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基督教科學箴言報》網站2月4日文章,原題:“軟”民族主義對中國有利 中國的民族主義是壞的;或者說,對世界其他國家而言如此。上世紀多數時候,中國自視為外國欺凌的受害者,借助民眾憤恨提升國家實力。現在中國變得強大了,輪到它來欺凌別國。 但中國存在兩種民族主義。外媒經常報道的是“硬”民族主義。誠然,硬民族主義未必是壞的。提高國力在道德上說得通,國力提高了,才能確保政治穩定,這樣民眾才有可能過上體面的生活。所以,當中國貧窮,經常受到外國欺凌時,提高國力是說得過去的。但問題在于,中國現在已是經濟強國,領土邊界相對安全。在這種情況下,硬民族主義就不太站得住腳。 不過,還有另外一種形式的民族主義——不妨稱之為“軟”民族主義。軟民族主義集中在南京。不久前在當地舉行的一個中美媒體交流會上,一名學者表示,南京是儒家文化與西方文化的交匯點。 中國式的軟民族主義以儒家價值觀為傲。儒家價值觀注重人道主義和通過學習他人提高自我。這兩種價值觀在南京都有鮮明表現。比如,在翻修后的南京大屠殺紀念館,以前情緒化的排外宣傳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對個體遇難者的詳盡記錄。援救中國平民的外國人也被紀念。這意在展示中國“仁”的價值觀。 儒家還有一句名言——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其含義是指我們應經常通過學習他人來提高自己。應用于國家層面上就是,國家可以而且應該經常向別國學習,這就意味著需與那些國家發展良好關系。南京便以學習別國為傲。我們參觀了一所由美國傳教士創辦的中學。那里實行美式教育,這樣學生以后可以去美國念大學。筆者問校長,中國用公共資源培養學生,而學生出國可能一去不返,這是否公平。他表示不必擔心,至少一些人會回國,他們可以用自己從國外學到的知識幫助國家。從道德的觀點來看,軟民族主義無疑——或應該——是未來之路。但能從南京擴散到中國其他地方嗎?對此,我們有理由樂觀。▲(作者丹尼爾·A·貝爾,汪析譯)
環球時報2013-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