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久文



區域經濟聯系是衡量區域經濟一體化程度的重要標準。它既能反映中心城市對周邊地區的輻射能力,也能反映周邊地區對中心城市輻射能力的接受程度。因此,研究首都圈建設,應當以北京與周邊城市的經濟聯系作為基礎。
我們以京津冀區域北京、天津、唐山、秦皇島、承德、張家口、廊坊、保定、邯鄲、邢臺、衡水、滄州等13個主要城市為對象,采用空間引力模型測算了2005年和2009年間京津冀區域內主要城市之間的經濟聯系量,在此基礎上,計算了主要城市之間的經濟隸屬度。
分析的原則主要基于以下三個層次:
第一,以北京為中心,考量北京與某城市的經濟聯系強度。
第二,以北京為中心城市,考察某城市對北京的經濟隸屬度。
第三,以50%的經濟隸屬度作為衡量密切程度的標準。
2005年京津冀經濟聯系情況
就經濟聯系量來看,如表1所示,2005年京津冀區域主要城市之間的經濟聯系量呈現出明顯的中心——外圍特征,以北京、天津兩大直轄市為中心城市,其它城市為外圍,經濟聯系量主要圍繞京津中心城市展開,周邊城市對京津的經濟聯系強度和經濟隸屬度明顯高于對唐山和石家莊的經濟聯系強度和經濟隸屬度,充分體現出北京和天津作為京津冀區域中心城市的主導地位。
綜合分析2005年京津冀主要城市之間的經濟聯系強度與北京對外聯系的經濟聯系強度,可以看到,在首都圈范圍內的二級中心城市中,唐山和石家莊對北京的經濟聯系強度和經濟隸屬度要高于對天津的經濟聯系強度和經濟隸屬度,尤其是石家莊與北京的經濟聯系要比石家莊與天津的經濟聯系密切得多,反映了北京在京津冀區域中的更為明顯的吸引力。廊坊、張家口、保定、承德、秦皇島、滄州等城市,對京津的經濟隸屬度都要大大高于對唐山、石家莊的經濟隸屬度,反映出唐山和石家莊作為二級中心城市并不具備較強的集聚力和擴散力,與北京和天津差距明顯。
總的來看,2005年京津冀區域經濟聯系主要是以北京、天津兩大中心城市為主導,主要的經濟聯系方向是中心城市與二級中心城市以及中心城市與部分周邊城市來展開,北京和天津兩大中心城市的極化效應很強,擴散效應不足,而唐山和石家莊的極化效應明顯弱于京津,對三級城市的輻射力偏低,這也充分反映了京津冀區域發展不平衡的客觀現實。
2009年京津冀主要城市經濟聯系度
隨著時間的發展,京津冀區域內城市之間的聯系度也隨之發生了變化。
考察2009年京津冀區域主要城市之間的經濟聯系度,如表3所示,與2005年相比,2009年京津冀區域主要城市之間的經濟聯系量得到較大程度的增加,并仍然呈現出明顯的中心——外圍特征,北京、天津兩大中心城市對其它二、三級城市的集聚效應要比2005年更加強烈,周邊大部分城市對京津的經濟聯系強度和經濟隸屬度要比2005年的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而且明顯高于對唐山和石家莊的經濟聯系強度和經濟隸屬度,充分體現出北京和天津在京津冀區域中心城市所處的主導地位更加鞏固。
在二級中心城市中,唐山對北京和天津的經濟聯系強度要比2005年的水平提高不少,而石家莊對北京和天津的經濟聯系度雖有提高,但是幅度有限,而且石家莊和唐山對北京的經濟隸屬度有所下降,對天津的經濟隸屬度都有所提高,反映了自濱海新區戰略實施以來天津經濟發展的集聚力和擴散力得到了一定的提高。
就北京對其它二三級城市的經濟聯系強度和隸屬度來看,如表4所示,2009年,北京對外經濟聯系的重點仍然集中在周邊的廊坊、唐山、保定等市,對廊坊、唐山、保定的經濟聯系量之和要占到北京對所有二三級城市經濟聯系量總和的79%左右,要比2005年的水平還有所提高。
首都圈的范圍界定與合作發展建議
通過兩次的對比分析可以看出,與北京經濟聯系最密切的是天津,換句話說,京津同城化是首都圈建設的基礎。北京與天津是北方地區經濟聯系最緊密、相互之間的經濟隸屬度非常高的城市區域,2009年天津對北京的經濟隸屬度為73.18%,北京對天津的經濟隸屬度為58.66%。因此,從北京與天津的發展現實看,京津應當形成一個新的區域經濟一體化機制,那就是京津的同城化。如果放大到首都經濟圈的合作,也就是必須將天津總體上納入到首都經濟圈的范疇。
首都經濟圈是要解決國家首都與周邊地區發展的關系問題,為國家首都的發展夯實資源環境基礎。因此,首都經濟圈的功能定位,應當是為解決首都發展中的相關問題而形成的經濟區域,是首都功能的拓展區域,其空間范圍應當是與首都經濟發展密切相關的地區,是北京經濟實力能夠輻射與帶動發展的區域。
對于保證首都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首都經濟圈,如果我們以50%為標準的話,北京、天津、保定、廊坊、張家口、承德是組成首都經濟圈的主體部分,唐山和秦皇島是不符合標準的,或者說可以將唐山、秦皇島不作為首都經濟圈的主體部分進行考慮。
首都經濟圈主體部分六個城市之間的經濟聯系廣泛,發展層級卻有很大區別,要使之成為一個經濟高度融合繁榮的首都經濟圈,可以考慮從以下四個方面入手:
第一,把發展綠色經濟、循環經濟、建設低碳城市作為首都經濟圈區域發展的戰略方向,不斷深化和加強區域合作,健全快速交通設施、高效能源供應和產業配套體系,在更大的空間謀劃首都發展和世界城市建設。加強合作交流,消除壁壘和障礙,加快產業轉移,實現商品、生產要素、區域政策的一體化,是京津冀區域合作的重要方向。
第二,從疏解北京超大城市人口和功能的目的出發,加快“京郊新城”和“環京新城”的建設,在首都經濟圈內進行城市建設的機制創新。探討并試行首都經濟圈內社會福利、社會保障和醫療、教育設施和政策的對接,推進金融一體化的進程,加快形成內部聯系緊密的城市群。
第三,進一步推動產業在首都經濟圈內部的有序轉移。隨著產業價值鏈不斷分解和區域專業化分工的加深,北京很多擁有知識、技術、人才等要素資源的創新集聚區(如中關村、CBD等地區)將更加專注于高端產業的發展,制造業、部分生產性服務業、部分陸路物流等產業將北靠和南移,促進環京地區的工業化與現代化進程。
第四,把構建同城化的優質生活圈作為建設的重要目標,未來的首都經濟圈應當是人居環境優越的、同城化的生活圈。包括快速交通的聯網,通訊號段的統一,居民交往的頻繁,各類技術標準的統一,以此創立新都市主義的居住空間范式。
(作者:中國人民大學區域與城市經濟研究所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