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大學經濟學院經濟系 董勤 張紓舒
2011年,國家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統計局、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聯合發布的《關于印發中小企業劃型標準規定的通知》(工信部聯企業[2011]300號)中,對中小企業進行了明確的規定,正式將中小企業劃分為中型、小型、微型三種類型。該規定適用于15個行業門類以及社會工作行業大類,針對不同行業從營業收入、從業人員、資產總額三個方面對企業進行劃型分類。
根據國家工業和信息化部統計數據,2011年小型微型企業是我國數量最大、最具活力的企業群體,占我國企業總量的97.3%。小微企業涵蓋了國民經濟的各個行業,對中國GDP的貢獻率超過了60%,并提供了80%以上的城鎮就業崗位,創造了我國一半以上的出口收入和財政稅收。小微企業已經成為我國實體經濟的重要基礎,其在促進就業、高新技術發展、經濟增長以及社會穩定等方面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至2011年底,上海市小型微型法人企業34.6萬戶,占全市法人企業總數的96.8%;小微企業吸納從業人員583萬人,占全市法人企業從業人員總數的54.6%;小微企業營業收入3.1萬億元,占全市法人企業營業收入總額的28.7%;稅收貢獻占企業稅收貢獻已達57%(中國網,2012)。同時截止到2012年7月,上海市小微外貿企業達27179戶,占全市外貿企業總數的91.3%;小微外貿企業出口額194.29億美元,占全市外貿企業出口總額的16.3%。本文通過分析上海經濟發展現狀及上海小微外貿企業的出口現狀,探討如下兩個問題:(1)小微外貿企業在上海經濟發展中的地位以及作用;(2)在當前嚴峻復雜的經濟形勢下,如何發展小微型外貿企業以實現上海經濟穩中求進。
上海市對小微企業界定在參照工信部等《關于印發中小企業劃型標準規定》及商務部《中小企業國際市場開拓資金管理辦法》相關規定的同時結合了上海市企業的特點,適當擴大了上海市小微企業規模。其中,將上海市小微型企業限定為當年進出口總額在1000萬美元以下,其中微型外貿企業為當年進出口總額300萬美元以下。
1.2.1 數據來源
自2001年中國加入WTO后,對外開放程度越來越高,良好的市場環境使得上海市小微外貿企業迅速崛起,并且引起了政府的關注,各項統計數據自2001年起被完整的記載。為了數據樣本的連貫性,本文以上海市統計局和上海市海關數據庫2001~2011年對小微外貿企業各項出口值的統計數據為樣本,具體分析上海小微外貿企業的發展現狀。
1.2.2 進出口現狀分析
上海市小微外貿企業發展迅猛,數量巨大。根據上海市統計局的統計數據,到2011年底,上海市小微型外貿企業共有27102家,比上年同期增長了7.3%, 比2001年同期增長了238.5%。小微外貿企業在上海對外貿易中所占的比重越來越大。2011年,上海市小微外貿企業出口總額達到了244.02億美元,同比增長12.5%,占上海市出口總額的11.6%,較2001年增長了4倍(見圖1)。由圖可知,近10年,上海市的外貿處于快速發展的階段,特別是入世以來,市場準入逐漸擴大,上海市政府越來越重視小微外貿企業的發展,各項扶持政策相繼出臺,上海的小微外貿企業的不斷發展正成為上海市經濟增長的主要源泉。
1.2.3 出口行業分布

圖2 2001~2011年上海市小微外貿企業產品出口占全市小微企業出口額的比重(%)
從小微外貿企業出口商品結構來看,根據上海海關數據庫統計數據,上海小微外貿企業出口產品主要集中在機電產品、紡織品、高新技術產品以及農產品幾大方面。其中,以機電產品的出口比重最高。2011年,機電產品出口額已達到108.29億美元,占全市小微企業出口總額的44.4%;紡織品的出口額為35.07億美元,占全市小微企業出口總額的14.4%;高新技術產品的出口額為17.2億美元,占全市小微企業出口總額的7.0%;農產品的出口額為4.74億美元,占全市小微企業出口總額的1.9%(見圖2)。由此可見,機電產品是上海市小微外貿企業出口的主導商品,而紡織品作為上海傳統的服裝行業產品,也支撐著上海小微外貿企業出口貿易的發展。
1.2.4 出口貿易方式

圖3 2001~2011上海市小微外貿企業各貿易方式出口額占全市小微企業出口額的比重(%)
從貿易方式來看,上海市小微外貿企業采用的貿易方式比較多樣,有一般貿易、加工貿易(主要是來料加工和進料加工)以及服務貿易、租賃貿易等其他貿易方式,其中一般貿易的比重要高于加工貿易。
