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莉
傳承和創新了北京歷史文化特色的草根民俗文化,將成為北京文化產業最有潛力的一部分,目前還遠未展現出其所能創造的財富價值
農民早已褪去文化被動接受者的外衣,成為文化的創造者。
不久前,由大興禮賢鎮政府舉辦的“賀北村農民布貼畫展”不僅吸引了很多民俗文化藝術愛好者,還有一些關注文化產業的投資者。
與眾多淘金北京文化產業的投資者不同的事,文化商人陳官鳳感興趣的卻是具有北京地域特色的個體藝術家和草根民俗文化。在他看來,這種隨著生活不斷創新的草根文化具有很強的生命力,一旦這些民俗大師的手藝能夠成為發家致富的有效手段,不僅能夠解決文化傳承的問題,對和諧社會和城鎮化建設來說,也是極有裨益的。
“假以時日,這些傳承和創新了北京歷史文化特色的草根民俗文化將成為北京文化產業最有潛力的一部分,目前還遠未展現出其所能創造的財富價值”。
產業創意生活化
雖然起步不長時間,禮賢鎮農民的布貼畫作品已經開始被一些購買者作為禮品帶出國。
采訪中記者聽到這樣一件事:這些農民創作的布貼畫因參展到了日本,日本友協有人看到不禁感嘆:中國農民的水墨畫造詣怎么這么高!別人告訴他說這是布貼畫。該人士走近一摸,才發現這幅以假亂真的“水墨畫作品”居然是用布貼出來的!于是感慨不已。
賀北村書記孟繼先告訴記者,在做了詳盡市場調研的基礎上,他們選擇了以反映禮賢地域特色的國畫式布貼畫作為主要發展方向。主要是基于兩點考慮:
首先,第二機場的落戶和建設使得禮賢旅游產業將迎來大發展,而現在國內旅游商品缺乏個性化特色,布貼畫以中國味濃郁的水墨畫為基礎,禮賢特色的京味文化為內容,能夠實現差異化發展;第二,現階段城鎮化建設和新農村建設,使得村鎮農民面臨產業化轉型,很多農民將從一產向二三產轉移,結合當地特色發展民俗商品,不失為一個很好的選擇。
在賀北村布貼畫展上,記者看到很多反映現代農村生活、富有濃郁鄉土氣息的作品,比如他們的田園風光系列,反映的是富有禮賢特色的西瓜、絲瓜等農產品,富有京味特色的農村小院和生活畫面;母愛系列反映的是農村家庭關系和生活;最引人注目的是反映京味風格的兒童系列,添加現代元素的傳統兒童形象使得畫面與當下的生活很貼切。這些作品定位中高端,每幅價格在300-1000元不等。
值得注意的是,在整個畫展中,很多幅作品取自同一幅底畫,經過不同的人創作,展現出的卻是不同的風格。孟繼先告訴記者,政府在引導中一直秉持“尊重文化的主人”這個理念,鼓勵并引導農民們在創作中進行創新,貼出自己的風格。也因為此,在同一幅底畫上,不同的創作者便能貼出風格迥異的作品。“這樣才能提升布貼畫的藝術價值和生命力。”
“文化的個性站立起來了,文化的創作者們才有自豪感。”陳官鳳認為,新時期文化產業的發展,需要做更深入的田野調查,揭示文化的特征和意義,從而讓文化主體挺立起來。
雖然賀北村的布貼畫作為產業發展才剛剛起步,但已經開始有訂單了。第一筆訂單500幅畫由當地政府買單,作為本地的文化禮品,此后開始面向社會,陸續有單位下訂單,用于送禮或者帶出國。
陳官鳳告訴記者,目前很多民俗文化在國外很受歡迎,比如桐廬剪紙、臨安水龍等到了國外讓老外很瘋狂,這種瘋狂也漸漸反過來點燃國內對民俗的熱情。
“這傳達了一個信號:最民俗的反而就是最時尚的。”他表示,當下民俗文化的發展,應該是將時尚化、現代化融入民俗文化。
“為什全世界都能看到美國文化的影子,這除了美國的移民文化傳統,還有一點是因為它的作品里有真善美等普世的價值觀。將其時尚化,就是共同的價值觀。”
出去了才知道值錢!這是他今年攜帶北京藝術作品走出國門后最大的感嘆。文化產業的逆差,美國與中國是10:1,我們需要把寶貴的文化資源挖出來,把最草根、最內生性的、最能體現民族歸屬感的民俗,用市場化、產業化的手法進行開發和運作。
商業化怎么走?
