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大勇
乳腺癌的腋窩淋巴結轉移是乳腺癌轉移的常見方式,內乳淋巴結在乳腺癌轉移中也有提及,但未引起臨床醫師重視。本文選擇河南省南陽市第一人民醫院內乳淋巴結轉移復發的女性乳腺癌患者,分析其臨床資料,探討其轉移特征和相關原因。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我院2009年10與至2012年10月女性乳腺癌患者共38例,所選患者均為內乳淋巴結復發乳腺癌患者。上述患者中年齡最小為25歲,最大年齡為74歲,平均年齡為(49.8±5.8)歲。本組患者中,年齡<35歲乳腺癌患者共11例,所占比例為28.9%;年齡為35~50歲患者共13例,所占比例為34.2%;50歲以上乳腺癌患者共14例,所占比例為36.9%。本組患者中根據是否絕經分為絕經前乳腺癌患者共21例,所占比例為55.2%;絕經后乳腺癌患者共17例,所占比例為44.8%。根據原發腫瘤大小進行劃分:原發腫瘤直徑<2cn患者共2例,所占比例為5.2%;腫瘤直徑為2~5 cm患者共15例,所占比例為39.4%;腫瘤>5 cm患者共21例,所占比例為55.2%。原發病灶根據在內側區還是外側區進行劃分:其中原發病灶在外側區共4例,所占比例為10.5%;病灶在內側區患者共18例,所占比例為47.3%;在中央區患者16例,所占比例為42.1%。根據手術方式進行劃分:其中Auchincloss手術患者共有13例,所占比例為34.2%;采用 Patey手術患者共12例,所占比例為31.5%;采用Halsted手術患者共13例,所占比例為34.3%。根據術后淋巴結陽性數量進行劃分:陽性淋巴結數量為1`3個共3例,所占比例為7.8%;淋巴結數量為4~9個患者共14例,所占比例為36.8%;淋巴結陽性數量大于9個共21例,所占比例為55.4%。根據病理分期劃分:0-Ⅰ期患者共0例,所占比例為0;Ⅱ期患者共10例,所占比例為26.3%;Ⅲ期患者共28例,所占比例為73.7%。
1.2 分析方法 對本文所選患者的年齡、絕經情況、腫瘤直徑大小、原發病灶的部位、手術方式、淋巴結陽性數及病理分期等7個方面進行分析,分析上述7種因素是否對乳腺癌內乳淋巴結復發影響。
1.3 統計學方法 所用統計學軟件為SPSS 14.0,率的比較采用卡方檢驗,P<0.05,顯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①年齡因素:不同年齡段患者所占比例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②月經因素:絕經期患者所占比例和絕經后患者所占比例,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③腫瘤直徑大小因素:<2 cm腫瘤直徑患者所占比例<2~5 cm所占比例和>5 m所占比例,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④原發病灶因素:外側區患者所占比例均小于中央區及內側區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⑤手術方式因素:不同手術方式患者所占比例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⑥陽性淋巴結數量因素:影響淋巴結數量為1~3個患者所占比例低于其他數量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⑦病理分期因素:分期為0~Ⅰ期患者或Ⅱ期患者所占比例,均低于分期為Ⅲ期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乳腺的淋巴引流途徑中,其中腋窩途徑所占比例為75%左右,而內乳淋巴結也收集全乳25%的淋巴引流,但內乳淋巴結的重要性未引起臨床醫師過多重視。對于乳腺癌內乳淋巴結復發患者也較為常見[1,2]。本文選擇本院38例乳腺癌內乳淋巴結復發患者,分析年齡、月經、腫瘤部位和腫瘤大小等因素對內乳淋巴結復發的影響。有的研究人呢為,乳腺癌的轉移與腫瘤的大小有關系,認為腫瘤越大內乳淋巴結轉移的機率就越高[3]。在本文中,腫瘤>5 cm的患者內乳淋巴結轉移的發生率更高。再者,本文結果顯示,內乳淋巴結轉移還有病灶所在部位有關,在內測區和中央區,內乳淋巴結復發的可能性要大得多。而與患者的年齡及是否絕經無關。再者,乳腺癌的內乳淋巴結復發還有病理分期有關,病理分期中患者病情越嚴重,內乳淋巴結復發的可能性越大。所以,綜上所述乳腺癌患者中內乳淋巴結復發與患者的年齡、月經、手術方式無關,而可能與腫瘤直徑大小、是否在中央區或內側區、陽性淋巴結數量、病理分期等因素有關。
[1] 張玉晶,高遠紅,劉新帆,等.乳腺癌根治術后內乳淋巴結首先復發的特點.中華放射腫瘤學雜志,2001,10(3):153-157.
[2] 賀青卿,姜軍,楊新華,等.乳腺癌淋巴引流途徑的臨床研究.中華乳腺病雜志,2008,4(2):22-24.
[3] 楊金虎,徐青,江穎.內乳淋巴結在乳腺癌治療中的重要性.中國普通外科雜志,2007,16(1):38-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