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勇,趙計林,胡小蓓,李貴鳳(南京大學醫學院附屬口腔醫院正畸科,江蘇南京210008)
偏頜畸形伴下頜后縮是口腔正畸臨床中的常見疾病和疑難病。臨床研究認為,上下牙弓寬度不調是導致偏頜畸形發生、發展的重要因素[1]。上、下牙弓后牙段的寬度不調造成一個或多個牙齒的正鎖牙合關系,這不僅降低了咀嚼功能,阻礙了下頜骨正常運動和發育,而且是引起患者面部不對稱的主要病因[2]。對于生長高峰期的青少年患者,矯治這種不良的咬合會有助于上下頜骨的正常發育,改善面部偏斜[3]。以往對于此種錯牙合主要采用誘導下頜前伸的方法,但是由于其無法使上下頜牙弓建立良好的咬合關系,并且有會產生較為明顯的垂直向控制失敗的風險,不利于下頜后縮狀況的解決[4]。為此,我科設計了活動式上頜牙弓縮弓器,并且配合固定矯治器及輕力頜間牽引,既快速協調了上下牙弓寬度,又避免了垂直向控制失敗的風險。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本組患者共8例,其中男3例,女5例,年齡11.4~13.2歲患者。皆為上下頜牙弓寬度不調同時伴有后牙鎖。1/3高度和下頜平面皆在正常范圍內。
1.2 上頜后牙縮弓器設計:上頜牙弓縮弓器設計思路來源于上頜菱形簧擴弓器。其結構特點是將菱形簧反向彎制,制作時根據錯牙合牙齒位置放置菱形簧,對于不需要移動的牙齒適當增強其支抗設計。對于后牙高度不足者,制作時可選擇性增加雙側后牙區功能型牙合墊。本裝置設計簡潔,固位力主要來源于箭頭卡和間隙卡。
1.3 適應證:上頜牙弓縮弓器適應于上下頜牙弓頜間寬度不調,上頜牙弓寬度過大、下頜牙弓寬度正常或縮窄患者,臨床可表現為單側或雙側后牙正鎖牙合。此外對于骨性Ⅱ類、骨性Ⅲ錯牙合畸形牙弓寬度不調、需正頜手術的患者,術前正畸縮窄上牙弓可簡化手術模式。
1.4 治療過程:先將縮弓器在上牙列就位,調整卡環方向,保證本裝置固位力。調磨牙合墊高度,確保上下后牙均勻接觸,墊高度約為2 mm。激活菱形簧,力值約為200 g,每月復診加力1次。與此同時,粘接下頜固定矯治器,盡早使用方絲豎直下頜后牙。當上下后牙鎖牙合關系解除后,上頜牙弓即可開始固定矯治。
所有病例的后牙寬度不調均得到矯正,療程為2~4個月。由于本裝置具有可靠的支抗設計和垂直向控制,避免了錯位牙齒的伸長和對側牙齒的支抗喪失。詳見圖1~圖4,表1。
①矢狀方向上,SNA增加(0.7±0.9)°,SNB增大(2.4±1.7)°,ANB減少(1.7±0.9)°,頜骨前后向不協調減輕;前牙覆蓋減少(3.8±1.0)mm。②垂直方向上,MP-FH增加(1.1±2.6)°,矯治前后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③術后上下頜中線均與面中線對齊
患者,男,12歲,頦部右偏,14與44正鎖,24、25、26與34、35、36正鎖(見圖1),下牙弓形態基本正常,雙側磨牙遠中關系。全景片示,下頜體部及下頜升支未見異常。
矯正前,設計上頜后牙段縮弓器,16、26設計箭頭卡固位,其余牙齒設計間隙卡固位,彎制反向菱形簧,自凝塑料制作基托(見圖2)。每4周復診1次,每次加力約200 g。4次復診后后牙解除了正鎖牙合關系;之后進行全面固定正畸治療,配合輕力II類牽引,調整磨牙關系為中性關系(見圖3)。矯正前后,患者上下牙弓橫向關系和矢狀關系均得到了改善,面部偏斜得到解決(見圖4)。

圖1 矯正前頭顱側位片
4.1 矯正上下牙弓橫向不調方法
4.1.1 交互牽引法[5]:缺點是①其垂直分力極易導致患側上下后牙伸長,引起偏牙合加重和下頜骨順時針旋轉效應;②不當的交互牽引可能引發顳下頜關節疾病;③其頰舌向分力會造成下磨牙頰傾的不良反應。
4.1.2 種植支抗法[6]:缺點是:①生長發育期患者,骨質不夠致密常導致種植釘脫落;②有創傷,可能給患者帶來更多心理壓力。

圖2 矯正前正位片

圖3 矯正后頭顱側位片

圖4 矯正后正位片
4.1.3 快速縮弓螺旋器[7]:①矯治力量大,會增加正畸治療風險。②快速縮弓機理尚未闡明。
4.2 上頜后牙活動式縮弓矯治器優點:①矯治力量輕柔:每次加力力值為200 g,由多數后牙承擔,每4周加力1次,不會造成牙周膜的玻璃樣變和支抗失控。②支抗設計可靠,設計時充分增加支抗牙齒數目,以保證支抗牙齒穩定。③矯治器主要依據頜骨的可塑性,矯治力量適中,不會造成牙槽骨的破壞性吸收,因此更加安全可靠。④矯治過程沒有明顯的垂直向分力,充分保證后牙高度不受影響,維持和恢復患者良好的生長型。⑤對于由于后牙寬度不調引起的下頜功能性偏斜,經過后續的固定正畸治療可取得令人滿意療效。⑥對于下頜平面角較高患者,亦可取得較好的面型改善。
[1] Jan E.Kronmiller.Development of Asymmetries[J].Semin Orthod,1998,4(3):134.
[2] McNamara,Peterson JE Jr,Alexander RG.Three-dimensional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Class II malocclusion in the mixed dentition[J].Semin Orthod,1996,2(2):114.
[3] Charles J.Burstone.Diagnosis and Treatment Planning of Patients With Asymmetries[J].Semin Orthod,1998,4(3):153.
[4] Hans Pancherz.The Effects,Limitations,and Long-Term Dentofacial Adaptations to Treatment With the Herbst Apphance[J].Semin Orthod,1997,3(4):232.
[5] Lim KF.Correction of posterior single-tooth crossbite[J].J Clin Orthod,1996,30(5):276.
[6] Jason B.Cope.Temporary Anchorage Devices in Orthodontics:A Paradigm Shift[J].Semin Orthod,2005,11:3.
[7] 段銀鐘.快速縮小上頜牙弓的新嘗試[J].第四軍醫大學學報,1999:S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