中藥調劑的好壞將會直接影響到處方效果的發揮和患者病情的康復。本文回顧性分析了本院近幾年來的工作的經驗,目的是分析中藥調劑對處方療效的影響。
在中醫中劑量會嚴重影響藥物的療效,如果劑量不對,輕則影響重要的治療效果,重則危機患者生命。如果在根據處方進行取藥時,劑量搞錯,那么藥物的治療范圍和治療方向也將會改變[2]。有些藥物劑量一旦發生變化,其治療效果可能有相反的作用,如桑葉用小劑量時可以發汗,但劑量大時,卻有止汗的作用;紅花劑量小時有活血的功效,當劑量大時卻可能破血。劑量不對時,可能還會產生不良反應,如小劑量的杏仁可以止咳,但劑量大時可能發生氰酸中毒;艾葉小劑量時有止痛散瘀的功效,但劑量大時會影響肝細胞的代謝,刺激大腦皮層興奮。再如馬錢子,如果劑量太少,治療效果就會不好[3],劑量過大可能會中毒。川芎劑量小時可以使子宮收縮,劑量大時卻可以抑制收縮。所以藥物的劑量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藥物的療效,所以在調配處方時要對劑量進行準確無誤的選擇。
如果醫師對處方的書寫過于潦草,導致辨認不清,則有可能導致藥物調配錯誤。如將白芍認成白芨,白芨是止血藥,而白芍是止痛藥,錯認時會導致療效不對。艾葉認成蘇葉,艾葉是止痛藥,蘇葉是行氣解表,錯認也會導致療效不對。
甘草功可以益氣,清熱解毒和緩急止痛,灸甘草可以益氣復脈;姜半夏有止嘔的作用,而清半夏可以化痰,法半夏可以祛痰;鹽灸黃柏可以滋腎陰,而黃柏有泄火作用;這些藥物治療功效的差異均因炮制方法的不同。
在重要的調配過程中審方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環節。如果調劑人員對處方理解有誤,則有可能影響治療效果。開“制川烏”不是生用,而是煮制;“番紅花”不是紅花,而是西紅花;“麻黃灸”不是酒制藥[4],而是蜜灸麻黃;生首烏不能滋補,但卻能使患者病情加重,增加大便次數,而制首烏卻能用于失眠和頭昏眼花。所以在處方的調配中要首先理解醫師的意圖,根據患者病情和按照要求調配,如果調配人員理解錯誤,輕則影響治療效果,重則危機生命。
在重要處方中,藥劑的選擇不僅僅是對各種藥物進行簡單的組合,而是在根據中醫理論在辯證的基礎上選擇藥物,使處方中各個藥物能夠相互配合共同發揮治療效果。處方中每種藥物都有特殊的作用,如果在調制中遺漏某個藥物,那么整個藥劑的治療對象和治療效果將會發生巨大的變化[5]。如在桂枝湯中遺漏芍藥,就變成了另外的藥物,效果也完全不同;如在由麻黃、甘草、杏仁和桂枝組成的麻黃湯中遺漏桂枝,那么藥物的功效就會由原來的散寒發汗作用變成解表作用。所以在配方時應該認真仔細,不可怠慢,切忌遺漏藥物。
綜上所述,對中藥飲片的調配在中藥調配中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也決定著中藥是否有治療效果。調劑的質量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患者的康復速度。所以應該對調配人員進行必要的專業和職業責任感教育,提高他們的職業道德和職業責任感,并使他們充分認識到這項工作的重要性,認真對待工作的每一步。只有當調配人員的專業素養和工作責任心達到一定程度,對專業知識掌握到一定程度時,才能對審方、復核等環節做到規范化和制度化,保證調劑的質量,保證患者能順利康復。
參看文獻
[1] 陳可冀.邁向21世紀的中西醫結合.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09:321-322.
[2] 崔敬,楊毅恒.門診中藥房處方調劑差錯原因分析.中國藥物應用與監測,2007,4(5):60-61.
[3] 張元忠,騰煥昭.實用中藥調劑手冊.湖南: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6,553-555.
[4] 師紅英.淺談中藥調劑對處方療效的重要性.中外健康文摘,2011,8(43):98-99.
[5] 朱海濤,葉方,陶平德.淺談中藥調劑對處方療效的影響.時珍國醫國藥,2009,17(31):543-5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