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強
左半結腸癌約占大腸腫瘤的54%,多易浸潤性生長,造 成腸梗阻的發生[1]。遼寧電力中心醫院近年來對具有I期切除吻合治療的患者采用術中結腸灌洗的方法,有效的預防吻合口瘺的發生,現總結如下。
1.1 一般資料 隨機選擇2007年2月~2013年2月本科收治的38例左半結腸癌伴腸梗阻行I期切除吻合治療的患者,19例常規治療患者為對照組、19例行術中結腸灌洗患者為觀察組。對照組中男12例、女7例,年齡43~77歲、平均年齡(54.2±10.6)歲;腫瘤部位:脾曲4例、降結腸7例、乙狀結腸8例、平均梗阻時間(6.2±2.5)d;觀察組中男11例、女8例,年齡46~74歲、平均年齡(53.8±9.9)歲;腫瘤部位:脾曲5例、降結腸8例、乙狀結腸6例、平均梗阻時間(5.9±2.1)d。兩組患者在一般資料、腫瘤部位、梗阻時間等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均具有可比性(P>0.05)。
1.2 治療方法 兩組患者在充足的術前準備后,采用全身麻醉、開腹探查腫瘤能否切除。對照組患者采取常規減壓后行左半結腸癌根治、I期吻合術。觀察組術中行結腸灌洗:將小腸內容物輕柔推入結腸,切除闌尾后置入硅膠沖洗管,回腸末端用腸鉗夾閉防止返流,用沖洗液反復順行沖洗結腸至沖洗液清潔,處理闌尾殘端后行I期吻合術。
1.3 統計學方法 數據分析處理應用SPSS 11.0軟件包,使用(均數±標準差)表示計量資料、組間比較使用t檢驗,使用百分數表示計數資料、組間比較使用卡方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對照組患者術后發生吻合口瘺3例,發生率為15.8%,觀察組患者術后發生吻合口瘺1例、發生率為5.3%,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患者術后胃腸功能恢復時間為(6.6±2.1)d,觀察組患者術后胃腸功能恢復時間為(5.2±1.7)d,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3 討論
左半結腸癌伴腸梗阻行I期切除吻合治療,在嚴格把握手術適應證的條件下能夠有效的降低患者的痛苦和減少經濟負擔。但術后吻合口瘺的發生仍是最大的風險之一,文獻報道[2],其發生率達到6% ~35%。因此,防止吻合口瘺成為保證手術成功的關鍵。20世紀80年代,左半結腸癌伴腸梗阻行I期切除吻合術中結腸灌洗的理論提出并應用到臨床中。近年來,在臨床中得到了越來越廣泛的使用。研究發現[3],通過結腸灌洗、使腸道內容物明顯減少,腸道內細菌的總數大大降低,減少腸道內內毒素的產生,利于術后吻合口的愈合、可使吻合口瘺的發生率降低到5%以下。腸道內容物的減少,緩解患者的腹脹,降低患者的腸道負擔,防止腸道毒素的吸收導致的腸麻痹的發生,有利于患者術后排氣,促進胃腸功能的恢復。本組研究中,觀察組患者術后吻合口瘺發生率及術后胃腸功能恢復時間均明顯優于對照組,與林錫漢等[4]進行的相關研究取得了相一致的結論。
總之,左半結腸癌伴腸梗阻患者行I期切除吻合治療采用術中結腸灌洗能有效的降低術后吻合口瘺的發生、能有效的促進患者術后胃腸功能恢復,有利于患者的康復、提高生活質量,應廣泛推廣。
[1] 許文卿.急性梗阻性左半結腸癌急診手術分析.現代診斷與治療,2013,24(2):397-398.
[2] 唐志強,羅金石,張瑞林.大腸癌致腸梗阻52例外科手術處理分析.中國誤診學雜志,2010,10(33):8262.
[3] 馮偉,朱家勝.左半結腸癌急性腸梗阻的外科治療進展.山東醫藥,2012,52(14):91-93.
[4] 林錫漢,莊丹,袁煒嗣,等.術中結腸灌洗與常規手術在梗阻性左半結腸癌I期吻合中應用的比較.廣東醫學,2012,33(10):1458-14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