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希凱
對市場在礦產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的思考
■ 王希凱
我國的經濟發展還有很大潛力,如果能夠認真落實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現有潛力可以形成經濟發展的強大推動力。這種潛力和推動力,在礦產資源的管理中同樣是存在的。市場在礦產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體現在三個方面:(1)市場配置可以推動礦產資源經濟更有效率;(2)市場配置可以推動礦產資源經濟運行更加公平;(3)市場配置可以推動礦產資源經濟更可持續發展。
市場配置;決定性作用;礦產資源;效率;公平;十八屆三中全會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指出:“經濟體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點,核心問題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這是我國三十年來經濟發展最重要的經濟總結,也是今后深化經濟體制改革最明確的方向。市場經濟就是以市場機制為基礎來配置社會資源的經濟運行方式,它由供求、價格、競爭三要素構成:社會供給和社會需求是市場的基本要素;價格是市場機制的核心要素,是聯系供求雙方的利益紐帶;競爭是市場發揮作用的重要條件,是買方、賣方和買賣雙方圍繞價格和質量進行的較量。三要素相互聯系、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共同發揮出合理配置社會資源的功能。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正是這個功能,把我國發展成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而當前經濟社會發展存在的一些問題,很大程度上與這個功能沒有充分發揮好有關。這從另一個角度也說明,我國的經濟發展還有很大潛力,如果能夠認真落實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現有潛力可以形成經濟發展的強大推動力。這種潛力和推動力,在礦產資源的管理中同樣是存在的。
為了充分發揮市場配置社會資源的功能,十八屆三中全會進一步指出:“要緊緊圍繞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堅持和完善基本經濟制度,加快完善現代市場體系、宏觀調控體系、開放型經濟體系,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推動經濟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發展。”這三個“更”正是市場配置資源所要達到的最終目標。用這三個“更”來思考礦產資源的市場配置功能,可以有助于具體落實市場的決定性作用。
所謂礦產資源經濟效率應當包括兩個方面:①通過市場配置找到的礦產資源,可以獲得及時開發利用,不會形成“呆”礦,正像大慶油田總經理王永春說的“沒有效益的儲量,一噸不要”;開發的礦產資源可以適銷對路,不會形成產成品的積壓。這個效益非常重要,因為一旦找出的礦不能開發,開發的礦賣不出去,將會造成大量的資金積壓,企業要承擔大量利息,長期積壓,將會導致企業的破產。這對企業是巨大的壓力。正是這種壓力,形成倒逼機制,讓其通過市場配置,能夠有效地規避。②在市場配置資源中,通過價格和質量的競爭,可以使企業的生產要素使用效率最大化,進而使整體社會資源得到最優化的配置。比如通過招、拍、掛出讓的礦業權,價高者得之。而高價得到礦業權的那個企業,還要在高價付出的基礎上,力爭利潤最大化。這就必須提高自己的生產經營能力,通過先進的技術和管理,最有效地使用生產要素。如果礦產資源都能或大部分能被這樣的企業所利用,那么在優勝劣汰機制作用下,礦產資源的整體利用效率就會大大提高。
對照這些要求來檢查當前礦產資源配置效率,實在是不能令人滿意。從已經探明的礦產資源來看,媒體充斥著業績報道,但多數是只講實物數量,諸如探明多少礦產資源、提供多少礦產資源產地、獲得多少潛在價值等;至于其中有多少可供開發利用的,從來沒有提及。這里就潛伏著一個重要問題,在這些已經探明的礦產資源中,有相當一部分是政府配置、政府出資形成的。由于他們是收支兩條線的事業找礦體制,對投資項目,他們當年可以將投入核銷;對投入成功項目,如果出讓不出去,可以轉為“政府儲備”。所以在任何情況下,他們都不會感到壓力,可是他們所占有和動用的社會資源,卻是低效率的。
