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冰
陰道分泌物俗稱白帶,主要由陰道黏膜的滲出液、宮頸腺體、前庭大腺、子宮內膜的分泌物及脫落的陰道上皮細胞混合而成[1]。正常生理情況下白帶中含有乳酸桿菌、溶菌酶和抗體,故有抑制細菌生長的作用。病理狀態下,陰道出現炎癥,陰道分泌物的量將明顯增多,且性狀亦發生改變。由此可見,陰道分泌物檢查是婦科檢查中最常見、最基本的實驗室檢查項目。
1.1 一般資料 選擇的280例患者為婦科就診并進行陰道分泌物檢查的患者,年齡19~63歲,平均年齡(35±0.5)歲。280例患者均未在月經期、妊娠期及哺乳期,均經臨床診斷及實驗室檢查確診為陰道炎。
1.2 檢查方法 ①由臨床婦科醫生用無菌棉拭子于陰道后穹窿或側壁上中1/3處旋轉拭取采集陰道分泌物標本,放入有少量生理鹽水的無菌試管中立即送檢。②陰道分泌物標本送至檢驗科后,由檢驗科醫生進行檢查。取陰道分泌物制成生理鹽水懸液,涂成均勻薄片后并立即在顯微鏡下作高倍鏡直接鏡檢,根據顯微鏡視野中的桿菌、上皮細胞、白細胞、球菌的多少判斷陰道清潔度。查找有無活動的陰道毛滴蟲,查找有無白假絲酵母菌。
1.3 陰道清潔度判定標準 陰道清潔度分為Ⅰ、Ⅱ、Ⅲ、Ⅳ共4度,具體如下:①Ⅰ度:桿菌“++++”,上皮細胞“++++”,白細胞0~5(個/HP),球菌“-”,即有大量陰道桿菌及上皮細胞,每高倍鏡(HP)視野下看到白細胞在0~5個之間,無球菌,臨床意義提示正常。②Ⅱ度:桿菌“++”,上皮細胞“++”,白細胞5~15(個/HP),球菌“-”,即陰道桿菌及上皮細胞中量,每高倍鏡視野下看到白細胞在5~15個之間,無球菌,臨床意義提示正常。③Ⅲ度:桿菌“-”,上皮細胞“-”,白細胞15~30(個/HP),球菌“++”,即少許陰道桿菌及上皮細胞,較多白細胞及球菌,臨床意義提示有陰道炎癥。④Ⅳ度:桿菌“-”,上皮細胞“-”,白細胞﹥ 30(個/HP),球菌“++++”,即無陰道桿菌,只有少許上皮細胞,有大量球菌及白細胞,臨床意義提示有嚴重陰道炎[2]。
280 例患者中,陰道清潔度Ⅲ度患者150例,其中13例患者涂片中找到毛滴蟲診斷為滴蟲性陰道炎,67例患者查找有白假絲酵母菌,診斷為假絲酵母菌陰道炎,70例診斷為細菌性陰道病(患者陰道 pH>4.5;胺臭味試驗陽性;線索細胞陽性)。陰道清潔度Ⅳ度患者130例,其中10例患者為滴蟲性陰道炎,55例患者為假絲酵母菌陰道炎,65例診斷為細菌性陰道病。
引起陰道分泌物異常的重要原因之一便是陰道炎,陰道炎是婦科常見病、多發病,嚴重影響女性的身體健康。陰道炎一般有滴蟲性陰道炎、外陰陰道假絲酵母菌、細菌性陰道炎等。臨床工作中,診斷陰道炎除根據患者的臨床病史、臨床表現外,還需進行陰道分泌物的檢查,可見陰道分泌物的檢查對判斷疾病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患者患滴蟲性陰道炎時,檢查者可在顯微鏡下見到呈活動的滴蟲和增多的白細胞。但是需注意,滴蟲容易在陰道后穹窿滋生[3],采集標本的醫生采集時要注意在這些部位取材,以免漏診,造成假陰性。如果可疑患者多次懸滴法檢查未發現滴蟲,應送培養,準確率可達98%。在取陰道分泌物前,臨床醫生應該告知患者24~48 h內避免性交、陰道灌洗上藥或局部用藥,以免影響檢查結果。檢查時窺器不涂潤滑劑,由于溫度太低滴蟲活動力會減弱甚至死亡(滴蟲最適宜的活動溫度為25~40℃),故取出標本后保暖及時送檢。假絲酵母菌陰道炎約80%~90%是由白假絲酵母菌引起。濕片高倍鏡鏡檢可查找白假絲酵母菌,但影響因素較多,如有些物質如油滴、藥物結晶、精子等易與其混淆,造成誤檢漏檢。所以,濕片檢查應結合革蘭染色檢查,必要時進行人工培養,提高檢出率。細菌性陰道炎為正常菌群失調,細菌定性培養在診斷中意義不大,只要患者符合陰道pH>4.5、胺臭味試驗陽性、線索細胞陽性及均質稀薄白色陰道分泌物常黏附于陰道壁四項中的三項即可確診[4]。
[1] 李崢嶸,羅純苑,王偉鑫,等.3648例陰道分泌物檢查結果綜合分析.實驗與檢驗醫學,2010,28(3):293-294.
[2] 段淑東,張慶華,宋艷華.1025例婦科門診患者陰道分泌物檢查結果分析.中國婦幼保健,2013,28(10):1580-1581.
[3] 馮彩蓮,鄭春蘇,連曉娜,等.15420例陰道分泌物霉菌、滴蟲檢查結果分析.白求恩軍醫學院學報,2009,7(6):372-373.
[4] 馮華英,鄺健全.細菌性陰道病的診斷與治療.中國應用婦科與產科雜志,1998,14(2):83-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