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駐美、法、德、日、加記者 諶莊流 楊明 青木 李珍 陶短房●本報記者 劉暢 ●玉鵬 甄翔 伊文美國一家網絡安全公司指責中國軍方參與黑客攻擊僅僅過了一天,白宮就發表題為“減少美國商業秘密遭竊的行政戰略”的報告,民間公司和政府“雙簧戲”的默契程度令人吃驚。這份長達141頁的戰略報告自稱是聯合司法部、情報辦公室等8個重要政府部門做出的,光從這一點上說其重要性自不待言。雖然這份報告未表明“針對某個特定國家”,但稍微瀏覽過報告的人都會發現,其所引用的19個受害案例中16個涉及中國人,“詳盡且具體”。21日的世界輿論沒人懷疑,美國面向世界喊話的“高音喇叭”,首要“聽眾”就是中國,連美國媒體都認為,報告“字里行間充滿著對華批評”。不過,一些迫切要求在網絡問題上給中國“劃紅線”的美國人士仍不滿,稱報告中的“反制措施”像是給中國“撓癢癢”。中國學者張樹華認為,白宮這個報告與誣稱中國竊取美軍事技術的《考克斯報告》一樣滲透著“冷戰”思維。網絡戰、貿易戰、外交戰,這些對中美未來的大膽猜測似乎證明,中美新的矛盾增長點正在累積。 19個案例中16個涉及中國 “那些商業秘密的竊賊們注意了,奧巴馬正注視著你們的一舉一動。”美國著名互聯網新聞博客網站“mashable”的文章提醒全世界,美國政府20日發布了遏制本國商業秘密遭竊的新戰略。 這份題為“減少美國商業秘密遭竊的行政戰略”的報告開頭便稱是“集體協作的產物”,得到美國商務部、內政部、國務院、國防部、司法部、財政部、情報辦公室和貿易代表等8個重頭部門的支持。報告長達141頁,正文部分提出保護美國發明創造的五項措施:通過高級官員施加外交壓力,要求外國領導人反對竊取知識產權;幫助美國企業采取最佳的反偷竊手段;加強執行美國法律,增加調查和行動;審查法律,必要時予以加強;開展宣傳活動,加強公眾意識。報告的附件還包括美國家反間諜行政辦公室等4個部門對美國商業秘密遭竊情況的獨立評估文件。 雖然報告沒有明確把中國單獨拎出來說事,但在20日的報告聯合發布會上,美國官員卻絲毫不怕喊出中國的名字。美國副國務卿霍爾邁茨說,“我們要傳達的信息是十分明確的。知識產權和貿易秘密保護事關所有權擁有者,無論其來自美國還是中國,抑或世界其他國家。”中國被認為是最猖狂的黑客,霍爾邁茨表示,其他國家也扮演了不光彩的角色。美國司法部長霍爾德還在發布會上表示,“中國黑客不必離開自己的桌子就能竊取弗吉尼亞州軟件公司的源代碼。” 在美國防務新聞網的分析看來,這個戰略報告表明白宮對網絡間諜將采取更具進攻性的立場。向誰進攻?“中國”——21日的世界媒體表述得很直白。“可以說報告將中國直接定性為無賴和欺騙者。”《日本經濟新聞》說,報告體現出美國對于中國深刻的、由來已久的不信任感。德國廣播電臺分析稱,貿易限制、增加外交壓力,美國人正以“美國式的手段” 防止黑客和工業間諜。美國沒有把中國指為罪魁禍首,但最重要的例子都基于中國。 實際上,稍微瀏覽一下報告內容,任何人都會發現其對中國的針對性。《華爾街日報》21日說,在白宮“威脅”要對中國等國采取貿易和外交行動的戰略報告中,列出了19起最終形成指控和判決的案例,其中16起涉及旨在讓中國實體受益的盜竊活動。美國“techcrunch”網站說,白宮的反知識產權盜竊策略“不客氣地把矛頭對準中國”。 當然,這份報告只是對中國發難的開始。奧巴馬政府雖然小心謹慎走鋼絲避開直接點中國的名,但報道列出的7起主要信息盜竊案中有6起都跟中國有關。報告“字里行間”都在批評中國,在正文外的淡藍色文本框中列舉間諜案例,頭6個案例都跟中國有關。美國家反間諜行政辦公室的附件報告甚至將一些所謂被判刑間諜的照片也一并公布出來。 “像《考克斯報告》一般滲透著冷戰思維。” 中國社科院情報信息研究院院長張樹華21日對這份報告評價道。他對《環球時報》表示,1999年,美國眾議院出臺誣稱中國通過竊取美國軍事技術威脅其安全的《考克斯報告》,報告從頭至尾充斥著猜測性的話語。現在的這份報告同樣蓄謀已久,而所謂反制措施不過是美國人提出的又一輪議題,美國從來不乏議題。 德國《焦點周刊》21日以“美國從中國令人恐懼的黑客中學到教訓”為題指出,美國已經受夠了外國公司和政府的間諜活動!在一個壯觀的黑客攻擊波后,美國擰緊安全發條。法國《論壇報》的文章稱,美國是互聯網的發明者,也同樣是網絡黑客和政府網絡間諜行為的始作俑者,任何一個大國都不可能和網絡間諜行為毫無關系,白宮所公布的報告只能算作一次政治選擇,即面對中國在經濟和地緣政治領域地位的明顯上升,美國已不惜一切加以遏制。 奧巴馬的虛與實 奧巴馬政府幾個月來一直在準備采取行動。