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 成/孫曉明/柳富田/楊齊青/王小丹
(1.中國地質調查局天津地質調查中心,天津300170;2.中國地質調查局水文地質環境地質調查中心,河北保定071051)
公益性地質調查工作社會化服務形式探索
——以曹妃甸項目為例
方 成1/孫曉明2/柳富田1/楊齊青1/王小丹1
(1.中國地質調查局天津地質調查中心,天津300170;2.中國地質調查局水文地質環境地質調查中心,河北保定071051)
河北曹妃甸濱海地區海岸帶環境地質調查評價項目從需求出發,有效組織實施,“專業”與“服務”結合,優化工作部署。注重成果時效,項目實施中及時總結編制專項成果和階段成果,在第一時間內提供給曹妃甸新區管委會,項目成果成功地應用到曹妃甸區域規劃與建設中。采取“抓現狀、做預測、提建議”的工作策略,使地質調查工作在重大工程建設區為地質資源合理利用、重大工程規劃建設和環境功能區劃調整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積極探索成果表達形式,成功搭建三維可視化地質環境信息服務平臺。探索“供需互動”機制,主動服務的意識始終貫徹項目運行全過程。建立與規劃建設管理部門定期會晤機制,建立供需鏈接的紐帶,搭建“供需交流”平臺。
地質調查;公益性;社會化服務;“供需互動”機制;曹妃甸
黨的“十八大”明確提出要“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構建“美麗中國”。地質調查工作中的資源評價、開發利用建議以及地質環境保護等研究,將作為生態文明建設的有力技術支撐,在社會經濟發展規劃和建設中的服務作用也更加突出。
現階段,需求驅動型對地質調查工作提出了更具體要求:一是調查工作的針對性更強,要瞄準社會的需求;二是成果的時效性和實用性更突出,要先于規劃并應用于建設。“供需交流平臺”可以在地質調查工作為社會服務中發揮重要的樞紐作用,但當前“供需互動”機制建設尚處在探索和實踐中,缺少成熟的運行模式,阻滯了成果社會化服務效果。因此,探索地質調查工作的社會化服務方式,構建“供需互動”機制就顯得尤為重要。
天津地質調查中心等單位在實施“河北曹妃甸濱海地區海岸帶環境地質調查評價”(2008年至今)項目過程中,對公益性地質調查工作如何緊密地為重大工程建設區的規劃與建設提供服務的方式進行了積極探索。
1.1 從需求出發,有效組織實施
曹妃甸新區于2003年開始建設,其規劃區面積1943km2,常駐人口約22萬人,是國家級循環經濟示范區。2006年,曹妃甸新區正式通過國家發改委審批,并逐步納入了國家發展戰略。
特殊的地理環境賦予了曹妃甸“面朝大海有深槽,背靠陸地有淺灘”的獨特優勢,但海岸帶復雜的地質環境也是其開發建設中不可忽視的問題。當地政府認識到曹妃甸新區的科學規劃離不開地質工作的基礎保障,需要全面、系統的地質資料支撐。曹妃甸項目在實施中面臨著兩方面需求:一是科研資金的支持,二是技術力量的支撐。在這些需求驅動下,根據當地政府的積極申請,自2007年起,河北省國土資源廳與中國地質調查局合作開展了曹妃甸濱海地區海岸帶環境地質調查評價工作。項目資金由中國地質調查局和河北省國土資源廳共同投入。天津地質調查中心作為國家公益性隊伍的技術領銜,牽頭組織河北省地勘、海洋隊伍,協同國家各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26家單位組成的一支高素質、高水平的調查研究隊伍。截止至2010年底,項目投入資金4050萬元,其中,中國地質調查局投入資金1900萬元,河北省國土資源廳投入資金2150萬元。
在“部省合作”的良好組織形式下,曹妃甸項目得到了國家、地方等各級政府的強有力支持,項目資金和技術力量得到了有效的保障。
1.2“專業”與“服務”結合,優化工作部署
從專業出發,地質調查工作要遵循地質客觀規律;從服務出發,地質調查工作要滿足地方規劃建設的需求。為了在工作部署中做到這兩方面的有機結合,項目組在設計編寫前就做了大量調研工作。首先通過搜集資料和野外踏勘等,分析區域地質背景,梳理主要地質環境問題。在掌握區域地質條件基礎上,通過與當地國土、規劃、建設等部門的咨詢交流,了解規劃建設中對地質工作的具體需求,尋求結合的切入點。其次再通過與技術專家的咨詢交流,實現兩者的有效結合。為此,項目還專門組織召開了“曹妃甸地區地質環境保障調查評價咨詢會”,邀請業內技術專家和唐山市發改委、財政局、規劃局、環保局、國土局、曹妃甸管委會、京唐港務局、南堡開發區管委會等各級部門共同出謀劃策,進一步征集社會需求,研討工作部署方案。
