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臺北特約記者 司馬巖 本報特約記者 崔明軒此前有島內媒體報道稱,臺灣當局將開放830項大陸農產品進入“自由經濟示范區”加工,其中一成還能內銷,這引起島內綠營和農民的焦慮與不安。盡管國臺辦發言人上月30日否認該傳聞,但在2月3日,近千名農民在臺灣“總統府”前的凱達格蘭大道上抗議,爭取“糧食主權”。據臺灣“中央社”3日報道,近千名臺灣農民當天下午再上凱達格蘭大道,舉辦“糧食主權人民論壇”。《聯合晚報》解釋稱,所謂“糧食主權”,是指“人民有權自主地決定自己的糧食和農業體系,而不危害其他人或環境”。傍晚6時,抗議團體舉辦“糧食主權國際團結晚會”,最后所有人一起將準備好的“帶土稻草”擲向“總統府”,表達他們呼吁當權者要知道什么是人民的根、土地的根,不應忘本。“臺灣農村陣線”發言人蔡培慧稱,通過可靠渠道得知,“美豬(美國豬肉)與830項大陸農產品一定會進來”,兩項議題都在討論中;若當局政策傾向開放,就應勇敢與社會辯論,承擔社會的質疑。新竹農民田守喜說,現在當局什么都進口,過去臺灣可本土“自肥”,但現在連農藥、肥料都進口,每一項產品進口,點點滴滴都是對農民的傷害。規范“自由經濟示范區”是馬英九連任后的重要任務之一,目前規劃建在高雄。此前有報道稱,臺灣原本禁止的830項大陸農產品將進入示范區,其中一成還會貼上“臺灣制造”的標簽在臺灣銷售。連日來,這引起綠營的高度質疑。據親綠的《自由時報》報道,“臺聯黨”主席黃昆輝1日召開記者會稱,馬英九多次強調不會開放830項大陸農產品進口,現在卻想借“自由經濟示范區”大開后門。黃昆輝聲稱,大舉進口便宜的大陸原料,會加深臺灣對大陸的依賴。民進黨“立委”蘇震清稱,臺灣管制大陸產品進口共2062項,其中1232項是工業相關產品,已有部分在特定工業區得以進口;剩下830項是可能沖擊臺灣農業的產品,目前都不能進口,但只要一開放,一定會沖擊到臺灣農業。蘇震清還稱,在示范區內制作的成品日后也可能貼上“臺灣制造”(MIT)標簽,“然而過去中國屢屢傳出黑心產品,若稍有不慎,將使得MIT標章蒙塵,如此沖擊將不只是農民,而是臺灣整體產業”。針對大陸要求臺灣開放830項大陸農產品進口的傳言,大陸國臺辦新聞發言人楊毅在1月30日的例行記者會上否認該傳聞。他說,這一消息不確實,大陸目前沒有這方面的考慮。楊毅還說,在兩岸經濟合作進程中,將本著兩岸一家人的理念,充分體諒和照顧臺灣民眾,尤其是臺灣中南部農民朋友們的實際利益。臺灣“農委會主委”陳保基3日也稱,當局所有的決定與談判都以農民權益為優先,現階段并未討論要開放大陸農產品,含瘦肉精的美國豬肉也不會進口。他同時表示,面對貿易自由化,臺灣農業不能自我局限,也不能太保守。盡管大陸明確表態不要求臺灣開放大陸農產品進口,但仍有人上街抗議。對于這種奇怪現象,島內分析人士稱,臺灣一直是個“只問藍綠、不問是非”的社會,尤其是綠營政黨,向來喜歡散布某些并不真實的信息,引發社會的對立和沖突,這次農民上街只不過是綠營又一次蠱惑臺灣民眾的結果。▲
環球時報2013-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