從圖3可以看出:上海市小微外貿企業以一般貿易方式出口的比重遠高于加工貿易,且呈現出平穩增長的態勢,故其對本市外貿的拉動作用較之加工貿易明顯。而上海小微外貿企業加工貿易占總出口的比重顯現逐年下滑的趨勢,在2003年國家調整出口退稅政策對一般貿易造成沖擊時,其出口比重也沒有明顯的增長。其他貿易方式方面,雖然所占比重較低,但也是比較平穩的。另外,上海市2012經濟年鑒的數據顯示,已有13%的小微企業開始發展服務貿易。說明面對國際國內的困境,上海小微外貿企業選擇了根據市場變化進行企業發展的調整,從多個方面進行開拓,以謀取自身的轉型,從而推動上海經濟的發展。
上海地處長三角的中心,有著優越的地理優勢,是中國的經濟、科技、工業、金融、貿易和會展中心。近年來,隨著上海外貿出口對上海經濟發展貢獻的逐漸增強,上海小微外貿企業的數量不斷增大,政府對小微外貿企業的重視程度越來越高,各項扶持政策的實施推動了上海小微外貿企業的發展。通過對上海小微外貿企業的現狀分析,我們發現上海小微外貿企業在上海經濟發展中扮演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為了進一步地了解上海小微外貿企業對上海經濟的貢獻,我們也以貢獻率為指標,取上海小微外貿企業的出口總額以及不同貿易方式、不同產品的出口額與上海生產總值(GDP)的比值,根據上海統計年鑒的數據計算分析上海外貿出口對上海經濟發展的貢獻情況。

圖4 2001~2011年上海小微外貿企業出口貢獻率變化情況(%)
計算結果如圖4所示,2001~2011年,上海市小微外貿企業的出口額對上海經濟的貢獻率逐年增加,基本維持在6%~10%的范圍,2007年貢獻率達到了最大值9.23%。雖然2008年受到金融危機的影響,增長率下降,但2009年上海小微外貿企業出口額的貢獻率也超過了平均水平,達到了8.2%。這個數據說明了上海市小微外貿企業對上海經濟發展的重要性,為推動上海市的經濟增長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以同樣的方法計算上海小微型外貿企業不同貿易方式和主要產品的出口貢獻率,計算結果如圖5所示。從貿易方式來看,2001~2011年,上海市小微外貿企業一般貿易方式出口貢獻率在3%~8%之間,總體上呈現增長的趨勢,2008年達到最大值7.57%,而加工貿易的出口貢獻率僅在0~3%之間,且逐年降低。由此看出上海市小微外貿企業一般貿易方式出口對上海外貿的貢獻率遠高于加工貿易方式,而其他貿易方式基本沒有貢獻。這個結果說明了一般貿易是上海小微外貿企業主要的出口貿易方式,對上海經濟的貢獻最大。

圖5 2001~2011年上海小微外貿企業不同貿易方式及主要產品出口的貢獻率變化趨勢(%)
從主要出口的產品結構來看,上海小微外貿企業機電產品的出口額對上海GDP的貢獻逐年增長,2008年達到最大值4.07%,之后機電產品的出口貢獻率開始下降,但仍然是所有出口產品中貢獻率最大的,出口貢獻率的平均值為3.32%;2000年上海同北京等地被國家科技部和外經貿部聯合認定為“國家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基地”,高新技術產品的研發及出口引起了部分小微外貿企業的關注,雖然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對上海GDP的貢獻率增長緩慢,2007年的最大值也只有0.65%,相信在政府政策的支持下,上海市小微外貿企業高新技術產品的出口將得到近一步的提升;紡織品作為上海的傳統招牌產業,在國際市場有一定的競爭力,因此上海很多小微外貿企業都選擇出口紡織品,其出口額對上海經濟的貢獻率平穩地保持在1.5%左右,但隨著人力成本的不斷攀升,勞動密集型的紡織品出口貢獻率自2006開始下降。從圖5中還可以看到,同為勞動密集型的農產品出口額相對較低,對上海的GDP幾乎沒有貢獻,平均值僅為0.2%。
由上述分析可知,雖然上海小微外貿企業的數量巨大,并且逐年增長,為上海經濟的提升提供了源源不斷的新動力,同時也提供了大量的就業機會,使得上海市人均GDP逐年增長;但從出口比重、不同貿易方式和不同產品貢獻率的分析中也反映出了上海小微外貿企業存在的一些問題,如出口額占上海出口總額的比重并不大,產品出口狀況不容樂觀等,這也直接影響了上海對外貿易的穩定增長。總結上海小微外貿企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目前,上海小微外貿企業生產工藝以及技術裝備相對落后,工人缺乏研發能力,導致高新技術產品的出口比重較低。勞動密集型的商品出口仍是上海小微外貿企業出口產品的生力軍,該類產品檔次不高、產品技術含量低、資源利用率低,并且缺乏知識產權和核心競爭力,這也就導致了上海小微外貿企業產業結構簡單的問題。這與上海出口產品多元化、積極發展高新技術產品的戰略政策是不相符的,而且在國際經濟環境復雜,國際市場競爭加劇的影響下,較低的研發水平和單一的產業結構將影響以出口為導向的小微外貿企業的業績,從而影響整個上海市的經濟發展。