通過充分調研,項目的工作思路逐漸清晰,明確了研究內容從資源保障和重大工程建設安全保障兩個方面進行整合,并根據規劃建設對成果資料的急需程度,按照輕重緩急的原則進行部署。在這樣的反復交流和反饋過程中,一套完善、有針對性的工作方案逐漸形成。
2.1 注重成果時效,體現服務價值
地質調查工作需要一定的時間周期。因此,項目組十分注重成果的時效性,項目實施中及時總結編制專項成果和階段成果,在第一時間內提供給曹妃甸新區管委會,及時服務于規劃與建設。如項目中取得的地表油田分布、海深和岸線變化等專項調查資料,在《曹妃甸國際生態城總體規劃》編制階段就及時提供給管委會使用,為調整國際生態城區的地面概念規劃提供了地質資料支撐;項目組還向《曹妃甸國際生態城總體規劃》的編制單位——北京清華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及時提供了曹妃甸地區地質環境調查評價的系列成果資料,“其成果為曹妃甸國際生態城的選址提供了直接依據,對進一步的工程建設項目規劃起到重要的參考作用,大大增強了規劃工作的科學性和針對性”,得到了規劃設計等部門的稱贊。項目成果成功地應用到曹妃甸區域規劃與建設中,充分體現出公益性地質調查為社會經濟發展服務的有效價值。
2.2 轉變工作策略,發揮關鍵作用
由于曹妃甸工程建設早于區域性調查項目的啟動,部分區域已經完成了規劃或正在進行建設。面對這一情況,項目組采取“抓現狀、做預測、提建議”的工作策略,使成果的實用性大大提高。
根據面臨的重大地質問題,項目組有針對性地部署開展了“地下水資源開發利用與保護對策研究”、“重點地區工程建設適應性研究”、“地熱能資源開發利用對策研究”、“海岸帶工程地質穩定性研究”、“基于地質環境的風暴潮災害風險區劃研究”、“地質環境功能區劃研究”等專題研究,來滿足規劃建設的具體需求;在調查研究中還引入了地質環境風險區劃理念,向地方政府提出了區域資源開發和地質安全保障對策建議,作為區域規劃調整和工程建設防范的依據。這些成果在曹妃甸國際生態城規劃建設中被積極采納應用,當地規劃建設部門評價該項目成果資料“為規劃布局與建設提供了重要的地質環境基礎依據,為淺層地熱能開發規劃與海洋功能區劃的修編提供了直接依據”。
這種工作策略使地質調查工作在重大工程建設區為地質資源合理利用、重大工程規劃建設和環境功能區劃調整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2.3 豐富成果表達形式,滿足不同層次需求
項目組在成果表達形式上進行了積極探索。如對政府部門關心的資源和環境現狀,采用簡明的圖件、表格和數字形式來表達,突出重點,使政府部門能夠迅速認知和接納成果;面對發改、招商部門等提出的專項需求,以專題報告形式提交,對其關心的問題重點解答;對于規劃建設所需求的詳細地質資料,則以技術報告和圖冊形式提交。通過不同的表達方式,成果滿足了不同部門、不同用途的資料需求,使其更易被管理部門接納,提升了服務效果和水平。
曹妃甸工業區發改局對項目組研發的“曹妃甸地質環境調查評價信息管理系統”表現出極大的興趣,應其要求,該系統于2010年在曹妃甸新區管委會的三維演示大廳安裝調試成功,初步實現了為當地政府提供調查成果資料的信息化服務功能。在曹妃甸新區成功搭建的三維可視化地質環境信息服務平臺,是地質資料信息化管理為當地政府規劃建設及時、有效服務的又一成功案例。
曹妃甸項目依托國土資源管理部門,與需求方不斷溝通和交流,積極主動提供成果資料。隨著項目的深入開展,逐漸形成了供需互動的良好局面,成功搭建起雙方“供需交流”平臺。
3.1 全面貫徹主動服務意識
主動服務的意識始終貫徹項目運行的全過程。項目組首先做到了主動了解和咨詢地方政府需要什么。為了解需求,項目組成員定期主動同曹妃甸新區管委會進行溝通,了解需求信息;在每年立項論證和設計編制階段,主動邀請河北省國土資源廳、曹妃甸新區管委會等部門參加,通過多種方式,力求項目調查研究內容與地方需求準確對接。
項目組還主動提供成果資料,使成果能夠及時被政府部門掌握和采納。政府部門需要的成果圖件、專項報告都在第一時間提供到政府有關部門,作為其決策參考的重要依據,如在項目運行期間編制的20余份階段性成果報告,都及時主動提交給河北省國土資源廳、曹妃甸新區管理委員會及各區縣國土局等部門,供其使用。在2008年底,《曹妃甸地區地質環境保障調查評價階段成果報告(2007-2008年)》編制完成后,中國地質調查局向曹妃甸新區管委會正式移交了階段成果報告。政府部門對項目組主動為地方規劃服務表示感謝,也對公益性地質調查成果有效服務于規劃建設有了深刻認識,促進了曹妃甸項目全面走進政府部門關注的視野。
3.2 建立供需鏈接的紐帶
