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靖宇縣特產管理辦公室 邢云燕
吉林省區域經濟發展的差距研究
吉林省靖宇縣特產管理辦公室 邢云燕
本文把吉林省區域經濟分為東部、中部和西部三個經濟區域,分別對國內生產總值(GDP)、人均GDP水平、財政收入、教育水平、固定資產投入等指標進行對比分析,呈現出中部地區經濟高于東部、西部的狀況,據此分析并提出了縮小吉林省區域經濟差距的對策建議。
吉林省 區域經濟 發展差距
東北老工業基地是新中國工業的搖籃,曾經在全國的經濟發展中占有重要地位。然而,自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20世紀90年代,隨著東南沿海地區的經濟快速崛起,東北地區的工業因為技術老化,體制、結構矛盾突出,發展緩慢,擴大了與發達地區的距離。近幾年來,由于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戰略的實施,吉林省經濟得以快速發展,總體經濟實力得以增強。但是,吉林省各地市的經濟發展實力、發展水平還很不平衡,還存在著很大的差距,因此,按照科學發展觀的總體要求,找出吉林省經濟發展的差距,對于促進吉林省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有極大的現實價值。
吉林省位于中國東北地區的中部,2012年末GDP達到11937.82億元,占全國的2.31%。現轄1個副省級市、7個地級市、延邊朝鮮族自治州和長白山管委會、60個縣(市、區)。從本文研究的區域經濟視角可以把吉林省分為東部(延邊、白山、通化)、中部(長春、吉林、四平、遼源)和西部(松原、白城)三個經濟區域(表1)。

表1 吉林省區域劃分
2011年,吉林全省GDP為11607億元,而中部地區的GDP增幅為20.9%,占全省GDP的比重高達66.7%,為7747億元。相比之下,東部、西部GDP的總和則僅占全省GDP的35.0%。其中東部為1970億元,所占比重為48.7%;西部為1890億元,所占比重為16.3%(表2)。
計算人均GDP公式是國內生產總值與年平均人數之比,它可以反映區域在一定時期內提供的人均產品和勞務的總和,同時,也是區域經濟可比較的最主要指標。2011年吉林省的人均GDP為42265元,而東部地區為33427元,比中部地區少13078元;中部地區為46505元,比全省的人均GDP高出3240元;西部地區為38460元,比中部地區少8045元。從以上三個區域分析來看,中部地區的人均GDP高于東部、西部;而就東部、西部相比較,人均GDP也同樣存在著西部高、東部低的差距。
從財政收入來比較,2011年,吉林省的財政收入為645.9億元,其中高達69.3%的收入來自中部地區。而東部、西部的財政收入分別為132.5億元、66.1億元,占比分別為20.5%、10.2%,需要指出的是西部松原市2011年GDP總量為1360億元,僅次于長春和吉林,而財政收入只有41.5億元,低于通化的45.1億元和延邊的53.5億元,因此,松原市地方政府財政政策的運用亟待改進。

表2 吉林省東、中、西部GDP、人均GDP及財政收入的比較
2011年,吉林全省的固定資產投資總額為72266494萬元,其中,中部地區為46765824萬元,占全省比重為64.7%;而東部地區為14441610萬元,占全省比重為20.0%;西部地區為11059077萬元,占全省比重為15.3%,從中可以看出吉林省東部、中部以及西部三個區域固定資產投資的差距是非常大的,投資的不足而導致發展資金受到制約,進一步拉大了區域經濟的差距。
從目前吉林省高校分布情況來看,絕大部分高校都集中在長春和吉林,比如,長春和吉林就集中了吉林大學、長春大學、長春師范學院、東北師范大學、長春工業大學等24所大學中的絕大部分,為中部區域經濟發展提供了人才支撐。本文以有利于促進區域經濟發展的職業教育——中等職業學校來展開分析。2011年,吉林省全省在校學生數為265952人,其中東部在校學生數為46463人,占全省比重為17.5%;中部在校學生數為201193人,占全省比重為75.7%;西部在校學生數為18296人,占全省比重為6.8%。