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民 方建華
頸動脈粥樣硬化性改變是目前威脅人類健康排名第一位的心腦血管病變的危險因素,隨著高頻彩超的迅速發展以及應用,頸動脈高頻彩超檢測已經成為近年來評估頸動脈粥樣硬化病變的有效方法之一[1]。現將甘肅省慶陽市人民醫院自2010年9月至2011年3月診治的120例頸動脈粥樣硬化患者分別采用高頻彩超及普通超聲對頸動脈的檢測,結果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0年9月至2011年3月于本院診治的高血壓患者120例,作為研究對象,所有患者入院后均通過詢問病史、臨床癥狀檢查、實驗室檢查并確診有動脈粥樣硬化性改變。其中男75例,女45例,年齡50~70歲之間,平均(63±0.3)歲,且均無其他基礎病變。
1.2 方法 本院采用高頻彩超(GE Vivid E9)設備,首先使患者處于靜息狀態下平臥于床上,稍向后仰頭,將頸部暴露充分,患者頭部向檢查對側稍轉動。醫生將超聲探頭置于患者頸部,沿頸總動脈起始處(鎖骨上窩)縱向掃查頸總動脈,頸內外動脈及椎動脈,之后旋轉探頭再由頸總動脈起始處橫向掃查并測量血管內徑。頸總動脈血管內徑的測量部位為球部近心端約2.0 cm處,頸內外動脈和椎動脈測量內徑的部位為頸動脈分叉約1.0 cm處。同時觀察血管流速并測量頸動脈內膜厚度,判定是否形成斑塊及斑塊大小、形態、性質和形成部位等。
1.3 評定標準 頸動脈內膜增厚:頸動脈內中膜≥1.0 mm;頸動脈斑塊形成:局限性內中膜厚度≥1.5 mm。斑塊的分類(根據斑塊的回聲特征):①軟斑:低于管壁回聲;②硬斑:與管壁回聲接近或強于管壁回聲,后方伴或不伴聲影;③混合斑:斑塊內有不均勻低回聲及強回聲。
2.1 高頻彩超(GE Vivid E9)組與普通彩超組內膜增厚及斑塊發生率比較 在高頻彩超(GE Vivid E9)組與普通超聲組中,檢出患者有內膜增厚及明顯斑塊的分別為110例和19例,比率分別為91.67%和15.83%。通過此表可明顯看出,兩組比較差異明顯。
2.2 高頻彩超(GE Vivid E9)組與普通彩超組斑塊分型比較經血管造影進行確診后,軟斑共有21例,高頻彩超(GE Vivid E9)與對照組分別檢出17例和3例;混合斑共有54例;高頻彩超(GE Vivid E9)與對照組分別檢出51例和21例,硬斑共有45例;高頻彩超(GE Vivid E9)與對照組分別檢出42例和17例。
在高頻彩超普遍之前一直使用普通超聲或血管造影來確診頸動脈粥樣硬化,存在不準確和有創性兩大劣勢[2]。目前,經過多位學者證明,使用高頻彩超可以有效地改善這兩大劣勢,對于動脈粥樣硬化性疾病的診斷優越性已經成為不爭的事實,國內外文獻均有報道[3]。高頻彩超檢查能夠早期發現患者頸動脈內膜是否增厚,除選擇完整的診治方案之外,還可應用其動態觀察治療前后的病情變化。高頻彩超不僅解決了普通超聲不能準確評定內膜增厚及斑塊形成的問題,還解決了血管造影的有創性及其只能在斑塊明顯形成后才能反映血管狹窄的問題。本次研究結果顯示:使用高頻彩超檢測動脈內膜增厚及斑塊形成的幾率明顯大于普通彩超能夠檢測出的概率,高頻彩超更能早期發現其病變情況,對于臨床預防及診治均具有高度優越性。因此,高頻彩超已成為防治動脈粥樣硬化性疾病,及預測疾病發展程度的首選方法之一。
[1] 成愛琴,楊益春,鄒健,等.彩超評價高血壓患者頸動脈粥樣硬化的臨床價值.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2,21(4):418-419.
[2] 郭榮學.彩色超聲檢查頸動脈硬化斑塊與高血壓病的相關性分析.中日友好醫院學報,2010,24(5):294-295.
[3] 梁新,李泉水,楊雪冰,等.高頻彩超在研究慢性腎衰竭患者頸動脈斑塊及相關危險因素的應用價值.中國超聲醫學雜志,2012,28(5):443-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