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駐美國特約記者 王 海 本報特約記者 葉一志泰勒的十大幸福小貼士1.遵從內心的熱情。選擇對你有意義并能讓你快樂的課。2.多和朋友在一起。親密的人際關系最有可能帶來幸福。3.學會失敗。別讓對失敗的恐懼絆住你嘗試新事物的腳步。4.接受自己的全部。允許自己偶爾的失落和傷感。5.簡化生活。更多并不總代表更好,應求精而不在多。6.有規律地鍛煉。7.睡眠。每天7到9小時的睡眠是一筆非常棒的投資。8.慷慨。你可能沒有太多錢,也沒有太多時間,但這并不意味著你無法助人。9.勇敢。勇氣并不是不恐懼,而是心懷恐懼,仍依然向前。10.心懷感激。始終保持感恩之心,每天或至少每周一次地記錄他人的點滴恩惠。 清華大學心理學系主任、美國伯克利加州大學心理學終身教授彭凱平2008年受清華大學的邀請和伯克利加州大學的委托,來清華大學幫助建設心理學系。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彭凱平說,他剛回國時,感覺中國的社會心理處于一個微妙的階段,很多人都覺得自己是弱勢群體,憤世嫉俗以及怨天尤人的情緒有不小的社會市場。而心理學的智慧就是在于它發現人性的特點就是不完美,社會同樣也不可能是完美的。因此,彭凱平希望通過推動積極心理學在中國的普及,來改變一些中國人對個人心理和社會心理的誤解。在中國傳播積極心理學的還有哈佛大學幸福課的主講人泰勒·本·沙哈爾博士(右圖)。2007年,他第一次在中國開講幸福課。今年1月底,泰勒帶著《幸福的方法》一書再度來華。他告訴《環球時報》記者,每次來中國,他都會羨慕,甚至妒忌中國人,因為我們可以很方便地閱讀孔子、老子??桌现乐刑N含的關于幸福的方法其實很有效,影響了泰勒自己,也能夠幫助改變很多其他人的想法和生活。幸福的前提是允許自己有七情六欲泰勒1992年到哈佛求學,專業原本是計算機科學,當時成績還不錯,也擅長體育運動,但他并不快樂。為了知道自己不快樂的原因,并找到得到幸福的辦法,泰勒大二時決定轉到哲學和心理學系。2002年,泰勒第一次在哈佛大學開設積極心理學課,開課時的8名學生中有6人堅持到了最后。這個數字在之后兩年中發生相當大的變化:第二年有300多名學生,第三年就升至850人,這門課也就成為當時哈佛大學上課學生人數最多的課程。在心理學領域,積極心理學就是以幸福和人類的優點為研究對象。因此,泰勒的這門課也被稱為“幸福課”。泰勒很推崇中國的傳統智慧。他提到,兩千多年前的老子在《道德經》中就說過,“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意思之一就是要尊重人的生理、心理的必然規律。憂傷、憤怒、焦慮之類的負面情緒,是我們的一部分。泰勒從不希望留下“我永遠幸福”的印象,同時也希望學生不要指望上了幸福課后就能成為一個永遠幸福的人。泰勒幽默地說:“只有精神病患者和死去的人不會有負面情緒。一旦感到痛苦,你反而應該覺得慶幸,因為這至少說明你還活著,而且還沒有精神疾病?!碧├战ㄗh,處理負面情緒的正確辦法就是允許自己有七情六欲。泰勒對傳統的推崇還來自他對現代科技的不同看法。他認為,中國傳統一直重視集體主義,不幸的是集體主義在中國日漸式微,取而代之的是西方的個人主義,現代科技在其中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你也許通過臉譜網或微博擁有1000個粉絲,但這1000個從未謀面的朋友比不上一兩個知心人。因此,泰勒倡導傳統價值觀的回歸,那告訴我們面對面的交流是非常重要的。美國人從沒放棄過尋找幸福跟中國近現代的近百年充滿屈辱和血淚歷史相比,美國民眾的幸福感顯然在20世紀大部分時間是比較高的。上世紀,美國人也遭遇了一些失敗和低谷,比如大蕭條,比如朝鮮戰爭、比如越南戰爭,比如日本崛起,都讓美國人一度陷入困境,但很快,美國人就能迅速找到應對方法,并實現反彈。