公平是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主要體現,而礦產資源配置和運行的公平,是整體社會公平的重要組成。對這種公平,在礦產資源配置中主要表現在兩大方面:一是從礦產資源供給方面來說,是取得機會的公平;二是從礦產資源需求方面來說,是市場競爭規則的公平。在這兩大方面公平、公正的基礎上,通過市場在礦產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讓那些優秀的有競爭實力的企業能夠得到礦產資源,進而使礦產資源得到優化利用。
關于機會的公平,主要是指初始找礦區塊的取得,實行登記在先的原則。所謂“公益先行,商業跟進”,就體現了這個原則。轉讓的礦業權,通過市場競爭進行交易,也體現了這個原則,其中政府轉讓礦業權,實行招、拍、掛,也是順應這個原則。在初始找礦中,對那些有明顯級差收益的找礦區塊,如果多家爭搶,也可以實行競標授予。用這些原則來檢查我國礦業權的出讓和轉讓,顯然還存在一些問題,應當逐步改進。首先,在初始找礦區塊的取得上,有的礦種還沒有全面放開,只準特定的大型國有企業進入;有的則實行兩種待遇,對政府出資的,實現無償登記制度;對社會資金出資的,實現有償競標。這就造成礦業權市場主體一開始就在不公平的起點上競爭。其次,在礦業權轉讓上,有相當一部分各級政府掌控的礦業權,通過審批和協議,專門授予特定的國有企業,而且在收取價款上也給很多優惠,使礦產品市場上的成本競爭也處于不公平的狀態。
關于規則的不公,主要是指商業性找礦的市場主體,本來應當有統一的進入資格和核算制度。比如出資找礦、開礦的主體,不管資金、資本來自何方,必須是企業,實行資本金核算制度;從事地質勘查技術勞務主體,在財稅制度上、會計核算制度上,必須有統一規范的要求,不能各行其是。但是當前在這些問題上存在諸多不公。首先,在找礦主體上,各級政府和事業單位,對商業找礦出資不是通過企業運作,而是通過事業運作,投入的資金,納入當年的支出預算,年末核銷;礦業權出讓收入,納入當年的收入預算。總體說沒有作為投資來管理。而企業找礦,則完全是作為投資來管理的,分別通過資本化和費用化,納入企業全成本,支出和收入相互對應,自主經營、自負盈虧。顯然讓這樣的兩個主體在一個市場競爭,而競爭又主要是成本的競爭,其失敗者必然是企業。其次,在勘查技術勞務主體上,有全額預算的事業單位,有只給基數的企業化事業單位,也有全部自負盈虧的企業。他們在同一個市場競爭,也是不公平的。事業單位要求政府提高補貼標準、加大人才培養、補貼設備更新投資,則會進一步造成市場主體在生產要素取得上的不公平。總之,政府干預越多、不公越多。只有市場配置資源,才能體現更加公平。
市場配置資源主要是通過市場形成的價格機制實現的。因為價格在市場中具有使經濟體系達到均衡的機理和調節功能,市場中的供給、需求和價格是相互作用的。供求的數量對比決定了價格的高低及其變化,反過來,價格的變化又使供求數量發生變動。在供不應求時,較高的價格總是引導供應者增加供給,消費者減少需求,直到供應的數量與需求的數量相等;在供過于求時,較低的價格總是引導供應者減少供給,消費者增加需求,直到供求的數量相等。可見,這種逆向均衡調節,有助于經濟的均衡發展。礦產資源的配置,如果真正要通過市場及其價格進行調節,必將有助于在使用上保持可持續性。此外,企業資金在生產和再生產中的循環機制,也可保證地質找礦和礦產開發投入的可持續。但是當前在我國礦產資源的經濟中,這兩方面都存在一些問題。
價格對礦產資源使用上的均衡調節,只適用市場形成的價格,可是當前有相當一部分礦業權是由政府定價、政府提供的。其中有些根本不受供求的影響,完全出于領導業績或增加當地GDP的需求。比如有些地方領導試圖在他的任期內把所有資源家底都摸清楚,進而將能利用的都利用起來,以實現他所制定的發展目標。這種做法必然影響資源利用的可持續性。同時政府出資找礦也具有很強的階段性,加上實行事業機制核算,不能形成資金運作上的良性循環,也必然導致不可持續性。
現實的資源收益和資本收益的失衡,也是礦產資源供給不可持續的重要成因。這種失衡主要是指,作為礦產資源資產內在價值的兩個組成部分,即礦產資源價值和礦業權價值,在利益分配上遠離了均衡點,導致了大量的礦產資源所有權的權益被勘查資本或礦業資本擠占了。這種情況的具體形成過程是:當礦業權價格由市場形成時,人們評估的是作為礦產資源資產的總體價格,再扣除應當繳納的礦產資源補償費(代表礦產資源價格),即為礦業權價款。而當前礦產資源補償費實際繳納額很少,只占礦產品銷售收入的0.6%,與礦業權價款的比例也只能是1:10左右。可在組成礦產資源資產中,相對比較稀缺的不是勘查資本,而是天然形成的礦產資源。如果二者的利益分配通過資源價格分割,那么它的均衡點肯定不是1:10(資源權益比資本權益),而很可能是5:5。因為市場形成的價格,是供給者和需求者的利益均衡點。這就是資源權益被資本權益所擠占的成因所在。對此,勘查資本的出資者看到了、地方政府也看到了,并形成了地方政府壟斷初始探礦權或探礦區塊的主要誘因。他們經過少量工作,有的不經工作,便設置了若干探礦權,競標出讓,獲取了大量價款。這樣做必然助長急功近利,因為資源收益是先使用,后收款(礦產品銷售之后收),而礦業權是先收款,后使用。如果用礦業權價款替代資源收益,必然形成事實上的“賣資源”,即把幾十年之后才開采的資源權益,提前一次性給收上來了,企業也難以承受。特別是這種短期行為也嚴重影響了礦產資源的可持續發展,并排斥市場對初始礦業權和找礦區塊的配置。而初始找礦區塊的市場配置直接關系到市場在礦產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
