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刊 評
礦產資源有償使用要用“價格”度量
——再議礦產資源價格
■ 刊 評
價格是供給者和需求者利益的均衡點。礦產資源的供給者是國家,需求者是礦山企業的出資者,也就是礦業資本。二者通過勘查共同形成礦產資源資產,其價值包括了礦產資源凈價值和礦業權價值;它的貨幣表現自然也就是礦產資源價格和礦業權價格。這里要討論的也是這個資源價格。它應當是礦產資源有償使用的度量標準。但是現實是人們并沒有把它看成是價格,總是在稅費制度里打轉轉。其實稅費只是礦產資源有償使用的操作形式,本質還是礦產資源凈價值的實現。為此,必須明確提出,并認真探討礦產資源的價格。
礦產資源是天然形成的,沒有經過人類勞動的過濾,只是因為其有用性、稀缺性和壟斷性,才形成了價格。礦產資源價格應當是礦產品的價格減去抽象化之后的所有應攤成本和平均利潤的剩余。由于礦產資源本身的自然豐度不同,這個“剩余”存在著差異性,進而造成使用上的級差收益。所以礦產資源的價格應當有兩個層次,一是由劣等礦產資源決定的普遍運用的基準價;二是劣等以上礦產資源的級差調節價。
基準價直接同礦產資源價格掛鉤,體現這個“剩余”的最低基準線,再低于它就構不成礦產資源了,或者稱之表外的資源。同時這種從價計收的辦法,也體現了它同銷售收入掛鉤,礦產品價格提高,礦產資源所有者也能分享。
級差調節價直接同礦產品的超額利潤掛鉤,體現了礦產品實際銷售之后所取得的更多利潤(扣除政策成本、利潤之后的剩余),主要是由礦產資源的自然豐度形成的。當然也有資本、勞動和經營者的貢獻,所以對超額利潤應與礦山企業分成,各得其所。
所謂掛鉤,就是上述兩種價格各占所依附條件的比例:
礦產資源基準價=礦產品銷售收入×基準價影響系數;
礦產資源調節價=礦產品超額利潤×調節價影響系數。
兩個系數可以用百分數表示,其數值可根據礦產資源的稀缺程度、供求狀況、資源政策而定,但要相對穩定。
顯然,這樣的價格不是礦產資源供給者和需求者在市場上競爭的結果。這是由礦產資源作為生產要素的特殊性決定的。第一,它具有隱蔽性,在資源和資本開始結合時,礦產資源的具體數量和質量是未知數,尚不構成資產,無法議論價格;第二,礦產資源所有權是國家壟斷,適合于由國家定價,使用者自愿接受;第三,礦產資源中有些礦產,對國家具有戰略性和安全意義,國家是可以用政策加以干預的,因此礦產資源的價格由國家定價是可以接受的,也是合適的。但是在市場經濟體制下,這種定價,必須充分考慮它的稀缺程度、供求關系、環境損害成本等因素。特別是作為稀缺的生產要素,一定要基本反映雙方的利潤均衡點,以維護作為全民所有的國家的權益。同時這個均衡點也體現了這個要素對礦產品價值形成所作的貢獻。而這個貢獻通過成本(礦產資源取得成本)傳導給企業,可以把國家對礦產資源的節約和合理利用,變成企業為追求自身利益的自覺行動。
總之,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建立并運用礦產資源價格意義重大。它既可以維護國家的權益,又可以體現市場競爭的公平性和公正性,并能有效地促進礦產資源的節約和合理利用。建議提高認識,開展可行性研究,并盡快付諸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