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紅軍
(河南雄峰科技有限公司,河南鄭州450045)
豬口蹄疫病(FMD)是世界獸醫衛生組織列為一類烈性的傳染病,是由口蹄疫病毒引起偶蹄動物的一種急性、熱性、高度接觸性傳染病,在所有易感動物中,豬對該病很敏感,規模豬場對該病的防制工作應予以高度重視。
以零星多呈點散發出現,多以育肥大豬先發生,產房仔豬發病很少,經產母豬不表現癥狀,后備種豬發病明顯;偶有全場暴發,對未注射疫苗的豬場,則呈劇烈爆發之勢,且癥狀非常明顯;一年四季均可發生,一般在冬季和早春大面積流行,以后隨溫度上升逐漸減少。然而,從目前世界范圍內的流行情況看,該病并無明顯的季節性。
豬感染本病的門戶是消化道、呼吸道和外傷。口蹄疫病毒可通過空氣或污染塵埃遠距離地使豬群感染,也可通過消化道、豬只間的直接接觸以及人員驅趕發病豬只走動等途徑傳播,有時也可因受外傷而感染發病。其中,氣源性的感染是豬場豬發病的主要因素,因此,人們認為被感染豬群的第一個病例很可能是由氣源性感染所致,以后的感染可通過口腔或其他途徑傳播。
潛伏期內場一旦有豬感染口蹄疫,多在24小時至臨床癥狀出現前長達8天出現高病毒血癥,大量向外排毒,使同群豬甚至整棟豬舍的豬發病,排毒持續期大多在4~5天以上。
規模豬場在冬春季節發生口蹄疫的原因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氣溫低,利于口蹄疫病毒生存,再者就是豬舍因保暖又常常處于封閉狀態通風不暢,低溫應激、呼吸道病頻發、豬只臨床亞健康狀態,多因子疊加致使豬只的免疫力低下。這兩方面決定了氣源性感染和接觸傳播可能是規模豬舍內最主要的傳播方式。
口蹄疫病毒屬于單股RNA病毒,根據病毒的血清學特性,有7個無交互免疫性的血清型,即A、O、C、南非I、南非Ⅱ、南非Ⅲ和亞洲Ⅰ型,每一血清型又分若干不同數目的亞型(亞型有65個),以O型分布和流行最廣。
口蹄疫病毒是無囊膜病毒(裸病毒),對溫度、酸堿度、光輻射及干燥等環境因素有很強的抵抗力。
病豬的排毒量很大,24小時自呼出氣體可向外排出大量病毒。其中病豬口、蹄部水皰排毒量最大。據測算,1克蹄水皰皮可使10萬頭豬感染發病。
4.1.1 群體免疫原則,群體免疫是指個別豬只注射了免疫不管用,要全群都注射。這個注射那個不注射就會留下免疫低峰,就是檢驗抗體水平也是需要群體的。
4.1.2 免疫連續原則,很多豬場冬春兩季注射夏秋季不注射,就不能使免疫記憶細胞產生累加反應,刺激機體產生高水平的抗體。這一點從很多場里經產母豬一般不發生口蹄疫,而育肥大豬首先發病就是因為母豬逐年免疫而多數場保育豬后再不免疫有關。
4.1.3 免疫程序:種豬每年進行4次全群免疫(普防,配種21天以內和臨產21天以內的母豬不免疫,3~4周后補注;公豬分為兩批次,間隔2~3周,避免疫苗對精液品質影響);最好采用后海穴注射。
仔豬與育肥豬40~50日齡首免,4周后次免,120日齡進行3免。
4.1.4 疫苗的選擇:目前在我國豬口蹄疫病流行的主要是O型,各亞型之間都有一定的交叉保護率,免疫效果主要和免疫強度呈正相關。
合成肽疫苗注射后較普通濃縮滅活疫苗副反應輕微。
4.2.1 病豬隔離與撲殺:種豬和育肥豬原圈舍隔離,避免在場內趕動,以免病毒擴散;仔豬可用紙箱或編織袋裝入,轉入隔離舍,原豬欄用5%火堿或火焰消毒。對已發病豬只按規定應撲殺。
4.2.2 加強衛生消毒:每天外環境進行噴霧消毒,走道撒上生石灰。舍內用醋精(每100平方米1000毫升)或0.5%過氧乙酸(每100平方米2000毫升)帶豬熏蒸消毒,放到圈內置于火爐上。
4.2.3 緊急接種:在嚴格消毒和封場并保證未發病豬舍在兩周內不感染的情況下,可對受嚴重威脅豬群緊急接種疫苗,間隔15天加強免疫1次,但是對發病豬群不得采用緊急接種措施。
4.2.4 控制繼發感染:可應用高免血清或康復豬的血清給仔豬或種豬注射,劑量為每千克體重1~2毫升靜脈或肌肉注射,能減輕臨床癥狀;全群飲水或飼料添加抗生素。
4.2.5 護理:2%碘酊涂擦母豬乳房,再外用紅霉素軟膏,用于腐蹄和母豬乳房糜爛治療。病豬欄里鋪上稻草(切碎)或谷殼約兩寸厚,保持欄內溫暖干燥。治療口蹄疫病豬的關鍵是隔離、消毒、溫暖、干燥,不移動病豬,不打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