綜上所述,在礦產資源配置上取得的經驗和存在的諸多問題,集中體現了政府和市場的關系。這種關系在油氣勘查中問題并不大,主要是固體礦產的商業性勘查,地方政府干預太多。近幾年,有50%以上的商業性礦產勘查投資是各級政府直接出資的,而其配置自然也是由政府來決定的。這一點與其他產業比較相當突出。使人感到在固體礦產商業性勘查中,計劃經濟模式的影響,至今沒有完全消除。計劃經濟是中央政府拿錢找礦,無償向企業提供可供開采的礦產資源,現在是地方政府拿錢找礦,有償出讓礦業權。差別只在一個無償,一個有償。具體從事找礦作業的還是原有的事業性質的地勘單位。他們基本處于勞務承包的地位,不可能對地質成果的優劣負責。這也就造成了政府出資找礦這塊,缺少經營礦業權的主體,進而必將影響地質找礦的效率。從長遠看,在商業性找礦中,如此多的政府直接出資,不僅影響市場在礦產資源配置中決定性作用的發揮,也難以實現可持續發展。因為政府出資找礦,大多具有階段性,而且它也沒有內在的資金循環機制,特別是它對商業性社會資金找礦,具有明顯的擠出效應。所以對這種找礦模式,在深入貫徹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中,應當重點加以探討。同時也必須說明,這里不是排斥政府對商業性找礦的投資,而是排斥運用事業體制和機制從事商業性找礦。如果政府出資辦企業,企業從事商業性找礦,是無可非議的。
[1]本報評論員.在新的起點上全面深化改革[N].經濟日報,2013-11-14(01).
[2]本報評論員.深化經濟體制改革 發揮市場決定性作用[N].金融時報,2013-11-14(01).
[3]方家喜中國進入改革新階段[N].經濟參考報,2013-11-13(01).
[4]王宇,安蓓,李延霞.關鍵領域的關鍵突破[N].新華每日電訊,2013-11-15(01).
[5]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Thinking over the Decisive Role of Market in Mineral Resource Allocation
WANG Xikai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 has great potential, which can become a powerful driving force for economic development, if the decisive role of market in the allocation of resources can be seriously implemented. This paper mainly introduces the aspects that the market plays a decisive role in mineral resource allocation, that is, market allocation can not only promote the mineral resource economy more efficient and mor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but also can propel mineral resources of economic operation more equitable.
market allocation; decisive role; mineral resources; efficiency; justice; the third plenary session of 18th Central Committee
F407.1
A
1672-6995(2013)12-0015-03
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
2013-12-06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下稱《決定》)。全會指出:“經濟體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點,核心問題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從“基礎”到“決定”,兩個字之變,意義卻十分重大。這是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內涵“質”的提升,是思想解放的重大突破,也是《決定》最大的亮點和重大理論創新。市場配置可以推動礦產資源經濟更有效率,市場配置可以推動礦產資源經濟運行更加公平,市場配置可以推動礦產資源經濟更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