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璞君 蘇恩場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和醫療水平的提高, 剖宮產率直線上升[1]。河南省周口市商水縣人民醫院收治的腹壁切口子宮內膜異位癥患者明顯增多, 該病也逐漸引起人們對重視。本次研究對20例腹壁切口子宮內膜異位癥治療進行回顧性分析。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06年5月~2012年6月期間本院收治剖宮產術后腹壁切口子宮內膜異位癥患者21例為研究對象。患者年齡23~42歲, 平均年齡(31±1.5)歲, 妊次1~3 次,產次1~2 次。剖宮產術后0.5~6年間均有患者發病, 平均發病時間(2.3±1.2)年。足月剖宮產縱切口4例, 17例足月剖宮產橫切口,切口直徑2~8 cm。剖宮產橫切口的17例患者中,12例患者病灶位于兩側角部附近(約占71%);5例其他部位切口(約占29%), 5例其他部位切口中3例切口位于下方近恥骨聯合(約占17%)。經彩超檢查顯示患者切口處腫塊內部有少量流血。血清檢查:21例患者CA125正常, 輕度增高3例。
1.2 治療方法 21例患者均采用手術根除病灶治療法。硬膜外麻醉, 此時切口范圍充分, 進行腹壁切口腫塊切除手術,同時又要剔除之前剖宮產手術的瘢痕。切除病灶后, 為保險起見應切除病灶周圍纖維結締組織1.5 cm左右, 直到看不見紫藍色和病灶剩余組織且質地柔軟為止, 防止術后復發, 此時手術方為合格。手術過程中發現病灶對皮下脂肪、腹直肌前鞘、腹直肌有一定程度的侵入。術后處理:消毒后采用褥式縫合, 以靜脈抗生素預防術后感染2 d。術后未使用藥物進行輔助治療。
1.3 統計學方法 該次研究結果及統計數據均在SPSS18.0統計學軟件上予以處理, 組間差異與計數資料予以t及χ2進行檢驗。所得結果則以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以P>0.05表示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本次研究21例患者均進行病灶一次性切除治愈。術后定期檢查發現:增生纖維結構組織中, 子宮內膜腺體和間質分化良好, 術后6年的隨訪時間里, 21例患者均無復發現象。結果數據表明年齡與該病無顯著關系, 且結果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腹壁切口子宮內膜異位癥的發病機制在醫學上尚未有明確的定論, 目前有多種理論[2]: 淋巴及靜脈播散學說、體腔上皮化生學說、內膜種植學說等。用內膜種植學說來解釋切口子宮內膜異位癥已被普遍接受。該病發病原因為手術時將子宮內膜組織帶至腹壁切口處, 而患者自身身體機理無法清除異位的內膜, 在雌激素和其他作用下形成病灶, 在醫學上屬于醫源性種植(此學說被廣泛接受)[3]。而近年來, 各級醫院多種多樣的剖宮產術逐漸加以應用, 剖宮產率越來越高,同時手術安全性、熟練性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同樣手術時間大幅度減小、步驟更加精細。大多數醫院術前用腹貼保護孕婦, 而在切開腹壁后切口忽略保護、切口子宮下段破膜吸取羊水, 只求快速娩出胎兒而忽視了患者的術后安全問題, 此等手術細節問題均增加了形成子宮內膜異位癥的幾率[4]。
總結本院21例剖宮產術后腹壁切口子宮內膜異位癥患者病理資料, 研究數據分析顯示, 患者臨床癥狀有共同特點:曾剖宮產子, 腹壁切口有不規則團狀腫塊, 其腫塊明顯隨經期變化而變化。該病必要時可用B超、CT或MRI等醫療手段進行確診, 一經診斷應立即進行治療, 即采取手術切除法,效果明顯、見效快、無復發的優點, 是目前治療腹壁切口子宮內膜異位癥的最佳方法。
[1] 樂杰.婦產科學. 第7 版.北京: 人民衛生出版社, 2008: 325.
[2] 熊凱云.剖宮產后腹壁切口子宮內膜異位癥35例臨床分析.中國婦幼保健, 2011, 15(26): 2388-2389.
[3] 萬晨東, 魏方方, 鄭麗萍, 等.剖宮產術后腹壁切口子宮內膜異位癥20 例臨床分析.中華疝和腹壁外科雜志(電子版),2011, 5(3): 274-276.
[4] 李桂玲.剖宮產術后腹壁切口子宮內膜異位癥的臨床分析.中國醫藥導報, 2010, 4(19): 10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