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駐德國、法國特約記者 青 木 董 銘圖片說明:上圖:工作人員正在布置電影節會場;右圖:王家衛亮相影展。 63屆柏林電影節于7日正式拉開帷幕。當年伊朗電影《一次別離》的大獲全勝,向世界表明德國電影人“倒向政治”的考量。不過鑒于柏林散發出的政治味大大削弱了藝術吸引力,今年的主辦方明顯要在商業性上找補。嗅出味道的業內人士紛紛感嘆,最后一塊與好萊塢保持距離的凈土,也要失守了。火暴柏林掩蓋歐洲蕭條影市 2月初的柏林仍處于寒冬季節,但《環球時報》記者走在街頭卻感受到“濃濃春意”。以“柏林熊”為主角的五顏六色的電影節官方海報,張貼在柏林的大街小巷。組委會在街頭設置的信息點,圍攏著不少索取宣傳冊的觀眾。從電影宮主會場到波茨坦廣場,再到褲襠大街等商業中心,滿眼是熱門電影的大幅海報,包括《金子》、《應許之地》、《一代宗師》等。記者還被街頭的電影節贊助商拉過去派送紀念品。 從4日正式售票至今,電影節的票房相當火暴。組委會官員告訴記者,其中幾部片子的門票一兩天內就被搶購一空。不少影迷在網站上吐槽,抱怨買不到電影票。柏林電影節是全球放映電影最多的電影節,也是電影版權交易的重要平臺。今年電影節吸引了世界13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兩萬余名電影精英。因電影節來柏林的旅游者將達數十萬。據估計,電影節期間將賣掉超過30萬張觀影門票。馬特·達蒙、尼古拉斯·凱奇等好萊塢大腕的抵達,更讓柏林酒店的價格上升近三成。德國《圖片報》驚呼,“看不出歐債危機對電影業的一絲影響”。在“賣政治”和“賣商業”間糾結 由于受好萊塢明星和電影市場化的雙重夾擊,柏林電影節近年來影響漸衰。過于“偏好政治”的口味更使它離大眾越來越遠。正如德國媒體評論說,年輕人帶著爆米花和飲料走進電影院尋求消遣,這是歐洲市場的大勢所趨。電影節主席科斯里克對此也承認,刻意與商業保持距離讓柏林感到很吃力。 本屆柏林電影節共設“主競賽”、“全景”、“論壇”等多個主題鮮明的單元。此前金熊獎得主《一次別離》引發的伊朗電影熱顯然沒有消退。在今年的參選影片中,由伊朗導演賈法爾·帕納希和坎博齊亞·帕爾托維共同執導的《閉幕》備受關注。該片講述兩名囚犯在一個無人看守的房間中發生的故事。帕納希曾于2010年因“參與反政府活動”被伊朗法院勒令20年內不得拍片,此后他轉戰歐洲。而這一經歷正好吻合柏林電影節的“政治傳統”。《閉幕》也因此未映先紅,成為今年擒熊的熱門作品。 東歐電影的參選也為柏林影展增添新意。波黑影片《渺生一頁》講述一個波黑家庭的生存困境與勇氣。俄羅斯電影《漫長幸福的人生》則描述一名不愿陷入腐敗的男子的悲劇。盡管有東歐導演撐腰,《明星》周刊依然指出,和上屆沒有一部好萊塢電影相比,今年“柏林明顯向美國人示好,《應許之地》、《雪崩王子》、《副作用》等多部美國商業片參賽,以及力邀大牌明星走紅毯就是明證”。王家衛成最大看點 柏林一直被視作中國電影的“福地”,不過相較于往年蜂擁而至的景象,今年影展的中國元素屈指可數。最大的看點是作為評委會主席的香港名導王家衛。法新社7日報道說,王家衛是繼鞏俐之后,在柏林電影節上第二個擔任此職的華人。《柏林日報》稱,由他執導的《一代宗師》作為開幕片提前放映,門票20分鐘內就被搶購一空。雖然今年沒有一部華語片進入主競賽單元,但其他版塊卻也不乏中國元素的身影。由賈樟柯投資出品的第4部影片《陌生》將亮相“青年單元”。《陌生》關注“中國式婚姻”,講述一對結婚多年的夫妻在生活壓力、社會變革面前陷入困境的掙扎,亮相之初便受到媒體的較高關注。此外,臺灣電影《甜秘密》、《明天記得愛上我》分別入圍青年論壇和級別更高的“全景單元”。《逆光飛翔》和《有人贊美聰慧,有人則不》則在“新世代”單元亮相。盡管缺少大手筆制作,但德國媒體對中國電影仍然贊賞有加。電影節主席科斯里克表示,中國電影人受到的國際關注越來越高,王家衛成為評委會主席就是最好的例證。德國《萊茵郵報》以“中國同樣征服柏林電影節”為題說,“今后7年內,中國將超越美國成為最大的電影市場”,這個東方國家的號召力不容小視。▲
環球時報2013-0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