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樂
新生兒敗血癥在新生兒的危重病癥中比較常見, 通常為新生兒時期細胞及體液免疫功能較弱, 從而使其抗感染能力低下, 從而當血液循環中出現細菌侵入時, 能快速的進行生產繁殖, 同時產生一定的毒素, 從而使全身各系統出現嚴重的損害。發病率一般為活產兒的6%以上, 且隨著近年來病原菌的耐藥情況變化, 其條件致病菌感染情況也有所加劇[1]。而早期的了解患兒的臨床特征及耐藥性情況, 能夠有效的減輕臨床治療的難度。為有效的指導駐馬店市中心醫院對新生兒敗血癥的臨床用藥, 現選擇本院收治的62例新生兒敗血癥患兒, 對其臨床特征進行觀察, 并對其耐藥性情況進行研究, 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本院2009年3月~2013年3月收治的62例新生兒敗血癥患兒, 其中男性患兒35例, 女性患兒27例, 胎齡均超過37周, 出生體質量為1.5~4.9 kg, 其中26例在3 kg以下, 31例為3~4 kg, 5例在4 kg以上。全部患兒均在院內出生, 本院出生51例, 外院出生11例。全部新生兒敗血癥患兒的診斷過程均符合《新生兒敗血癥診療方案》[2]中制定的診斷標準, 且均經血培養顯示陽性。臨床表現:全部患兒中主要表現為黃疸55例, 約占88.7%, 發熱32例, 約占51.6%, 腹脹、嘔吐19例, 約占30.6%, 其余臨床上還表現出程度不一的濕疹、貧血、呼吸困難、咳嗽、肺炎、食欲差、酸中毒、腸炎、鵝口瘡等。
1.2 方法 全部新生兒敗血癥患兒在予以抗生素前均以無菌法從頭皮靜脈取靜脈血2 ml, 并送入實驗室進行血常規、血生化及藥敏試驗等。如患兒在采血前已應用抗生素治療者,則需要再予以高滲血培養。
62例新生兒敗血癥患兒血常規檢查中, 6例患兒白細胞計數在20.0×109/L以上, 8例患兒白細胞計數在5.0×109/L以下, 11例患兒血小板計數在100×109/L以下, 總膽紅素為40.6~442.7 μmol/L,其中25例患兒間接膽紅素較高, 均超過221.0 μmol/L, 19例患兒C反應蛋白水平較高。
血培養檢查中, 8株為革蘭氏陰性菌, 約占12.9%, 54株為革蘭氏陽性菌, 約占87.1%, 其中表皮葡萄球菌所占比例最高, 約占61.3%(38/62);其次為溶血性葡萄球菌和金黃色葡萄球菌, 均約占11.3%(7/62), 余依次為肺炎克雷伯桿菌(6.5%,4/62)、大腸埃希桿菌(4.8%, 3/62), 微球菌(3.2%, 2/62)及陰溝腸桿菌(1.6%, 1/62)。在藥敏試驗結果中顯示, 以上致病菌均對環丙沙星(42株)、左氧氟沙星(40株)、頭孢唑林(45株)、慶大霉素(46株)、萬古霉素(62株)及苯唑西林(48株)敏感。58株對青霉素及氨芐西林不敏感。
62例新生兒敗血癥患兒針對其藥敏試驗結果選擇敏感程度較高的抗生素進行抗感染治療, 并對其原發病及并發癥進行積極有效的治療, 同時予以靜脈使用丙種球蛋白及新鮮血液等措施, 其轉歸情況為:57例患兒治愈, 4例患兒病情危重且家屬要求出院, 1例患兒死亡。
新生兒敗血癥在新生兒危重疾病中比較常見, 如治療不當或延誤, 則可導致患兒死亡。其發病的主要原因為患者的特異性及非特異性免疫功能發育不完善, 且在患兒出生幾天內其正常菌群并未完全建立, 從而導致容易被感染而迅速擴散而形成敗血癥。新生兒敗血癥無特異性臨床表現, 患兒體溫可呈現上升、下降或正常情況, 且大部分患兒存在病理性黃疸, 部分患兒存在拒乳、腹脹、嘔吐、呼吸困難、驚厥、發紺、少動、不哭及肝脾腫大等情況, 部分早產患兒還呈現出程度不一的皮膚硬腫情況[3]。
新生兒因免疫功能較差, 容易被微生物感染, 且其機體皮膚黏膜和血腦屏障功能低下, 被細菌感染后, 產生一定的毒素, 經血液循環后引起全身各個器官的損害, 并可能造成新生兒化膿性腦膜炎、感染性休克、黃疸或彌散性血管內凝血等癥狀。而早期新生兒敗血癥臨床癥狀特異性更差, 因此,患兒的預后情況往往不佳, 因此, 在存在黃疸明顯或其他非特異性臨床表現的早期新生兒, 需要予以針對感染相關的檢查項目, 以早期進行診斷和治療, 避免病情出現延誤或用藥不當。其只要致病菌為革蘭氏陽性菌[4]。而在本科出現的新生兒敗血癥的主要條件致病菌為葡萄球菌, 其中表皮葡萄球菌所占比例最高, 約占61.3%, 葡萄球菌外其次則為肺炎克雷伯和大腸埃希菌。而隨著近年來抗生素的用藥不規范情況的存在, 很多細菌均出現了耐藥情況, 并呈現出多重耐藥的情況, 從而導致新生兒敗血癥的發病率及治療難度也逐漸增大。
目前針對新生兒的治療, 主要采取抗生素和支持治療。對存在新生兒敗血癥高危因素或早產兒要加強觀察, 如臨床或實驗室檢查顯示存在感染、白細胞異常或CRP上升患兒,需要及時予以抗生素進行治療。在病原菌未查出之前, 選擇的抗生素能夠對革蘭氏陽性菌及革蘭氏陰性菌均產生作用,待病原菌檢測出之后再針對藥敏試驗來選擇抗生素, 若臨床效果較好, 即使藥敏較差可暫不考慮換藥。對存在嚴重感染的患兒, 或合并腦膜炎患兒, 則可選擇第三代頭孢菌素, 若存在表皮葡萄球菌感染患兒, 則需要予以萬古霉素進行治療。同時, 新生兒需要放置在中性環境溫度下保暖, 并采取供氧和糾正酸中毒和電解質紊亂等情況, 出現感染性休克的情況下, 需要予以新鮮血漿等措施。出現硬腫癥時需要進行全血置換, 使血液中的細菌和毒素得到釋放, 使患兒的缺氧及休克狀態得到改善[5]。同時對早產兒還要予以免疫球蛋白。
綜上所述, 對新生兒敗血癥應進行早期的評估和診斷,并采取抗生素及支持治療, 同時, 需要針對藥敏試驗結果及患兒用藥的臨床表現來調整抗生素的應用, 從而能夠有效的提高治愈率, 使新生兒敗血癥的死亡率大大下降。
[1]周培培, 王軍.降鈣素原在早期診斷新生兒敗血癥的價值.陜西醫學雜志, 2012,41(12): 1650-1652.
[2]余加林, 吳仕孝.新生兒敗血癥診療方案.中華兒科雜志,2003,41(12): 897-899.
[3]劉穎, 周于新.早產兒膿毒血癥早期臨床表現.中華實用兒科臨床雜志,2012, 27(2): 104-106.
[4]姜毅.新生兒敗血癥診療進展.中國新生兒科雜志, 2010,25(2):69-72.
[5]董青藝, 陳平洋, 謝宗德, 等.新生兒真菌敗血癥22例臨床分析.中國實用兒科雜志, 2010, 25(5): 379-3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