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玉勤 (霍州煤電集團總醫院,山西 臨汾 031412)
糖尿病(DM)是由機體胰島素不足而引起的,以血糖增高為主要特征[1]并伴有脂肪、水、蛋白質以及電解質紊亂的代謝性、終身性疾病。有研究證實[2],DM患者對疾病的認知程度越高,行為方式越規范,自我保健越科學,預后越好,生活質量越高。但我國目前DM患者尤其是老年患者普遍缺乏疾病相關預防、控制、保健等知識,由此導致了各種急、慢性并發癥的發生。因此,對DM患者實施有效的健康教育,顯得尤為重要。本文就我院240例DM患者的健康教育情況進行回顧分析,旨在探討健康教育在DM護理中應用方法及效果,現將護理體會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本次研究選擇的對象共240例,均符合1999年WHO的DM診斷標準[3],排除DM及其并發癥外的其他嚴重器質性疾病者。男145例,女103例;年齡33~89歲,平均(56.2±11.4)歲。病程1~30年,平均(12.8±4.5)年。文化程度:小學及以下121例,初中92例,高中及以上35例。所有對象對試驗均知情同意。將240例患者按干預組和對照組各120例劃分,兩組在一般情況上無明顯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健康教育方法:對照組給予常規藥物治療和常規內科護理;干預組在對照組基礎上綜合考慮患者的文化背景、經濟情況、疾病認知程度、態度、病情等因素給予針對性、個體化的健康教育指導,包括定期培訓、針對性教育。社區定點咨詢服務、示范性教育等方式。
1.3 觀察指標:6個月為一個觀察期。①記錄兩組患者實施健康教育前后的空腹血糖(FBG)及餐后2 h血糖(2 hPBG),觀察患者對糖尿病知識的掌握程度;②應用生活質量測評表(QOL)[4]評價兩組患者護理干預前后的生活質量。評價內容包括日常生活能力(13項)、抑郁心理狀況(8項)、社會活動情況(7項)、焦慮心理癥狀(7項)四個方面。問題采用4級評分制,1分最好,4分最差,患者最終分數越高,代表其生活質量越差。
1.4 統計學處理:應用SPSS 13.0統計軟件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結果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健康教育前后FBG、2 hPBG比較:6個月后,兩組患者的FBG、2 hPBG較實施前均明顯下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或P<0.01);干預組FBG、2 hPBG較對照組下降幅度明顯,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健康教育前后FBG、2 hPBG比較(±s)

表1 兩組患者健康教育前后FBG、2 hPBG比較(±s)
注:與組內健康教育前比較,①P<0.05;與組內健康教育前比較,②P<0.01;與對照組健康教育后比較,③P<0.05
2.2 兩組患者對糖尿病知識的掌握程度比較:6個月后,干預組患者對糖尿病知識的掌握程度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或P<0.01),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對糖尿病知識的掌握程度比較[例(%)]
2.3 兩組患者健康教育前后QOL評分比較:6個月后,干預組患者QOL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健康教育前后QOL評分比較(分±s)

表3 兩組患者健康教育前后QOL評分比較(分±s)
注:與組內健康教育比較,①P<0.05;與組內健康教育比較,②P<0.01;與對照組健康教育后比較,③P<0.05
3.1 正確飲食:向患者及其家屬說明飲食治療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強調不合理飲食的危害性。針對患者的性別、年齡、身高、體重、血糖值、飲食習慣等擬定合適的飲食清單,指導患者科學、規律進食,提倡低糖、低鹽、低煙、低油、低脂[5]。多食含鉀、鈣、維生素C等微量元素和礦物質的新鮮蔬果、魚類等,輔以適量運動,家人應加強對患者正確飲食習慣培養的指導、監督與鼓勵。
3.2 合理用藥:告知患者及其家屬常規降血糖藥物的種類和相關作用,強調嚴格按醫囑用藥的重要性與不遵醫囑用藥的危害,叮嚀患者勿盲從別人,隨意換藥[6]。同時向患者及其家屬講解服藥期間可能產生的不良反應,尤其是低血糖的早期癥狀。指導患者及其家屬胰島素皮下注射的正確方法,提醒相關注意事項。
3.3 監測血糖:說明定時測量血糖值的意義,指導患者正確使用血糖儀,以便患者及時掌握自身的血糖情況,詢問醫生后適時調節用藥的種類、劑量、時間與合理控制飲食,防止病情進展或惡化。
3.4 運動鍛煉:規律的、適量的、有效的體育運動可增加患者胰島素的敏感性[7,8],減輕心理焦慮、抑郁等癥狀,提高生活質量。綜合考慮到患者的性別、年齡、病情、體力等各個方面,制定出針對性的鍛煉計劃,鍛煉強度以無感覺疲憊為宜。家人要鼓勵、監督患者堅持鍛煉。
3.5 心理干預:調查發現,大多數糖尿病患者由于長期患病,面臨較大的經濟、精神壓力,伴有不同程度的焦慮、抑郁、自卑等心理[9-10],故依據患者心理狀態,實施有效的心理干預十分重要。護理人員應耐心、溫和地向患者講解糖尿病的預防、控制、保健知識,消除患者的抵抗心理,樹立疾病治愈信心,保持樂觀、積極的心態,提高治療依從性。
3.6 定期隨訪:醫護人員每個月隨訪1次,隨訪方式包括門診、家庭、電話等,并填寫隨訪情況表,指導患者正確飲食、用藥、鍛煉與復診。
[1] 李艷紅,單 巖,李景麗.糖尿病健康教育研究現狀[J]. 護理管理雜志,2009,09(9):1007.
[2] 姜淑琴.在社區進行糖尿病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的新策略[J]. 中國全科醫學,2009,12(16):462.
[3] 王亞玲.開展社區糖尿病健康教育的體會[J].臨床和實驗醫學雜志,2010,09(12):216.
[4] 蔣瓊仙,包麗芬.采取綜合方式行糖尿病健康教育的效果研究[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09,25(19):1672.
[5] 張海鷹.糖尿病健康教育在糖尿病治療中應用的效果觀察[J]. 實用臨床醫學,2010,11(1):335.
[6] 鞠昌萍,孫子林,金 暉,等.不同健康教育模式對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水平的影響[J].護士進修雜志,2008,23(23):1002.
[7] 付阿丹,魯桂鳴,楊 靜,等.糖尿病健康教育路徑的臨床應用效果評價[J].中國全科醫學,2011,14(28):235.
[8] 高 瑾,韓秋菊.糖尿病健康教育的研究進展[J].中國慢性病預防與控制,2008,16(2):1007.
[9] 劉建菊.糖尿病低血糖30例應急處理及護理體會[J].吉林醫學,2011,(8):1914.
[10] 楊子芹.老年糖尿病低血糖癥患者的護理體會[J].吉林醫學,2011,(30):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