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升格本科院校的中文系外國文學的教學存在一定的問題,必須在教學理念、課程設置、教學方法等方面進行變革,以適應本科教學素質教育的目標,實現教學“內涵升格”。
【關鍵詞】新升格本科院校外國文學教學變革
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高等教育進人了快速發展時期,為了響應教育部的高等教育全民化的目標,我國高等教育體制進行了改革,在“共建、調整、合作、合并”精神的指引下,一大批院校進行了調整,原來的很多專科學校通過擴充、合并等方式逐漸升格為本科院校。這些新建本科院校是數量和規模不斷壯大,契合了1999以來高校大規模的擴招,在我國的高等教育中承擔了,大量本科教育的重任。但是這些新升格的本科院校很多由于辦學歷史不長,沒有相應的本科教育經驗,卻處于專科教育升格本科教育的轉型時期,因而在學校的建設管理以及教育教學理念、方式上都面臨新的挑戰。要從硬件設施的升格到教學的“內涵升格”,就中文系“外國文學”這門課程在教學中就面臨新的變革和轉型。
一、專升本后外國文學課程教學現狀
“外國文學”在新升格本科院校中文系是一門必修專業基礎課。主要講授除中國以外的世界從古至今的文學發展史和名家名著為主要內容的課程。筆者認為,目前新升本科院校在外同文學課程的教學中存在以下問題:
(一)教師教學理念和方法存在偏差
絕大多數新升格本科院校升格前多是師范性質的專科學校,專科教育具有職業性、應用性和技能型的特點,中文系的指導思想就是培養中學語文教師,但本科教育卻更注重學術性,更注重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素質人才。然而很多新建本科院校在教學日的要求上不甚明確,就外國文學的教學來說,就是專科教學內容的簡單擴展。在師專階段,外國文學的課程一般在三年級,教學時間短(教學實習占去8周的時間),且很多學校因師資和課時問題,一些教學內容被刪減。升本以后,專業設置發生了一定的變化,外國文學教學在指導思想上應該及時調整,及時適應本科教學內容的教學,從而達到“內涵升本”,但是多數新升本科院校在辦學層次上多是專科教育和本科教育并存的局面,由于師資的問題,教師多是既教專科班也教本科班,教師的教學理念以及教學方法很難擺脫專科教學的窠臼,同時教師由于沒能及時進行深造培訓,更新教學理念,致使在對本科的教學中仍有沿用專科教學的指導思想和方法,導致達不到本科教學的要求,出現了升而不變的狀況。
(二)課程設置、課程內容有待完善
外國義學這門課程從1917年周作人在北京大學開設“歐洲文學史”開始至今已有近百年的歷史。1997年,國務院社科規劃辦公室為適應新世紀的發展需要,將“外國文學”與“比較文學”進行學科合并,合并為“文學”學科之下的新的二級學科“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原有的學科只能以專業性質(專業方向)的形式存在。學科的合并在具體的課程設置中卻沒有得到很好的實現,很多專科學校包括新升格本科院校其實并沒有開設“比較文學與世界義學”,就中文系而言,“世界文學”就是“外國文學”,還是按原有的“外國文學”課程實施教學計劃、教學內容。很多新升格本科院校“外國文學”課程設置不全面,課程內容不豐富,教學層次還是處于低端,一些選修課程由于具體學校的師資、課時問題不開設。如何能體現學科合并的思想,如何實現本科教學內容同時要兼顧專科教學,這是擺在新升格本科院校“外國文學”課程設置中的一個嚴峻問題。
二、專升本后外國文學教學改進對策
(一)轉變教學理念
新升格本科院校要實現真正的“內涵升本”,教學理念的轉變是關鍵。升格以后的本科院校大多承擔著地方建設人才培養的重要任務,因此要結合地方特色,培養高素質的本科應用型人才,正確定位人才的培養目標,為地方的社會發展和經濟建設服務。就中文系在學院升格,新增專業的局面下,外國文學的教學要體現向大學本科文學教學思想的方向轉移,要貫徹培養創新人才、高層次應用型人才的思路,除了延續專科教育中的職業性、技能性、應用性,在此基礎上,還要凸顯本科教育的學術性,積極拓展學生知識視野,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能動性,最大限度體現外國文學的教學目的,這樣才能將學生培養成為具有高素質的社會建設人才。
(二)完善課程設置,豐富課程內容。
