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兆奇
(饒河縣地方志辦公室 黑龍江 饒河 155700)
四排赫哲族鄉位于烏蘇里江西岸,距饒河縣城城北20千米。北起大斑河,南至杜家河口,西為西林子鄉,東靠烏蘇里江;區域位于烏蘇里江沖積平原地區,地勢低平,平均海拔48米。1985年饒河縣成立了四排赫哲族鄉。全鄉共有人口1190人,其中赫哲族192人。赫哲族人口雖少,在饒河卻是一個具有悠久歷史和創造燦爛文化的民族。
從1965年饒河小南山遺址出土玉、石、陶等文物220余件來看,大量的石、陶制網墜等文物,它反映了13000年烏蘇里江漁獵經濟孕育的文明。這些出土的文物雖不能證明與赫哲族有必然的聯系,但至少說明早在新石器時代的烏蘇里江饒河地區就出現了漁獵經濟,其經濟形態與赫哲族相似。
那么饒河縣四排赫哲族居民到底是哪一年在饒河落地生根的呢?目前尚不清晰。就掌握的資料來看,四排赫哲族居民居住的時間應為明朝以前。明朝永樂12年即1416年,明朝為了加強對東北地區各民族的統治,在東北地區設置的奴兒干都司,共管轄184個衛,20個所。其中失兒兀赤衛就建立在饒河縣馬架子小安河口北15千米處,赫哲族部族首領萬達為指揮。據《滿洲發達史》記載,設一衛人口要達到5600人,足見當時居住在四排赫哲族人口之多。
到了清朝時期,清朝政府為加強自己的統治,在康熙五十三年將葛依克勒、祜什哈里、盧日勒、舒穆魯等四大氏族,編為鑲黃、正黃、正白、正紅四旗,在三姓地方設置協領衙門,具體管轄赫哲族。雍正十年在三姓改設副都統,增設鑲白、鑲紅、正蘭、鑲蘭四旗。光緒八年在嘎爾當設置協領衙門。烏蘇里江沿岸赫哲族分別屬于鑲蘭、鑲黃和正紅旗。赫哲族人每年要向協領衙門進貢貂皮、鰉魚骨和貴重獸皮及山貨。民國年間,取消了旗制,建立州縣,赫哲人不再當兵披甲。烏蘇里江岸的赫哲居民也建立了鄉村行政機構,被編入當時的“會”、“排”中。從“會”址起按順序依次排列,四排。即屬于某一個“會”的第四排,四排便由此而得名。從1867到1915年,烏蘇里江沿岸發生了4次天花疾病,由于無醫無藥,赫哲族人口銳減到261人。四排村的居民居住得很不集中,只有20多戶人家,沿著烏蘇里江岸零散居住,南北延伸2公里多長,分為前四排、后四排、偏江砬子三處,后四排即現今之四排村。1937年日本強迫赫哲人歸并到一、二、三部落,使赫哲人無衣無食,過著牛馬不如的生活。1945年“九三”解放后,赫哲族人民重見天日,從七里沁子搬至四排村,建立村政權。
1986年,赫哲族在村政權的基礎上成立了全國第三個赫哲族鄉級政權——四排赫哲族鄉。全鄉總人口1786人,其中赫哲族87戶,188人。由于赫哲族群眾一直從事傳統的自然捕撈生產,經濟結構單一,赫哲族群眾生活水平普遍較低。1995年,饒河組織赫哲族進行了第一次轉產,由單元結構捕魚業向種植業、養殖業、商業、服務業等多業并存的多元結構轉型。特別是國家出臺“兩補”政策以后,饒河縣從長遠角度設計和規劃四排鄉的發展藍圖。從合理調整種植業結構,努力提高種植效益入手,擴大水稻、玉米種植面積,穩定大豆、白瓜等作物生產,推廣良種工程,增加科技含量,提高農業效益。赫哲族群眾走下漁船,把目光投向黑土地,種田致富的積極性日益高漲,并在農業生產中涌現出來一批赫哲族種田大戶和致富帶頭人。




薩滿舞
2011年全鄉耕地面積達到3800公頃,總人口為2000人,其中農業人口1700人。人均純收入6800元。赫哲族居民住宅磚瓦化率達100%,自來水、有線電視、電話入村率100%,電話入戶率85%。農村醫療合作參保率達98%。

赫哲族魚皮畫制作

杈草球
非物質文化遺產也得到了充分整理和發揚,目前已有8個項目:樺樹皮制作、伊瑪堪、杈草球、嫁令闊、薩滿舞、食魚習俗、放河燈、打布魯,先后被國家、省、市有關部門收錄為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