“商業化就是一匹野馬,你要給它套上韁繩,它才能跑得又快又好。”陳官鳳認為,這個韁繩就是政府的引導。
在商業化運作中,政府這只“看不見的手”真正做到了很好的引導,引導之外放手。這主要體現在兩方面:第一是充分尊重每一個農民創作者,給予他們充分的創作自由;第二是沒有泛商業化。孟繼先告訴記者,產業化一定要有良好的基礎,不能急功近利。他們強調:在保持每一個農民創作者個性化基礎上,加大對他們進行色彩、構圖等美術基礎的培訓,今后會根據每一個創作者的不同偏好,引導他們深入這方面的創作,打好基礎再深入發展。
就純商業戶來說,藝術和商業的博弈一直是個悖論。陳官鳳坦言,當某一個或某一類藝術作品最早走俏,往往是因為自己別具一格的藝術創作,可是更多的人會迷失在商業化的大潮下,過多地迎合市場,從而失去自己早期的風格。
這時如果能有政府做早期扶持,比如給藝術品創作一些研發扶持,渠道支持,政府采購中優先考慮符合本地發展特色的藝術品,營造適宜于該產業發展的良好氛圍和環境,使這些創作能夠在保持自己早期風格的基礎上得以創新和傳承,這樣才能使藝術性和商業性得到很好的結合。
在這方面,他認為杭州天工藝苑的經驗值得借鑒。天工藝苑有很多民間藝術大師,這些人畢生致力于技藝水平的提高和鉆研,可是缺乏主動營銷的思想和意識,仍然停留在低端手工作坊階段。在政府的支持下,由相關協會組織規劃了一整套發展模式,邀請這些大師作為顧問,不僅從藝術上能保持藝術家創作的獨立性和自由度,并且在商業上也充分體現了藝術的價值提升。
再來看看賀北村的運作模式:賀北村邀請了北京文聯民間藝術家協會成員、著名貼紙畫專家李淑媛作為村民授課老師和顧問,以李淑媛自成一派的水墨畫系風格為基礎,結合大興地域民俗文化生活為創作內容,以公司為運作載體,同時與合作社結合,展開多種渠道營銷。初具商業化運作雛形。
有了政府支持和營造的良好氛圍,下一步如果沒有資本的持續進入,這些民間藝術家們的藝術積累也很難成聚合效應,陳官鳳認為應該在不影響藝術表現力的情況下去整合商業,“在這一點上,我們應該進行嘗試”。
記者采訪的某VC曾經操作過這樣一個案例:他們將北京一名做首飾設計的藝術家與云南某村鎮相結合,該藝術家擅長于民族風格的手工鐵飾、銀飾等的設計和制作,產品尤其受老外歡迎。由于是個性化的手工設計制作,產品周期長,生產力弱,一直無法做大。同時該VC發現,在云南的一些地區,由于具有濃厚的民族風情和特色,且民族眾多,很多地方農民在種地之外,非常擅長做銀飾,且具有濃郁的民族特色。
農民們缺乏的是設計,但卻是熟練的手工首飾制作者,藝術家擅長設計,兩者一結合,產量急劇增加,現在已經形成了穩定的出口能力。
在調研中,該VC雖然也感覺草根民俗的價值一旦被發掘,將是龐大的,但資本目前很難介入,主要原因如下:他認為這個產業在國內仍然處于初期,剛剛開始梳理,既無序又缺乏品牌化。比如北京就有一些民俗藝術家和產品,在很多領域代表了全國的最高水平,但缺乏將他們設計能夠很好貫徹實施的操作者,即便在賀北村,記者發現,很多布貼畫質量都是參差不起的,藝術表現力并不穩定。
其次,民俗產品商業化或者產業化成本太高,這些產品的創作者很多是農民,要使他們從農民轉變為手工藝人,需要漫長的時間積累和大筆的金錢投入,目前缺乏有公信力的機構和有能力的投資者去組織和培訓這些人進行商業化運作。
“這一塊如果能探索出一個可行的商業模式,會成為北京特色的文化產業的重要組成。
第三,目前這些民俗藝術大多呈手工作坊業態,這既是好事又有缺陷。在他看來,無法進行標準化、流水線工作,意味著這樣的產品可以走高端定制的道路。而對于如賀北村布貼畫這樣的產品來說,他表示不妨可以進行中低端產業化嘗試,一部分出口,一部分定位龐大的內需市場。
“適當的產業化能加速文化產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