此次發布戰略文件正趕上近期一系列報道披露美國媒體和關鍵基礎設施被網絡間諜滲透的高峰,而這些網絡間諜據稱與中國政府有關。前美國國務院官員詹姆斯·路易斯在白宮報告出臺的當天對《華爾街日報》表示:“只有這么做才能改變中國人的行為,必須不斷對其施壓,不斷打磨。”英國《獨立報》21日援引情報界人士的話說,美國網絡公司曼迪昂特此前一天公布“中國軍方參與網絡攻擊”的報告,目的就是配合白宮新網絡安全戰略的出臺。復旦大學美國研究中心學者吳心伯21日對《環球時報》表示,過去幾年,美方在學術、官方場合頻向中國提網絡安全話題,今年奧巴馬國情咨文只提俄羅斯,不提中國,是為回避中美關系的敏感時期,而一切早在計劃表上。此次先用民間公司,再由媒體渲染,最后官方發布,美國是掌握節奏的。 不過,奧巴馬的新反間諜戰略也引發了不同意見。歐洲新聞電視臺網站21日稱,報告并沒有建議對商業秘密盜竊實施更多懲罰,而是采取軟措施,比如外交施壓,幫助美企采取最佳的反信息盜竊手段,加強公眾意識。路透社直言,新戰略就應對網絡威脅并沒提出什么新意。持同樣觀點的大西洋理事會網絡管理項目主任賈森·黑利21日對《華盛頓郵報》表示,白宮終于公開抵制其他國家偷竊貿易秘密的行為了,將此作為國際貿易問題,并加強與盟友和其他擁有相似觀點的國家之間的合作是一個好主意。他呼吁采取更加具體的措施,如拒絕向從竊取美國貿易秘密中獲益的外國公司管理人員發放簽證,將這些公司列入美國政府合同的黑名單等。 “奧巴馬新戰略產生的預期是,美國可能對中國采取新貿易制裁措施。”英國《金融時報》分析說,美國國內要求奧巴馬對中國網絡攻擊采取更主動措施的政治壓力日益增大,而網絡攻擊已經成為中美復雜關系的新緊張源。美國眾議院情報委員會主席羅杰斯在報告公布的同一天表示,針對網絡間諜造成的損失展開雙邊對話,直接對付中國,這是應對問題的另一種方式,也就是要更強硬,直接點名,啟動簽證拒簽等措施。英國《獨立報》預測,美國針對中國網絡偷盜行為的“史無前例的反擊”馬上就會開始,很多黑客將被認定為“犯罪嫌疑人”遭到起訴并處以罰金。 網絡戰、貿易戰——白宮新戰略的出臺讓中美關系惡化的猜測繼續升溫。德國新聞電視臺21日以“美國對抗中國新戰略”為題說,“減少美國商業秘密遭竊的行政戰略”實際上是美國應對中國崛起的手段。這說明,超級大國美國的緊迫感越來越大。張樹華認為,美國人最終要確保的是自己的互聯網絕對霸權,中俄多次在聯合國提出對互聯網進行國際管理,將服務器交給聯合國,但遭美國反對,美國在信息空間的主導權上絕不讓步。 俄羅斯“消息”網站21日的文章稱,當今世界幾乎所有系統,從大型企業到衛星,甚至供水系統都由計算機控制,網絡攻擊不僅會造成數十億美元的損失,而且會造成整個系統癱瘓,甚至人員傷亡。雖然中美兩國在經濟合作領域緊密聯系在一起,但這并不影響兩國在網絡領域的對抗。這一對抗可能讓兩國滑向貿易、經濟和外交戰的邊緣。法國《論壇報》分析說,美國最近對中國對美關鍵部門投資,以及對電動汽車電池、航空航天、新能源等領域的政府投資,作出極不友好反應,這些和奧巴馬的新網絡安全戰略一樣,都是經濟總體戰的體現。去年10月美眾院以國家安全為由排斥華為和中興通訊,以及本周基于那份業余性質報告的大事宣揚,性質也都如此。 中國不能吃虧挨打不聲張 日本《產經新聞》說,顯然中國不會接受美國的指控,并會為美國指責中國而破壞其國際形象惱火。該報告涉及的問題也將成為中美新的矛盾增長點。在吳心伯看來,這是美國第一次把針對中國的網絡安全議題由雙邊場合搬到正式公開的發布平臺上,代表著奧巴馬新一屆政府的外交安全政策新動向,表明美國要主導國際網絡規則的制定,策略是把這個話題炒作得很嚴重,然后逼你坐下來談,接受它的規則。美國的反制措施有虛有實,目的是營造壓力。即使制裁中“實”的部分應該也不會傷筋動骨。在目前階段,雙方會把事態總體控制在外交層面。 21日的美國輿論繼續渲染中國的網絡威脅。《華盛頓郵報》稱,如果問安全專家到底哪些重要華盛頓機構遭中國網絡間諜滲透,答案會讓人吃驚:幾乎所有這些重要機構都遭到滲透。近年來遭到黑客攻擊的名單包括律師事務所、智庫、新聞機構、人權組織、承包商、國會辦公室、使館和聯邦機構等。 美國防務新聞網說,外交施壓能否有效遏制商業秘密遭竊活動還不得而知,因為此前的類似外交努力收效甚微。吳心伯表示,中國遭受的網絡安全損害不比美國小,中國一要制造輿論,不能吃虧挨打不聲張,要借此把美方尤其是其政府授意有組織的針對中國的網絡攻擊證據全攤出來,二可坐下來談,建立網絡國際規則也是中方倡導的,但不僅聽美方規則,更要提中國規則。▲
環球時報2013-0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