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美國特派特約記者 吳成良 諶莊流 本報駐加拿大特約記者 陶短房曾引領個人電腦業風騷的美國戴爾公司5日宣布,已經就私有化方案達成協議,創始人邁克爾·戴爾和私募股權公司銀湖將以244億美元買下整個戴爾公司。如果得到股東批準,這筆交易將成為自金融危機以來規模最大的收購案,并將成為科技行業史上規模最大的收購案。分析人士指出,個人電腦(PC)業務日漸式微,戴爾未來將效仿IBM,從一家PC廠商向軟件和服務提供商轉型。 美國《華爾街日報》6日報道稱,根據收購協議,邁克爾·戴爾和銀湖將支付給戴爾股東每普通股13.65美元現金,總金額約244億美元。資金來源方面,知情人士稱,戴爾本人將拿出大約45億美元的股票和現金,銀湖將投入10億美元現金,戴爾的長期合作伙伴微軟公司將提供20億美元貸款,瑞銀等4家投行將提供150億美元的貸款。收購預計在戴爾2014財年第二季度結束前完成。收購完成后,戴爾將從納斯達克退市,這將有利于戴爾擺脫審查和股東壓力,專注于戰略轉型。 1984年,19歲的邁克爾·戴爾在大學宿舍創建了戴爾公司,并依靠“顛覆性”的直銷模式和低成本制造使平價個人電腦走進尋常百姓家。戴爾也借此一路打敗IBM等,一度成為全球PC霸主,公司股票市值在上世紀90年代中期一度超過1000億美元。 然而,在消費者對臺式機甚至對便攜式筆記本電腦日漸失去興趣之際,戴爾公司卻未能與時俱進。隨著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的崛起以及PC銷量下滑,戴爾已經“淪為配角”。市場調研機構Tirias Research創始人吉姆·麥格雷戈表示,戴爾一度改變了PC市場的業務模式,但最近行業的創新,已經不再圍繞PC展開。目前,PC銷售仍占戴爾公司收入的一半,但這塊業務利潤越來越薄。盈利的下滑,拖累戴爾股價整體表現。截至今年1月中旬,戴爾的市值已縮水至大約190億美元。 彭博社5日分析認為,戴爾的跌落,映襯出在移動互聯網時代,PC產業的沒落。盡管一些分析師認為,現在宣布PC產業將“像恐龍一樣消亡”還為時尚早,但根據摩根大通銀行的估計,去年全球個人電腦出貨量下降4%,今年預計還將下降1.5%。而平板電腦的銷售在去年猛增72%,今年估計將繼續增長54%。 事實上,近年來,由于個人電腦市場陷入停滯,戴爾一直在尋求轉型,只是屢屢受挫。早在2010年,戴爾就曾推出一款擁有巨大屏幕的安卓智能手機Streak,但因業績不理想,次年就停止銷售。2003年,戴爾曾推出同蘋果iPod競爭的音樂播放器,但2006年又被市場淘汰。與戴爾不同的是,美國IBM公司較早就進行轉型,并取得了成功。2005年IBM把PC業務賣給聯想集團,把自己定位成一家軟件和服務公司,目前其80%的營業收入來自于服務和軟件。《華爾街日報》說,私有化交易將允許邁克爾·戴爾繼續將公司重點轉向企業硬件、軟件和服務。但是,戴爾能否成功轉型還很難說。一些競爭對手對私有化交易潑出冷水,惠普在一份聲明稱,“戴爾的前路非常艱難”。法國財經網則認為,戴爾轉型太晚,IBM、惠普和甲骨文等已占據了企業服務市場的高端,而像蘋果、聯想那樣走“軟硬結合”的路線又非戴爾所愿,戴爾未來不容樂觀。▲
環球時報2013-0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