項目組積極主動的服務意識和詳實的成果資料,引起了廣泛關注,得到了地方政府和相關部門的積極回應。例如,唐山市國土資源局十分重視,專門指定區內各區、縣國土資源局派一名副局長協助項目的實施,為項目施工臨時用地、資料收集、部門協調等方面提供了保障服務,幫助項目組創造良好的外部工作環境,保證了項目的順利實施。再如,河北省國土資源廳和曹妃甸新區管委會共同出函,幫助項目組收集到冀東油田近百份深部地質勘探資料,為建立區域三維地質結構模型、活動斷裂探查評價提供了直接可利用資料;在曹妃甸新區發改局、規劃建設局的協調下,項目組收集到區內近幾年所做的相關規劃、項目論證、工程地質勘察等成果報告或資料150余份;曹妃甸新區管委會還無償劃撥公益性用地,支持項目組建立地面沉降分層標組[1]。在國土資源管理等部門的有力支持下,項目逐漸建立起同當地各級政府部門的良好互動的工作局面。
3.3 建立“供需互動”機制,搭建“供需交流”平臺
項目組十分重視成果資料的時效性和應用性,激發了政府部門的主動性,服務方式從服務者主動轉變到供需雙方互動。
由于多項研究成果被曹妃甸區域規劃所采納,該項工作得到了國土、規劃、建設等部門的認可。在需求的驅動下,曹妃甸新區管委會多次主動向項目組提出地質調查研究資料需求。為了獲得項目組的第一手資料,曹妃甸新區規劃建設局還指定專人跟蹤項目進展,幫助協調項目實施,為項目開展提供良好外部工作環境。2012年,曹妃甸國際生態城管委會專門邀請項目組做區域地熱資源專題報告,為國際生態城地熱資源開發利用規劃提供依據。這種良好互動局面拓寬了項目組與地方政府的交流渠道,使雙方溝通更加順暢。
在需求的驅動下,隨著互動局面的深入,項目組同當地政府相關部門建立了定期“成果匯報與項目協調會”制度。通過這種方式,項目組可以了解到規劃建設的即時需求,政府部門也能及時獲得規劃建設需要的地質資料。通過會商,項目組及時調整局部工作部署來滿足規劃需求,政府部門也幫助項目組協調解決工作中遇到的問題。隨著定期“互動”機制的深入運行,“供需交流”平臺逐漸成型。
2010年,項目組與曹妃甸新區規劃建設局進行商談,討論將項目工作與成果資料納入該局技術支撐的合作事項,雙方商定建立與規劃建設管理部門定期會晤機制。通過這一“供需互動”機制,使地質調查成果資料與規劃建設需求的對接更加緊密,“供需交流”平臺也更加牢固和穩定。
將地質調查成果服務比為“產品”的市場營銷,曹妃甸項目抓住了“消費者”的需求,進行主動“推銷”服務。由于“產品”質量好,服務好,打開了“市場”,刺激了“消費者”的需求,逐漸建立“供銷產業鏈”。這種服務形式在項目實施中還在不斷延續,曹妃甸項目組的“供需互動”模式,對類似地區開展公益性地質調查工作具有借鑒意義。
建設“美麗中國”,對公益性地質調查工作而言,既是機遇,又是挑戰。地質工作者必須不斷提高自身業務素質,提高主動服務意識,才能更有效地為地方規劃建設服務。同時,地質工作者也呼吁在今后工作中,應通過立法等方式來規范地質調查工作的基礎和先行作用。
[1]楊齊青,孫曉明,王小丹,等.構建地質調查資料成果社會化服務機制探討——以曹妃甸區域開發地質環境保障調查評價項目為例[J].中國國土資源經濟,2011,24(10):36-38,53,55-56.
[2]尹延鴻.對河北唐山曹妃甸淺灘大面積填海的思考[J].海洋地質動態,2007,23(3):1-10.
[3]邵毅.地質調查是科學實施江蘇沿海開發戰略的重要前提和基礎[J].中國國土資源經濟,2011,24(7):4-8,54.
[4]孟旭光,強真,郝慶,等.新時期國土規劃的功能定位與編制思路[J].中國國土資源經濟,2011,24(4):29-31,41,55.
[5]張岳明,余際從.赤峰市國土資源調查需求分析[J].中國國土資源經濟,2011,24(5):22-24,54-55.
[6]中國地質調查局公益性地質工作戰略研究組.公益性地質工作定位與發展方向[M].北京:地質出版社,2006.
[7]劉云忠,成金華,陳軍.中國地質工作發展與未來需求分析[J].中國地質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2):28-32.
[8]劉惠君,劉云忠.地質調查立法與相關法律關系分析[J].理論月刊,2010(7):118-120.
Exploring Ways of Socialized Service of Public Geological Exploration Work—Taking Caofeidian Project as an Example
FANG Cheng1, SUN Xiaoming2, LIU Futian1, YANG Qiqing1, WANG Xiaodan1
