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薇薇
(暨南大學經濟學院,廣東 廣州 510632)
2012年12月24日,廣東省機構編制委員會辦公室以《印發廣東省地質局所屬事業單位分類改革方案的通知》(粵機編辦[2012]353號,以下簡稱“改革方案”)印發了廣東省地質局所屬事業單位分類改革的實施方案,對省內的地勘隊伍進行了調整,并按照國家有關事業單位分類改革的文件精神和“事企分開”的原則,強化了廣東省地勘隊伍的公益屬性。筆者對“改革方案”做如下解讀,不當之處,歡迎批評指正。
按照《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印發地質勘查隊伍管理體制改革方案的通知》(國辦發[1999]37號)的文件精神,“中央和省一級保留一部分承擔基礎性、公益性、戰略性地質勘查任務的骨干力量,將其余地質勘查單位逐步改組成按照市場規則運行和管理的經濟實體”;“將原地質礦產部所屬的在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的地質勘查單位統一劃歸到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由省級人民政府國土資源主管部門歸口管理,并逐步實行企業化經營。”我國部分省份在進行地勘單位改革時,一直就是按照“歸口管理、逐步企業化經營”的路子來進行探索和實施。經過十幾年的實踐證明,全國所有地勘單位都按這個統一模式進行改革,效果并不明顯。
2011年3月,中央印發了《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分類推進事業單位改革的指導意見》(中發[2011]5號,以下簡稱“5號文”),對分類推進事業單位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文件指出,這次事業單位改革的指導思想是“以促進公益事業發展為目的,以科學分類為基礎,以深化體制機制改革為核心,總體設計、分類指導、因地制宜、先行試點、穩步推進,進一步增強事業單位活力,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和經濟社會發展對公益服務的需求。”改革的出發點不是減人、減機構、甩包袱,而是要逐步建立公益目的明確、布局結構合理、投入機制完善、治理結構規范、微觀運行高效、監管制度健全的現代事業單位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促進社會經濟和公益事業的健康發展。也就是理順體制,創新機制,完善制度,優化資源配置,增強事業單位的生機與活力。
顯然,根據“5號文”精神,結合地勘單位的實際,我們可以推斷出地勘單位改革的目的,應該是推動地質事業更好更快地發展,促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對地質事業的公益服務需求。根據上述改革目的,筆者認為,衡量地勘單位改革效果好或差的標準就應該是、也只能是三個“不斷”,即:地質事業是否得到了不斷發展;地勘單位實力是否得到了不斷加強;地質職工生活水平是否得到了不斷提高。所以,為了更好地實現上述地勘單位改革的目的,并參照三個“不斷”的衡量標準,地勘單位改革不應僅有“歸口管理、逐步企業化”這個唯一的模式。
這次廣東省地勘單位改革,遵照實事求是的原則,沒有把“歸口管理、逐步企業化經營”作為地勘單位改革的唯一模式,而是根據廣東省的省情,將廣東省地質局局屬25個地勘單位中的23個正確定位為公益性的事業單位,2個地勘單位(廣東省地質建設工程集團總公司和廣東省地質工程公司)定位為轉企改制單位。同時,根據職責任務、服務對象和資源配置等不同的情況,又將已被定位為公益性的地勘單位具體劃分為公益一類和公益二類兩種。其中:地質調查院、地質科學研究所、科普教育中心、地質災害應急搶險中心定位為公益一類,其余地勘單位都定位為公益二類。這些都充分地體現了中央“5號文”的精神。
廣東省通過這次對地勘單位的分類改革,合理界定了地勘單位的范圍,整合了各種資源力量,優化了內部配置,加強了監督管理,完善了各項配套改革政策措施,創新了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
本次的“改革方案”,明確了廣東省地質局局屬公益性地勘單位的主要任務是:參與編制全省地質礦產資源勘查規劃及礦產資源開發規劃;承擔國家和省基礎性、公益性地質調查及戰略性礦產資源勘查任務,開展重要礦產資源遠景評價工作;參與編制全省地質災害防治規劃、突發性地質災害應急預案;開展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地質災害勘查評價、地質災害治理設計及地質災害監測、防治專項研究工作;建立全省地質災害監測預警網絡信息平臺;參與全省突發性重大地質災害的應急搶險工作;參與編制和實施全省環境地質勘查、地質遺跡調查、海岸帶地質調查工作規劃;參與編制全省環境地質技術規范標準;開展環境地質調查研究與評價工作;承擔全省成礦區劃及重點成礦帶成礦規律研究工作;開展地質測繪、物探、化探、實驗測試等地質工作。并在第一條任務調整中明確規定:“將省地質局承擔的全省地學數據收集、匯總、建庫與維護,提供地質科技信息服務,公益性地質科學普及知識的宣傳教育,相關地質科技出版物的編輯出版等工作交由所屬事業單位承擔”。“改革方案”還對同一地級市的地勘單位進行了合并,并在東莞、中山這兩個原來沒有地勘單位的地級市,新組建了公益性地勘單位。
“改革方案”明確規定,在每一個地級市的地勘單位,都要加掛本市“地質災害應急搶險技術中心”的牌子,實行“省市結合、以省為主”的管理體制。并要求地勘單位除了要承擔國家和省下達的國土資源大調查及其他公益性、基礎性、戰略性地質調查、勘查任務外,還要為本市國土資源管理部門的地質災害預警、防治、危機管理工作提供技術支撐;承擔本市政府委托的地質礦產勘查任務和地質規劃工作;承接國家和地方重點工程地質勘測任務等。構建這樣的地方地質工作體系,使地勘單位進一步融入了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大大地發揮了地勘單位的專業技術優勢、隊伍力量優勢、裝備設備優勢。
