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先勝
(佛山市順德區倫教霞石善祥學校 廣東佛山 528308)
(1)研究對象:霞小五年(1)、(2)班。六年(1)、(2)班。共4個教學班203人。
(2)研究方法:①文獻資料法:查閱有關學生教學改革以及現階段體育發展的文獻資料為本研究提供理論依據。②問卷調查法:根據本課題研究目的,設計了問卷調查表,對研究對象發放問卷203份,回收195份,回收率為96%。③教學實踐法:采用教學對比法。

表1 學生對現行耐力跑學習的態度
從問卷調查結果(表1)看出耐力跑教學中存在的突出問題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1)在耐力跑教學中,學生已對教師教、學生學的專門訓練感到厭煩,不能接受。
(2)學生對耐力跑測試存在畏懼心理。
(3)學生對“極點”和“第二次呼吸”的概念似懂非懂。
(4)準備活動單調、傳統,而且缺少放松運動。
(1)耐力跑本身的特點:耐力跑艱苦且單調,沒有趣味性和娛樂性。由于耐力跑需要持續長時間進行運動,體力消耗大,產生極度疲勞,還會出現頭暈、胸悶、呼吸困難、肌肉無力、動作不協調等生理現象,這使學生對耐力跑產生恐懼心理。
(2)學生方面原因:①意志品質方面,現在的學生多數為獨生子女,優越的生活學習環境使他們怕苦怕累、意志薄弱、缺乏在艱苦環境中鍛煉自己的勇氣和克服困難的毅力,沒有吃苦耐勞的精神和頑強拼搏的意志品質。②身體素質以及運動技術方面,由于平時缺乏鍛煉,及身體的力量、速度、耐力、靈敏和柔韌等身體素質較差,對耐力跑信心不足,也增加了畏懼心理。
(3)教師方面的原因:體育教學是雙向多邊、復雜的活動,因此,教師在教學中的一些不當行為也會造成學生畏懼心理的產生。具體如下。
①在教學過程中,不是由易到難循序漸進的教學方法,而是不論學生的情況如何,一味的、不分層次的統一標準和單一要求,就使一部分學習困難的學生長期遭受失敗的困擾,而對新的學習又產生畏懼情緒。
②訓練手段和訓練方法方面的原因:耐力跑本身就是一項枯燥乏味的耐力性項目。對于學生來說,講解缺乏,動作示范不夠規范、正確,沒有吸引力。練習手段重復,運動負荷波動大,使學生感到枯燥乏味,難以激發學生學習動機,易使學生產生厭倦、恐懼心理。
(4)另外由于有一些家長對子女呵護過多,吃的好而活動少,對吃苦耐勞品質教育的少。學生、家長對身體健康長遠意義認識不足,認為只要學好文化課,體育成績、身體素質無所謂,從而造成學生沒有樹立正確的學習動機,對體育訓練的冷漠。
(1)學生的積極性長期得不到激發,使學習欲望長期處于低谷,從而使課堂惡性循環。
(2)教師的教改得不到促進,從而教學能力得不到提高。
(3)學生由于運動量得不到量的變化,所以身體機能、身體素質得不到促進。
產生這些問題的后果,都是不符合現代教學理念的。特別是現在新課程標準逐步深入開展的階段。
針對問題的成因與后果,教師應在教學中采取積極而有效的解決方法,消除學生在耐力跑中所產生的畏懼心理,達到既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也利于提高教學質量的目的。
(1)首先進行耐力跑本身特點的理論學習,解除恐懼心理。在耐久跑中許多學生都容易出現害怕“極點”的感覺,針對學生這一心理在練習前先安排理論教學,介紹克服“極點”的方法。在練習中出現“極點”時就會正確對待,主動克服,順利渡過難關。通過教師及時的鼓勵,改變那些自認為不行的學生心理結構,逐步改變其自信心不足的狀態。
(2)加強教學準備與方法的改變,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采取措施:一是改進師生的互動方式,有效增進課堂氣氛的活躍。師生互動方式一般有對話、討論、分組練習、指導等多種形式,消除學生的心理負擔。二是掌握與研究學生的學習心態,滿足學生的求知欲。教師在備課與教學的過程中,要以學生的實際為基礎,了解學生,有效地確定教材內容。三是結合實際,分層教學。不同層次的差異,決定教學手段的靈活性。認可層次教學,既可發揮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又可積極開發學生的潛能。四是后進生多關心、多表揚、多鼓勵。在教學互動過程中要主動發現與深入了解各個后進生的細致情況,以便作出教學態度與教學行為的調整,從而更有效驅動學生前進的內動力。
(3)目前很大程度上還是單純的教師教、學生學的練習,在調查的193名學生中認為教師的教學模式陳舊所占比例為65.2%。雖然強化教師的主導地位,但是忽視了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的主體作用。學生的個體需求和發展得不到滿足,阻礙了學生的身體健康,從而產生厭學情緒。引人入勝的教學方法和內容,獨到新穎的教學形式都會營造教學氣氛,提高教學質量。為使體育教學適應素質教育的發展,在實踐中設計三種消除學生恐懼心理的方法用于教學實踐中。
①興趣轉移法。在新課程標準的教學中,師生情緒熱烈、鍥而不舍,課堂看不到“旁觀者”,師生關系是“多導式”的交往,消除學生的恐懼心理,調動學生參與的熱情。快樂體育項目必須有趣,通過趣味教學法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投入到練習中去。
②競賽教學法。競賽教學法是將競賽用于體育課堂教學中,它不僅可以促進學生積極參與體育運動,培養學生樂觀的生活態度和意志品質,還是發揮學生創新精神的重要場所。采用激烈競爭的游戲會使學生產生聚精會神的注意、愉快的情緒及堅強的意志。在設計教學方法時,從學生的心理需求出發,寓競賽于教學之中,調動學生鍛煉的積極性,既進行耐力跑的素質練習,也提高心肺功能的接受能力。
③間接測試法。耐力跑是聚耐力、速度于一體的項目,它對循環呼吸功能要求特別高。在調查中,害怕參加耐力跑測試的學生占總數的76.2%。原因是耐力跑消耗的體力大,許多學生怕不能承受。因此,教師要善于變換環境、路線,在教學中選用一些時間恰當的音樂,讓學生在音樂節奏中完成耐力跑測試,為之創造成功體驗,增強測試信心。
本文從學生的調查問卷和教學實踐中的數據分析,找出影響中長跑的教學成因,提出了積極的解決方法。即教師實施教學過程中注意結合學生的身心特點、教學的物質條件和所學內容的特性,注重面向全體學生,做到區別對待、因材施教。采用靈活多樣的組織形式、學習方法和練習手段。盡可能使每一個學生都體驗到耐力跑的魅力。堅持“以學生發展為中心”,不斷加強教學研究,加強對耐力跑教學改革,從主觀上調動學生參加耐力跑的積極性和自覺性,培養學生耐力跑的興趣,就能有效地克服學生對耐力跑的恐懼心理。
[1]倪宏江.田徑[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2]張文權.提高初中生耐力素質三步曲[J].中國學校體育,2000(5):2.
[3]張與生.耐久跑趣味訓練法初探[J].田徑,2003(11).
[4]李海燕.導致長跑教學失敗的教育學錯誤[J].體育教學,19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