高新技術產品出口比重低還反映出由于經濟實力不足,小微外貿企業中勞動力的學歷素質相對較低,缺乏專業的技能培訓,這對于上海的小微外貿企業進行技術創新有很大的限制。對于管理者,在市場運作、企業管理以及生產經營等方面也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和隨意性。小微外貿企業在創新過程中會遇到很多問題,如資金、技術、人才等,所以很少有小微外貿企業會積極創新,也缺乏創新能力。
2011年以來,國內外經濟環境受到歐債危機一直持續的影響,上海的外貿形勢不容樂觀,小微外貿企業更是面臨著“內外交困”的局面。外貿訂單出現短期化、單一化的特點。由于缺乏長期的外貿大單,加之企業的綜合成本上升,尤其是勞動力成本居高不下,上海很多小微外貿企業為了維持發展被迫裁員。根據上海市統計局2011年發布的企業景氣指數,2011年第4季度的景氣指數比上一季度下滑了4.4%,同時企業家的信心指數也下降了5.8%,這對于上海小微外貿企業推進上海經濟的發展是非常不利的。
融資難也是制約上海小微外貿企業發展的主要原因之一。受到自身規模小、經營狀況不穩定的限制,小微外貿企業難以獲得銀行的信任;因為現階段小微外貿企業還未建立完善的信用評價體系,金融機構需要擔當很大的業務風險;在沒有信用額度的情況下小微型企業往往還要求快速到位,而各個金融機構的信貸部門為確保自身利益通常采取謹慎的態度,增加很多限制條款,小微外貿企業因無法達到要求而難以獲得貸款,即使能融到資在融資費用上,也是在銀行6.65%上浮30%的基準利率之外,加上那些“看不見的收費”如資產評估費、保險費、中介費等,至少又將融資成本提高了20%以上。這無形中也增加了小微外貿企業的融資成本,對小微外貿企業改善經營環境進行產業結構調整也是非常不利的,因此小微外貿企業成長速度滯后。
通過借鑒國外小微外貿企業發展成功的經驗,政府已越來越多地意識到小微外貿企業在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中發揮的舉足輕重的作用,出臺了多項政策以扶持小微外貿企業的發展。在“十二五”規劃中,中央已明確了要轉變經濟發展的方式,由過去的“抓大放小”向注重中小企業轉變。面對動蕩的國際經濟環境,上海小微外貿企業想要穩定發展,有效地拉動上海經濟增長,必須把握機遇進行轉型升級,發展高技術產品,加強國際間的合作,減少技術性貿易壁壘,增強國際競爭力。面對這些問題,上海政府也制定了相關的產業政策,如加強研發,轉型發展等。本文結合上海市小微外貿企業在發展中存在的問題,提出如下政策建議:
(1)在政府行為方面,國務院已于2011年研究確立了支持小微企業發展的9條政策措施(簡稱“國九條”),解決了小微型企業融資難的問題。上海市政府應根據“國九條”的內容制定符合上海市小微外貿企業現狀以及上海市經濟發展現狀的政策,如減輕稅負、建立小微型外貿企業信用自我擔保體系等優惠政策,促進上海小微外貿企業的可持續發展,增強小微外貿企業對上海經濟的影響力。
(2)創立自主品牌。由于大量低檔假冒產品充斥著國際市場,品牌已成為在國際市場獲得競爭力的重要因素。小微外貿企業急需創立自主品牌,通過不斷創新提高技術水平來擴大品牌影響力,通過開發自主知識產權產品,提高產品的附加值,達到出口商品多元化,從而提高上海小微外貿企業在國際市場的經濟地位,增加產品出口額。這與上海政府提倡小微外貿企業轉型升級的政策是相符合的。
(3)引進高層次人才,優化企業管理。對于上海市小微外貿企業來說,引進高素質高學歷人才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在研發能力以及創新思維上面下功夫,增加研發,升級產業結構,提高高新技術產品出口比重,從而提升上海小微外貿企業高新技術產品的國際市場競爭力,進一步增加小微外貿企業的對外貿易額,有效推動上海經濟的發展。
(4)積極開展電子商務。隨著互聯網的逐漸普及,電子商務越來越多的滲透到各行各業,電子商務有市場輻射廣、貿易成本低的優勢,這對于小微外貿企業來說,不僅能降低外貿經營成本,還能靈活應對金融危機后持續的小單化貿易,同時能直接接觸到終端消費者市場,減少渠道費用,從而提升利潤。
[1] 陳匯才.小微外貿企業的轉型發展[J].中國證券期貨,2012(7).
[2] 劉明月.我國中小企業國際化問題研究[J].企業研究,2012(8).
[3] 邱亦維.新形勢下如何提升浙江省中小企業的國際競爭力[J].國際貿易問題,2009(1).
[4] 史雪梅.中小企業國際營銷戰略研究[D].青島:中國海洋大學,2008.
[5] 王振.上海微型企業的發展現狀及扶持政策[J].上海經濟研究,2002(1).