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立新 楊麗英 戴月婷
心肌梗死是心肌的缺血性壞死,心肌梗死根據部位可分為前壁、下壁、后壁等心肌梗死。其特點是發病急、惡化快、病情重,50%以上的患者以胸痛為最早出現的癥狀,疼痛時間持續長,達數小時甚至1~2 d,性質較劇烈,可發生休克、心律失常、急性左心衰竭、心臟破裂等。使用硝酸甘油療效差,誘因不明顯,臨床表現為胸骨后持續性壓榨性疼痛或者瀕死感。
1.1 入院第一天開始行第一階段(急性期教育)每日下午1次,每次10~30 min 內容是:有關本病方面的知識,評估患者的病情、心理狀態,了解相關的檢查、用藥治療、化驗結果,進行健康教育的第一階段。
1.2 第二階段(亞急性期教育) 每天下午1次,每次10~30 min 內容是:入院第7天開始,注意休息活動,在床上做肢體活動,飲食方面注意宜清淡、易消化、低脂、低膽固醇飲食。開始進流質食物,待癥狀減輕后改為半流質富含維生素(新鮮蔬菜,水果)的粗纖維食物,進食時避免過飽,過快,少量多餐,以免使心臟負擔加重。
心理指導:此期為心梗后第一周,易并發各種危險性,常常出現恐懼、緊張、煩躁不安,這時除了遵醫囑給予藥物治療外,還要進行心理疏導,因此宣教內容重點是如何保持良好心理狀態,加強與患者交流,告知患者情緒對疾病的影響,治療及護理的目的,向患者說明不良情緒會增加心臟負擔和心肌耗氧量,不利于控制病情。
在進行各項治療護理操作時,詳細介紹目的及注意事項,講述時可用親切的語言和藹的態度,嫻熟的操作技術及對家屬做好宣傳教育,一切生活護理均由護理人員協助完成,以免發生意外,并保持病室安靜,增加患者的安全感,增強患者戰勝疾病的信心。
1.3 第三階段 (恢復期指導):由主管護士指導的健康教育每日下午1次,每次10~30 min,以上兩個階段教育內容為有關本病方面的知識,本階段教育內容為飲食知識和活動引起并發癥的危險因素及預防。
2.1 首先,要讓患者知道心肌梗死與一些疾病,如高血壓,糖尿病有關,還與一些易患因素有關,如吸煙,肥胖等,其次要介紹心肌梗死的常規療法,溶栓療法,介入療區,治療進展,怎樣預防復發以及常用藥物,如阿司匹林,硝酸類藥物的作用,用藥,注意事項等,以滿足患者促進健康的需要。
2.2 康復治療,出院前謹慎地進行,心電圖運動負荷試驗,核素或超聲左心室射血分數測定,選擇性冠狀動脈造形,有助于選擇進一步的治療措施和安排康復治療,后者由專門醫師根據患者的心臟功能和體力情況安排合適的運動,(步行體操,太極拳等)促進體力的恢復。
2.3 日常生活,應對心肌病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危險性,發病機制危險性,認識自我,量力而行,積極參加合適自己的文化娛樂活動,如練書法,學繪畫,種花,養鳥,垂釣,聽音樂等,只要出現疲勞感應該終止活動,立即停止休息,過度勞累使受到身心傷害,有異常情況隨時與醫院聯系診治,使患者感到溫暖,心情舒暢的回家休養。
3.1 圍繞加強患者自護能力和防病保健為主題,指導患者進低鹽,低脂,低熱量飲食,多進食,新鮮蔬菜,水果,含纖維豐富的食物,不進食高糖,高脂肪,高熱量,高膽固醇,油炸食品,不吃或少吃咸菜醬菜等,過咸食物,戒煙戒酒。
3.2 按醫囑服藥,定期復查,防便秘,養成良好的健康行為,定期檢查心電圖,血脂,血糖,檢測血壓變化,保持心情舒暢,情緒穩定,并積極治療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
3.3 康復期可適當增加活動量,減輕心臟負荷,護士要主動給患者將一些有關防病治療的常識及心理衛生知識,使之能正確認識對待疾病,調動患者的積極性,消除恐懼心理和消極情緒,加強自我保健。
通過心理治療可以糾正患者的焦慮、抑郁等消極心理狀態 所以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實施針對的心理護理與健康教育,促進患者積極主動的配合治療與護理,提高了治愈率,降低了死亡率,改變不良生活飲食習慣,適量的運動,減少了并發癥的發生,對患者的功能恢復和心理健康以及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總之,隨著監護水平的提高和治療手段的進步,心肌梗死患者急性期的病死率已逐漸下降,通過給患者系統的護理,為患者提供全方位的服務,不僅滿足了患者的身心需要,而且還能增強患者戰勝疾病的信心,促使其早日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