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鎏
中國的體制改革勢在必行,打破“編制”的鐵飯碗,充分發揮市場競爭機制的作用,提升國民經濟活力
最近鬧得沸沸揚揚的哈爾濱研究生競聘清潔工事件,讓人唏噓不已。據悉,哈爾濱本次招錄的457名環衛工人都為事業編制。有29名研究生學歷的考生報考,占0.4%;本科學歷2954人,占41.11%;大專學歷4203人,占58.49%。最后29名研究生中有7名被錄用,現已正式走上清潔工崗位。網友調侃:“連當個清潔工都沒人要,這讓被拒的22名研究生同學情以何堪。”
有人會說,職業無分高低貴賤,研究生怎么就不能當清潔工了,這是他們的選擇。記者對此表示完全贊同,每個對社會有貢獻的職業都是偉大的。如果這些報考的研究生都是出于為社會做貢獻或是磨礪自己的想法,那本無可厚非。但是,一位在這次招聘中未被錄用的研究生的一句話似乎將這個道貌岸然的面具擊得粉碎,“就算是死,我也要死在編制里。”一個編制,何以讓寒窗苦讀數十載的研究生出賣了自己所有的理想,淪為了編制的奴隸呢?
編制這個計劃經濟色彩嚴重的詞,在計劃經濟時代是為了防止機構的無序膨脹而設立的;而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編制制度已經嚴重的影響了社會經濟、服務體系的效率及社會公平性。“編內”和“編外”人員在醫療、養老等社會保障方面的差異以及不用擔心失業的“編制”保險箱,都是很多人擠破頭皮也要進入“編內”的很大原因。“死也要死在編制里”道出了這個被編制綁架的畸形社會中很多人的心聲。一旦混入編制之內,就不用擔心失業,于是開始混日子,事業單位的工作低效率,刺痛了每一個納稅人的心。
當前,中國社會的種種不穩定性,大學生害怕在民營企業失業,民企和國企、事業單位相比在社會保障方面的巨大差異,讓他們擔心居無定所、老無所養,于是這些“壓力山大”的大學生畢業生們努力想躲進體制的軀殼中,縱使當環衛工也在所不惜。這與90年代初的下海浪潮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現實將當代年輕的大學生們的所有理想、所有沖勁統統擊碎,于是“躲進小樓成一統,管他冬夏與春秋”。
當然,大部分“沉淪”在“事業編制”的大學生們,也與其自身綜合素質不高和性格缺陷有關。那些年輕的精英人才。因為擔心“編外”工作的不穩定性而選擇“死在編制內”,這本身就是一個很大的病態。縱觀全球,有幾個國家,工作是終身制,不論干的好壞都不會擔心失業?市場經濟下畸形的編制制度,浪費了大量的國家資源,擠占的是大家公平就業的機會。良好的競爭機制是社會前進的重要推動力,沒有競爭的社會最后只能是一潭死水。李開復之前有微博說“人與人的差距不是在學校而是在工作后拉開”的,這反應了中國很現實的一個問題。中國的學生學習的目的只是為了取得一紙張文憑,然后靠它找著一分工作,最好是“編內”,從此便不再學習、創新,甚至將以前學的知識也忘得所剩無幾,差距就會與別人越拉越大,最后被這個社會淘汰。
中國的教育一向都是灌輸式的同質化教育,不注重孩子的個性與綜合素質的培養,試問讓文科生學習高等數學所為何用?一個個本來充滿個性的孩子,被家長放上了“中國教育車間”,以分數為唯一衡量標準的流水線,削去棱角、磨滅理想,最后出來的都是同一的標準品,高分低能現象屢見不鮮。
所以,中國的體制改革勢在必行,打破“編制”的鐵飯碗,充分發揮市場競爭機制的作用,提升國民經濟活力。鼓勵民營經濟的發展,解決“國進民退”的問題。其次,教育改革應該更注重人的綜合素質的提升,教育培養的是人長期的學習能力,而不是灌進去一堆亂七八糟、沒有消化的東西。我們需要培養的是時刻都不會忘記自己的理想,永遠保持精力充沛迎接挑戰的人才,他們才是未來助推中國經濟騰飛的最大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