外國文學課程作家作品眾多,涉及范圍廣,時間縱橫幾千年,跨度幾大洲,而且優秀的外國文學作品往往是經歷過千百年來長時間的篩選和一代代讀者嚴格檢驗的藝術珍品,是世界各國各民族人民智慧的結晶,對學生人文精神的構建有著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但是課時又有限,如何進行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的設計,在有限的時間內盡可能實現教學目標,成為我們教學的首要難題。目前,不少高校仍然采用兩大板塊模式,將外國文學分為歐美文學與東方文學兩大部分講授。但教學中兩者之間缺乏內在聯系,授課內容很難深入,甚至很多學校干脆就不講授東方文學的內容。筆者認為,在現有新升格本科院校的師資基礎上,可以把“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的課程設置為幾個科目進行教學,以開設“外國文學史”為主,根據學院自身的師資增設諸如“20世紀專題研究”、“外國著名作家作品研究”、“比較文學理論”、“外國義學與中學語義教學”、“東方文學名篇選讀”等選修課程,通過選修課程彌補必修課程課時的不足,同時也可以豐富本科生的知識層面,拓展視野,提高學生的科研能力。
(三)靈活教學方法
傳統的外國文學教學大多采用講授法,一根粉筆、一塊黑板。在教學過程中也往往采用文學背景——作家簡介——作品分析的三部曲式,學生面對龐雜的內容,收獲的往往是一些籠統的東西,在離開教師自己分析作品時往往手足無措,很難做到真正的鑒賞。這種被動接受的學習很快消解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熱情。筆者曾經做過相應的調查,很多學生月閱讀量少于1本的占53%,在閱讀中對外國文學作品的閱讀超過60%的僅僅只有5%。隨著我國高等教育理念由知識的傳授向素質的培養轉變,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自學能力才是教學的重點。
首先:以講授為引導,采用史論結合,比較鑒別的方法。
外國文學課程本身就具有開放性的特征和超國界的視角,因此在具體的講授中不能脫離世界各國文學問具有的完整體系、內在聯系,要考察其問的相互影響。在教學實踐中,每一章節的“概述”以老師介紹世界文學背景切人,引導學生運用比較的方法,先進行各國文學的比較,甚至中外文學的比較,引人中國文學作為參照系,讓學生參與其中,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主體性。另外各章節設置作家專題講解,老師針對重要的作家、作品講授評論,同時安排學生充當教師對一些作家作品、文學思潮等等進行教授評論。這樣學生在收集資料的過程中,學會思考,學會比較,學生變被動接受為主動學習,學習能力大大提高。比如在講授高乃依《熙德》時,布置學生小課題:對比莎士比亞的《羅密歐與朱麗葉》,兩對青年的愛情,相同的境遇,為什么會有不同的結局?學生通過收集資料,整理資料,對問題的討論分析,逐步理解了古典主義文藝思潮對“理性”的崇尚和人文主義精神對個性的張揚等等。
其次:以學生為本,加大文本的閱讀強度。
外國文學的內容龐雜,縱橫幾千年,由于課時的縮減,教學的內容不可能面面俱到,必須分出主次詳略,其他內容需要學生課后閱讀以彌補課時教學內容的不足。同時要提高學生鑒賞能力,文本閱讀也是一個關鍵所在。光靠老師課堂的講解,直接接受別人的觀點結論,是會阻礙學生對作品的深入理解,是會扼殺學生的創新能力。在筆者的調查中,學生有閱讀的興趣,認為在大學期間閱讀重要的占到93%,喜歡閱讀的也占到85%,但閱讀外國文學作品的在自己閱讀量中占據60%的僅僅只有5%。
學生學習興趣、學習能力的提高,歸根結底還是要體現在學習的主體學生身上。現在21世紀網絡的時代,學生有很多途徑可以接觸到外國文學作品,這已經不是學生閱讀文本的一個阻礙了。學生沒有閱讀的熱情,很大程度上是面臨浩如煙海的文學作品,加上地域文化的差異不知道如何選擇。筆者認為給學生精選必讀書目,引導學生精讀細讀一些可讀性較強的可讀性作品,讓他們迅速提升對外國文學作品的閱讀興趣,打消對于外國文學作品認識的誤區。同時要求學生定期寫讀書筆記,學會評論分析,以提高學生學術能力,創新能力。
其三:使用現代教育技術。
隨著各高校辦學條件的不斷完善,多媒體技術應用于教學成為21世紀教學發展的趨勢。多媒體技術的應用在外國文學課程的教學中有著特殊的意義。外國文學課程信息量大,而且文學作品有很強是形象性。現今很多外同文學作品被拍成電影、電視劇,為我們使用現代教育技術提供r很好的支撐。在外國文學的課程教學中可以使用影視資料輔助教學,利用多媒體手段教學圖文并茂,直觀明了,可以讓學生易于理解,使枯燥的教學內容變得生動有趣,提高學生學習的熱情。
總之,在新升格的本科院校外同文學的教學中,通過教學理念、課程設置、教學方法等方面進行轉型和變革,以適應本科素質教育的日標,實現教學的“內涵升格”,以適應21世紀高校教學發展的新趨勢,服務于地方的社會經濟建設。
參考文獻
[1]郭曉霞.新升本科院校中文專業“外國文學”教學轉型之探討[J].科教導刊,201O,(4).
[2]于良紅.高校外國文學教學缺陷及改進策略[J].甘肅聯合大學學報,2008,(5).
[3]楊笛.將外國文學課程改革的幾點思考[J].教育前沿,2008,(12).
作者簡介:楊笛(1970-),女,貴州六枝人,六盤水師范學院中文系副教授,研究方向:外國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