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飛
T2DM是一種慢性進展性疾病,發病機制包括胰島素分泌不足、胰島素抵抗、腸促胰素分泌異常等。治療除安全降糖外,減輕胰島素抵抗及保護胰島B細胞功能尤為重要。利拉魯肽可顯著改善胰島B細胞功能,延緩糖尿病進程,其促胰島素分泌呈葡萄糖濃度依賴性,避免了嚴重低血糖的發生,療效確切、降糖持久,同時具有減輕體重等多種降糖外效應。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2.01~2013.04于本院內分泌科住院的超重T2DM患者20例,男12例,女8例,年齡(46.5±5.5)歲,病程(4.5±1.5)年,符合1999年WHO糖尿病診斷標準,BMI(32.5 ±2.6)kg/m2,腰圍(110 ±10.3)cm,予飲食運動、生活方式干預,其中6例單純應用二甲雙胍(2.0 g/d)、14例應用二甲雙胍(2.0 g/d)同時配合不同劑量胰島素,但血糖控制不佳,HbA1c(10.2±1.5)%。所有患者均無嚴重心腦血管疾病和肝腎功能損害,無感染,無電解質紊亂及胰腺炎,無糖尿病腎病及其他嚴重并發癥。
1.2 方法 所有患者在原有治療方案基礎上加用利拉魯肽,起始劑量0.6 mg/d,若無胃腸道反應,1周后加量至1.2 mg/d,療程3個月。應用羅氏Advantage血糖儀測定指尖血糖。并記錄有無不良反應和低血糖的發生。3個月后復查HbA1c及C肽水平。
1.3 統計學方法 所有數據應用SPSS 17.0軟件進行統計學處理,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效果分析 患者治療后 FPG、2hPG、HbA1c、BMI均比治療前有所下降,C肽水平有所恢復,有統計學意義(P<0.01),見表1。14例應用胰島素的患者胰島素用量均有不同程度減少,其中有8例停用胰島素。
2.2 安全性 9例患者初始用藥時出現輕微惡心癥狀,隨著時間延長,惡心癥狀均有所改善,無嚴重低血糖發生,出現輕微低血糖2例(血糖3.5~3.9 mmol/L),均發生于同時應用胰島素的患者,進食后癥狀緩解,血糖恢復正常,分析低血糖原因可能與胰島素減量不及時相關。
GLP-1是一種內源性腸促胰島素激素,能促進胰腺β細胞葡萄糖濃度依賴性地分泌胰島素。利拉魯肽是一種人GLP-1長效類似物,與人GLP-1具有97%的序列同源性[1],其具有降低血糖、改善胰島B細胞功能及控制體重等降糖外效應,具體機制如下:①降糖機制:a.促進胰島β細胞分泌胰島素,增加肝臟、肌肉、脂肪組織對葡萄糖的利用,有效降低餐后高血糖;b.抑制胰島α細胞分泌胰高血糖素,抑制糖原異生,減少肝糖輸出,有效降低空腹高血糖;c.增強中樞性飽食感及延遲胃排空,導致主動進食量減少而降低血糖。②改善胰島β細胞功能:直接激活胰島β細胞膜上的GLP21受體,通過信號轉導提高β細胞質量,促進β細胞增殖分化,減少β細胞凋亡。③抑制食欲,減輕體重:激活下丘腦食欲中樞的GLP21受體,減少饑餓感,增加飽食感,減少進食量。激活胃壁GLP21受體,調節交感神經及迷走神經作用,延長胃排空,減少食欲和主動進食[2]。
低血糖事件:GLP-1降血糖呈葡萄糖濃度依賴模式,即在高血糖環境中可促進胰島素分泌并抑制胰高血糖素發揮作用,而在低血糖環境中并不起效;故GLP-1單獨使用不會引起低血糖。
利拉魯肽與其他降糖藥不同,不僅能通過多種途徑控制血糖,還能促進β細胞增殖,抑制β細胞凋亡。在糖尿病前期及早期應用,不僅能有效的控制血糖、延緩并發癥發生,還可逆轉β細胞功能衰退,降低T2DM的發生率[3]。本研究顯示:胰島功能輕度受損的肥胖T2DM患者應用利拉魯肽既降糖又降低體重,減少胰島素用量,臨床療效顯著,不良反應較少,值得推廣。
[1] 胡仁明,李洪超.胰高血糖素樣多肽-1類藥治療2型糖尿病的復合終點評價.中華糖尿病雜志,2010(8):303-305.
[2] 杜燕京,封宇飛,傅得興.利拉魯肽的藥理及臨床研究進展.中國新藥雜志,2010,10(23):2115-2119.
[3] 蔡德海,宋光明.利拉魯肽人GLP-1類似物2型糖尿病的新療法.河北醫學,2010,2(2):230-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