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邱永崢30日,多個渠道證實,以色列29日夜間突然出動大量戰機,突襲敘利亞與黎巴嫩交界處的一處目標。這一行動意味著持續近兩年的敘利亞動蕩與內戰性質將發生根本性變化,國際社會關注此舉是否真會引爆中東地區的“潘多拉魔盒”。《環球時報》記者此前多次赴敘利亞深入采訪,六次往返此次遭以色列空軍打擊的敘利亞-黎巴嫩接壤地區,目睹過敘軍在那里部署的大量遠程導彈和化學武器倉庫。30日,一名西方外交官和3個中東地區的安全消息渠道均證實,12架以軍戰機29日夜襲擊了敘利亞-黎巴嫩邊境地區敘利亞一側的一個“神秘目標”。而黎巴嫩軍方30日報道說,29日夜間有大量以色列戰機出現在黎敘邊境上空,這些戰機至少分為3個批次對一處目標實施空襲。這名駐黎巴嫩的西方外交官十分肯定地說:“一個敘利亞的目標被摧毀。”稍早前,以色列副總理夏洛姆曾經公開表示,以色列國防軍會在兩種情況下對敘利亞實施軍事打擊:一是化學武器失控;二是戰略遠程導彈落入極端勢力之手,比如說伊朗支持的黎巴嫩真主黨民兵手中。法新社30日稱,以色列當天空襲的是一個“敘利亞車隊”,具體情況不明。然而,《環球時報》記者曾六次往返黎巴嫩敘利亞邊境地區,親眼目睹過敘軍在該地區密集部署的地對空和地對地導彈,更為重要的是,敘軍在該地區還有一個秘密的化學武器倉庫,而這一敏感地區距離黎巴嫩真主黨民兵完全控制的貝卡谷地的行車距離不過30分鐘。因此,一旦以色列懷疑敘軍用車隊向真主黨民兵移交“遠程常規武器”或者“化學武器”,那么以色列軍隊必然會采取軍事行動。以色列國防部30日表示:“我們不好對此報道進行評論。”以色列駐華大使館新聞發言人潘立文30日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電話采訪時表示:“我現在還沒有國內來的消息,這些都是媒體報道,他們引用的也是一些不具名的消息源,我現在對這事沒有任何評論。”▲
環球時報2013-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