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惠娟 (江蘇省東臺市人民醫院康復科,江蘇 東臺 224200)
缺血性腦卒中是常見的腦血管疾病,是由于腦動脈阻塞引起的血管供應區神經功能缺損,即為腦梗死,此病患者的病死率和致殘率高,嚴重影響到患者生存質量。急性腦梗死除了給予相關臨床治療外,康復護理干預對患者預后也至關重要[1]。而盡早的實施康復訓練有助于改善患者神經功能缺損癥狀,改善預后。本文觀察超早期康復護理干預對急性腦梗死患者的預后影響,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擇我院2008年10月~2012年10月急性腦梗死患者50例,上述患者符合急性腦梗死診斷標準[1],上述患者均在發病的72 h內開始實施治療,均經頭顱CT或MRI檢查證實。同時排除腦出血患者、近期有癲癇發作患者、出血傾向或者出血性疾病患者、嚴重高血壓患者。上述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觀察組和對照組各25例。所選患者中男28例,女22例,年齡49~74歲,平均(61.2±6.1)歲。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等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觀察組和對照組均根據患者的血壓、血糖等情況給予控制血壓及降血糖治療,根據患者顱內壓升高情況給予脫水劑、抗血小板類藥物、促腦細胞代謝類藥物等。觀察組患者在患者入院的24 h內即開始給予康復護理干預,對照組患者在入院7 d開始進行康復護理干預。兩組均給予肢體運動功能訓練、日常生活活動訓練等。肢體運動功能訓練主要是對患者肢體的擺放、肢體的被動運動、肢體的主動運動進行康復訓練,在訓練過程中把Bobath法和運動再學習方法進行結合實施訓練,護理人員進行示范性指導,并教會患者家屬,指導患者家屬在床邊學習,指導患者家屬掌握相關訓練動作和要領。日常生活活動訓練包括對患者飲食、穿衣、床椅轉移、梳洗、家務等日常生活內容動作進行訓練,在訓練過程中,護理人員要循序漸進,對上述動作訓練進行指導,逐漸使患者恢復上述動作。在康復護理過程中,要了解患者心理不良情緒,通過心理干預幫助患者緩解不良情緒,降低不良情緒對患者的影響,耐心傾聽患者訴說,幫助患者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
1.3 觀察指標和療效評定:對兩組患者治療效果進行評定,根據患者治療前和治療后1個月神經功能缺損改變情況進行療效評定,分為基本治愈、顯著好轉、好轉、無效,共4個級別。
1.4 統計學處理:采用統計學軟件SPSS14.0進行統計學分析,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均數比較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前后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情況及療效評定結果:觀察組治療前神經功能缺損評分為(23.3±3.6)分;觀察組治療后神經功能缺損評分為(6.7±2.1)分。對照組治療前神經功能缺損評分為(23.4±3.1)分;對照組組治療后神經功能缺損評分為(12.3±1.8)分。觀察組治療前神經功能缺損評分與對照組治療前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和對照組治療后神經功能缺損評分分別與本組治療前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治療后神經功能缺損評分顯著低于對照組治療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 兩組患者治療后療效評定結果:觀察組總有效率為96.0%,高于對照組的68.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腦卒中的病死率和致殘率均高,此類患者預后差,往往會留下后遺癥。對于腦梗死的康復治療逐漸被廣泛應用,康復護理干預在康復治療中必不可少。隨著康復護理干預在腦卒中的實施效果逐漸增加,腦卒中的康復護理越來越受重視。但康復護理干預的介入時間沒有統一標準,近年來主張康復護理要腦梗死的早期即可實施,有認為在發病24 h內實施,有認為在腦梗死后3 d等[2-3]。本文觀察組在入院的24 h內開始實施超早期康復護理干預,對照組患者在入院7 d后實施康復護理干預,觀察組治療1個月后的神經功能缺損改善情況顯著優于對照組,觀察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說明超早期康復護理干預能夠顯著改善急性腦梗死患者預后,提高治療效果,所以本文認為康復護理干預時間越早越好,但在實施康復護理時要注意患者生命體征是否平穩,要注意循序漸進,避免超負荷訓練,患側肢體和健側肢體同時訓練,特別是對患側肢體被動運動訓練時,對健側肢體進行主動運動。
[1] 全國第四屆腦血管疾病學術會議.各類腦血管疾病診斷要點[J]. 中華神經科雜志,1996,29(6):379.
[2] 任 慧,王敬榮.早期康復護理干預對腦梗死患者近期臨床影響的觀察[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13,17(2):71.
[3] 李紅芬,劉 呂.康復護理對腦卒中早期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J]. 中國實用醫藥,2009,4(3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