筆者認為,這次廣東省地勘單位的改革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1)遵循大地質的理念。廣東省地質局局屬地勘單位按照礦產、環境、工程三大任務進行配置,符合溫家寶總理關于地質工作是經濟和社會發展的“資源基礎、環境基礎和工程基礎”的要求,既整合了地質力量,又提高了工作效率,為廣東經濟社會發展打造了資源、環境和工程基礎。
(2)對公益性地勘單位主要任務的設計符合我國國情和廣東省省情。地質工作涉及可持續發展中三大因素中的資源、環境兩大因素。地質工作是運用地質科學理論和各種技術方法對客觀地質體進行調查研究,認識自然和改造自然,可持續地、經濟有效地發揮資源、環境兩大因素的積極作用,更好地滿足人類物質生產和生活需要的工作。它涉及的領域廣、手段多、技術精;既有基礎性、公益性工作,也有商業性工作;既要講求經濟效益,更要注重社會效益。
廣東省地質工作任務繁重。在全國16條重點成礦區帶中有兩條(南嶺、武夷成礦區帶)穿過廣東地區,其中南嶺成礦帶更是全國5條重中之重的金屬成礦區帶之一,成礦條件好,地質找礦前景非常樂觀。近年來廣東省地質局與有關部門合作開展地質工作,取得了比較好的成果:樂昌禾尚田相樹巖鎢礦已達到大型規模;云浮大金山鎢礦已達到中型規模,具有大型遠景規模。同時,廣東省為沿海地區,一年四季雨水較多,臺風頻繁,崇山峻嶺、丘陵平原共存,是地質災害多發區。2012年僅廣東省地質局完成的地質災害防治項目近1000項,地質災害防治工作非常艱巨。還有,廣東省經濟社會發展程度比較高,2012年固定資產投資達19000多億元,工程地質工作量非常大。可見,為實現廣東省率先實現現代化的宏偉目標,地質工作的先行性、基礎性、戰略性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
(3)充分發掘既有地質成果的作用。地質資料、技術方法和工作手段是歷史的產物,是廣大地質工作者在漫長的歲月中,與自然界打交道積累的寶貴財產,既是他們辛勤勞動的成果,也是他們日積月累的經驗和教訓,其形成的思想認識是我國地質事業一筆無法用數量來衡量的財富,并且很多都具有積累長久和無法分割交換的特性。這些財富都應該為廣東省地質事業發展發揮更大的作用。
(4)發揮地質工作主力軍的作用。目前開展地質工作,地勘單位是當之無愧的主力軍,地質工作者是理所當然最具戰斗力的戰士,其作為一個整體,暫時還具有無人能夠替代的地位。為了地質事業的可持續發展,必須要保持一支特別能戰斗、高精尖的地質隊伍,必須要發揮好地勘單位在地質工作中承擔主要作戰任務的主力軍作用。現廣東省有常住人口一億多人,而從事地質工作的現職人員還不到一萬人(其中地質專業技術人員就更少),相對于廣東省地質事業發展的需求來說,就顯得力量單薄了。
(1)地勘單位改革必須遵循分類改革,因地制宜,積極穩妥的原則。因為各省資源稟賦程度、環境災害影響力度、工程地質項目多寡等情況不同,全國地勘單位改革不應該采用一個改革模式。各省可根據本省地質工作情況,以及地勘單位的工作任務和發展方向,分類定性,區別對待,實行不同的管理模式和運行機制。
(2)合理扶持和規范“公益二類”單位。公益二類地勘單位,在一定程度上不但要提供滿足社會共同需要的地質產品和服務,而且還要承擔老基地和離退休的管理工作,應在改革初期給以必要的政策扶持。它是依法自主經營的獨立法人,可以按照合同接受政府和其他投資人委托的任務,并按有關規定計算經營成本和形成利潤,但不能具有行政職能。
(3)改革探礦權、采礦權的現有制度,其準入條件應更加重視地勘單位主力軍的作用,要有一定地質技術力量的最低要求;并且探礦權與采礦權的取得應有一定的連續性。在有條件的情況下,能夠有利于逐步形成探、采、工貿一條龍的局面。
(4)以人為本,妥善處理遺留問題。尊重地質工作的規律性和特殊性,妥善解決好地勘單位的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工傷保險、住房補貼等歷史遺留問題,扎實地推進地勘單位的改革。特別是有的地勘單位由公益一類定位為公益二類后,其單位離退休人員已經享受的生活待遇,不應因為單位改革重新定位而降低其水平。
(5)地質事業不應當全面實現產業化或公益化。顯然,商業性地質工作有可能實現產業化;但公益性地質工作則不應也不能實現產業化。籠統地提地質事業全面產業化,從理論上是否認在公共產品中的市場失靈,實際上不利于公益性地質工作的發展。同時,籠統地提地質事業全面公益化,勢必會影響市場的調節作用,也不利于商業性地質工作的發展。
[1]項懷誠.中國財政體制改革[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1994.
[2]郭小聰.政府經濟職能與宏觀管理[M].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1999.
[3]張卓元.新世紀新階段中國經濟改革[M].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2004.
[4]楊瑞龍.現代企業產權制度[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5.
[5]陳云賢,張孟友.美國金融體系考察研究[M].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2001.
[6]毛如柏,馮之浚.論循環經濟[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3.
[7](美)托馬斯·科漢(ThomasA.Kochan),(美)理查德·施馬倫奇(RichardL.Schmalensee).管理的現在和未來:MIT斯隆管理學院的觀點[M].周建,譯.北京:中國勞動社會保障出版社,2005.
[8]康紫波,董關鵬.聲譽管理:構建可持續發展的資本[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