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永幾天前,有一位司機由于免費載4名工友回老家過年,被南京江寧運管所稽查人員攔截,并被指責涉嫌非法運營。盡管這只是個別事件,但足以對當地政府形象產生消極的影響:他們難道想讓中國人都不敢搭順風車嗎?釋放民間運力,打好春運保衛戰,是政府加大對民間公益事業的支持、信任和寬容的重要契機。當下,中國正處于一年一度的“春運大遷徙”階段,盡管政府做出了多方面的努力,但運力仍明顯不足。這就需要有效釋放民間春運運力,鼓勵更多的民間力量參與春運大潮。對于各種挖掘民間運力,釋放春運壓力的成功做法,如果政府能夠給予更多支持和信任,而不是像江寧稽查人員那樣充當負能量,整個春運環境或許將會得到有效改善。近年來,隨著中國社會的發展,NGO組織如同雨后春筍,通過發展各種公益事業,開始充當社會的“減壓閥”和“穩定器”。但由于一些人對NGO所推動的民間公益事業仍有疑慮,民間公益事業的社會效用并未能得到最大發揮。例如,近年來由媒體界愛心人士發起的“愛心衣櫥”活動,已經在社會上引起強烈反響,并得到民間人士的大力支持。然而,成立近兩年的愛心衣櫥到現在都沒有自己的公章,使得這個組織處于非常尷尬的境地。從國際角度來看,公益機構企業化、社會化是大勢所趨,如果能得到政府的信任和支持,使其完善制度和管理,它不僅不會讓政府有更多的擔心,還能夠有效減輕政府的負擔。筆者認為,一些政府機關和人員之所以對民間公益事業持懷疑態度,根源其實是對“政府包辦一切”的迷信。打個不恰當的比方,政府和公益組織的關系就如同家長與孩子。要讓孩子成長,家長就要敢于放手,不要怕“小孩”跌倒、哭鬧甚至是“惹是生非”。唯有如此,“孩子”才能快速成長、成熟。如果“家長”一切包辦,不但不利于孩子健康身心的形成,也使得“父母”壓力倍增,無法分出精力做本該屬于父母這個角色的事情,實在不是一個兩全其美的辦法。在十八大上,中央再次提及“有限政府”的制度設計,這無疑也是為公益事業發展創造寬松社會環境及政策支持釋放了一個信號。為此,我們希望政府能夠從現在開始,積極為讓公益組織從“襁褓”中走出來,在政府的“攙扶”下,學會自己走路。經濟學家艾豐認為,中國改革開放三十年的成就就是包容的力量創造的奇跡。包容的力量應該包括包容的思維、理論、政策、體制和方法。對待民間公益事業,政府同樣需要以寬容的態度從制度、社會輿論等多個方面,為其成長創造寬容的社會環境,信任并支持其發展。▲(作者是品牌中國產業聯盟秘書長)
環球時報2013-0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