這種韌性是很多美國人為之驕傲的。然而,進入21世紀,在亞洲崛起的新時代,經濟增長放緩,房價一落千丈,油價瘋狂上漲,加上雪上加霜的次貸危機一次次地讓美國老百姓感受到切膚之痛,我們不難理解為什么在小布什快下臺之際,美國人開始前所未有地關注起“幸福感”來。這種討論一直延續到了今天,比如《福布斯》雜志每年會評選最幸福的職業和城市,《讀者文摘》會列出“通向真正幸福的十要素”,超過200所大學開設了積極心理學,越來越多的機構組織、咨詢公司也開設了這門課。其實,美國人從來沒有放慢過尋找幸福的步伐。幸福在美國的地位高于職業的成功,社交的成功,家庭、友誼甚至于愛情的完滿。它更像是一張擁有巨大魔力的王牌。在美國,一名嬰兒出生后,他的父母就對其有一種天然的責任感,認為只要孩子快樂,其他都不重要。為了尋找幸福,心理自助活動在美國頗受歡迎。用積極有趣、熱情外向、充滿領袖氣質的宣講者,吸引大眾參與討論。但在泰勒看來,這類活動通常言之無物。而積極心理學的宗旨非常明顯,就是要把嚴謹的基礎社會科學和自助運動相結合,吸納兩者所長,既實用也科學。因而泰勒更多是從可操作的角度來教會人們如何獲得更多幸福感,他的“十大幸福小貼士”就是一些我們日常可以做到的事情?!罢\意正心”在中國現階段尤其應該提倡在去年底舉行的第二屆中國國際積極心理學大會上,彭凱平教授說,在被問及“你幸福嗎”的問題時,中國老百姓給出那么多神一樣的回答,其實是因為我們從來沒有認真思考過“什么是真實的幸?!边@類問題。彭凱平認為,中國人很難回答幸福問題,不是沒有幸福,而是因為很少討論幸福、反省幸福、分析幸福。很多人誤以為生理的滿足、個人的成就、對別人的超越就是幸福的來源,其實不然。在中國文化智慧里,早有人提到,有一種心理狀態,它讓人物我兩忘、酣暢淋漓、廢寢忘食、孜孜不倦、追求不止?,F代心理學發現這就是真實的幸福狀態,學術名稱叫福流。這種幸福狀態不是金錢買來的,不是權勢奪來的。它是我們自己能創造出來,自己能感受到的真實心理體驗。它就在我們眼前、在我們身邊,在我們的生活中。這就是積極心理學的幸福定義,而我們每個人或多或少都體會過福流的狀態。人類社會的發展是有很多共性的,中國現在走的發展道路也就是美英法等發達國家曾經走過的路。社會科學家早已經發現,當一個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后,就會產生“現代病”,其中一個重要標志就是心理問題成為社會和個人要面對的首要問題。美國人用了大約15-20年來克服“現代心理病”,彭凱平判斷,中國也需要差不多同樣長的時間來解決后現代的社會心理問題。所以,未來10-15年對中國以后的發展至關重要。彭凱平開出的藥方很有中國特色。他說,很多人都知道“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卻不知道在《禮記·大學》中這句話的完整表述是“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科學發展觀要以人為本,而人者,心之器也。沒有人的心理,任何物質的東西本身其實是沒有價值和意義的。所以,彭凱平建議“誠意正心”在現階段尤其應該得到提倡。于己,心要保持純潔高尚,積極善良,超越自我,多為他人、社會、國家做些有益的事;于國,我們要思考富裕強大后的中國要建設一個什么樣的社會,我們應該輸出什么樣的價值觀念,要做什么樣的世界領袖。彭凱平說,第二屆國際積極心理學大會的一個共識就是:我們應該要像當年的佛羅倫薩社會一樣,把突然富裕的財富投放到科學、藝術等文化建設,人民健康、幸福等心理建設,以及公平、民主等社會建設上,以引領世界文明發展的方向。中共十八大報告首次提出“美麗中國”的理念,其實也應該理解為是對未來中國“內外兼修”的期許。彭凱平認為,美麗的中國肯定應該是文明的、幸福的、有創意的和充滿希望的?!?/p>
環球時報2013-0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