(1. Tianjin Center, China Geological Survey, Tianjin 300170; 2. Center for Hydrogeology and Environmental Geology Survey, CGS, Baoding, Hebei 071051, China)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project of environmental geological survey and evaluation in the coastal zone of Caofeidian, Hebei province. It points out that this project, based on the requirements, has been organized and implemented effectively. Through the combination of professional technology and service, the work deployment has been optimized. The special and staged achievements were timely summarized and compiled during the implementation of projects, so the achievements have been successfully applied to the regional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of Caofeidian. At the same time, the working tactics, such as “grasping the status quo, making predictions and make suggestions” has made the geological survey work playing an important role in rational use of geological resources, the adjustment of major project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and environmental function zoning. Moreover, geological environment information service platform of three-dimensional visualization was built successfully. The mechanism of “interaction of supply and demand” has been explored; and the consciousness of active service has always been carried out the total process of project operation. While a mechanism of regular meetings with the administrative departments of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has been built, the link between supply and demand, as well as the platform for supply and demand of communication have also been established.
geological survey; the public; the socialization service; interaction of supply and demand mechanism; Caofeidian
F407.1;F062.1
:C
:1672-6995(2013)11-0063-04
2013-07-08
河北曹妃甸濱海地區海岸帶環境地質調查評價(121201112086)
方成(1982-),男,江蘇省東海縣人,工程師,碩士學歷,主要從事海岸帶地區水文地質環境地質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