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中等職業教育主要擔負的任務是培養與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要求相適應,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具有綜合職業能力,在生產、服務一線工作的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能型人才。中職學生畢業后,除了少部分升入高一級學校外,絕大部分要參加工作,其中最大的特點就是中職學生的本地化工作,因此,中等職業教育能夠為企業增添急需的技術操作員工。在吉林省中職教育中,中部地區中職學生的在校人數為201193人,占到了全省的75.7%,而東部和西部加起來也不過只有24.3%的占比,企業最基礎的技術人才的不足極大地制約了企業的健康發展,要想這些地區經濟能夠趕上或者超過中部發達地區是不可能的事情。
由于篇幅所限,本文對區域經濟發展差距只是選取了其中幾個關鍵的指標進行了比較。其實,區域城市的發展環境、基礎設施、外商的投資、對外貿易、產業結構、居民收入、居民消費水平、能源消費狀況等都是影響區域經濟發展的指標因素。除此之外,還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分析區域經濟差距的現實原因:
(1)區域間的自然條件及因此所形成的原有經濟基礎的差異;
(2)產業結構存在的差異;
(3)人的思想觀念及文化底蘊方面的差異;
(4)區域間優惠政策的差異;
(5)先發展起來的中部地區對鄰近地區產生輻射作用的“發展極”尚未形成;
(6)地方政府行為方式的差異以及領導人的政策水平;
(7)資金投入及信息資源利用上的差異;
(8)不完善的基礎設施削弱了東部和西部的發展能力。
這些差距導致本來人才就顯得不足的東部和西部留不住人才,造成大量人口,特別是高素質人口外流,使得區域經濟水平更加難以提高。
按照國家頒發的《中國圖們江區域合作開發規劃綱要》來看,“長吉圖”區域的未來發展目標和重心是要將該區域建設成我國延邊開發、開放的重要區域,并將該區域建設成為我國向東北亞開放的重要門戶,此門戶的開放必將對吉林省的經濟乃至東三省的經濟起到關鍵性的作用,而且也會作為東北亞經濟技術合作的重要平臺。預計到2020年,“長吉圖”區域經濟總量會是現在的2倍以上,前景將不容小視,該區域也將會被建設成為東北重要的現代化農業示范基地、新型工業基地、科技創新基地、人才儲備基地、現代化物流產業基地和東北亞國際商務服務基地。
延邊位于東北東部經濟帶,南北向與遼寧、黑龍江兩省的東北地區相連;與俄、朝的港口遠東腹地和西伯利亞群緊密相連,與此同時,圖們江是我國內陸進入日本海最近的水上通道;良好的區位條件具有重大戰略意義,為“長吉圖”地區產業發展提供重要支持,在不久的將來,“長吉圖”先導區會為探索延邊開放以及縮小東部與中部區域經濟差距做出新貢獻。
樹立長白山地區的區域品牌形象,提高產業競爭優勢和區域競爭力,發展長白山地區生態環保效益型經濟,開發生態和綠色產品,提高人們的生活品質,促進長白山區域經濟發展和長吉圖先導區的建設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應當在政府的主導下,創建長白山地區自己的標識,像中國免檢產品標識一樣,長白山地區出產的各種特色產品都要標注此標識,這不僅僅是產品身份的認證,同時,可以提高企業注重品牌發展的意識,提高區域品牌發展的關注程度,促進區域經濟的均衡發展。
作為區域經濟發展的主導者,政府身兼數職,既是經濟政策的制定者,也是區域發展的引導者、服務者和管理者。作為引導者,政府通過國家產業政策的引導促進地區產業集群的形成和區域品牌的發展。在我國市場機制還并不完善的條件下,政府應該充分發揮引導作用,有側重地發展產業,把招商引資的重點投向東部和西部地區,并且提供各種優惠政策,吸引投資,促進企業發展。當然,政府作為引導者必須要深入調研,把握區域發展情況,力求將資金用在最適當的地方,為產業發展創造條件、構建產業發展平臺,提供優質服務。
[1]王秋影,徐效坡.吉林省區域經濟發展的空間差異[J].經濟地理,2008(1).
[2]谷國鋒,張晶.吉林省區域經濟增長的趨同性研究[J].經濟地理,2010(7).
[3]楊海燕.吉林省區域經濟發展影響因素的實證分析[J].吉林農業科技學院學報,2012(12).
F207
A
1005-5800(2013)10(c)-111-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